延安那孔最大的窑洞里,灯火亮了一夜。
三位领导人传阅着柯明义那封厚厚的信函,地图上,代表各方势力的箭头被红蓝铅笔反复勾勒。
烟雾缭绕中,毛委员掐灭烟头,脸上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这个柯明义,胃口不小,心思也够活络,他画了一张大饼,能不能烙熟,就看咱们怎么和面了。”
“我看可行。”朱老总用粗壮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避实就虚,只连线,不攻城,正对咱们的路子。关键是那几位‘邻居’,得让他们心甘情愿入伙。”
“工作要做,但方法要变。”周副主席接过话,“对傅作义,要捧,要让他觉得这事儿离了他不行,对阎老西,要算账,让他看清楚利害,对东北军那几位,就得点一把火,烧起他们打回老家的念想。”
策略定下,几道加密电波立刻从延安发出,带着截然不同的口吻,飞向绥远、山西和北平。
五原,傅作义指挥部。
看着延安转来的柯明义战略构想和那封言辞恳切的亲笔信,傅作义沉吟良久。
信里将他抬到了“北线支柱”的高度,承诺战后绥远仍是他傅宜生的天下,还附上了一张“东山”技术援助建设五原兵工厂的清单。
“司令,这条件,够厚道了。”参谋长低声道。
傅作义站起身,望着窗外苍凉的河套平原:“咱们困守此地,终非长久之计。若能借此与东山、延安连成一片,进可攻,退可守,兵源粮饷也有了保障。
告诉延安和柯先生,这活,我傅作义干了!”
太原,阎锡山官邸。
阎锡山拿着放大镜,对着地图和物资清单算了又算,延安方面的代表坐在对面,不急不躁。
“嘿嘿,格老子滴,”阎锡山放下放大镜,摸着光头,“柯明义这是要借我老阎的刀杀鬼子,还要我自带干粮啊。”
代表微微一笑:“阎长官,话不能这么说。
打通同蒲路,您西边的压力就小了。东山体系给您的钢铁订单和技术升级,可是实打实的进项。
再说了,把鬼子困在几个孤城里,这山西地面,以后还不是您说了算?
总好过现在被鬼子据点割得七零八碎。”
阎锡山小眼睛转了转,心里那本账噼啪作响。
投入兵力有损失,但打通地盘后收益更大,还能傍上“东山”这棵大树。
“成!这笔买卖,我做了!不过咱们得说好,我出兵打下来的地方,可得归我!”
北平,一处隐秘的四合院。
几位东北军高级将领看着延安转来的信,眼圈都红了。
信里没多少虚的,通篇就一个意思:打通通道,积蓄力量,下一步,就是打回东北老家!柯明义承诺,优先为东北军换装“东山”武器。
“弟兄们!”
一位鬓角斑白的老将军声音哽咽,“盼了多少年,总算看到点亮光了,窝在这北平算怎么回事?
打!打出个通道来,咱们要回家!”
“对!回家!”众人轰然响应,积压多年的屈辱和乡愁,化作了熊熊战意。
太行山,“东山”基地。
柯明义接到了延安的回复和三方肯定的消息,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老板,都谈妥了!”左玉波兴奋地说,“三位大佬出面,果然不一样。”
“不是他们面子大,是咱们给的筹码够分量。”柯明义走到巨大的沙盘前,“傅作义要生存,阎锡山要利益,东北军要希望。
我们恰好都能给,传令下去,‘连线’战役,启动!”
他目光扫过沙盘上那几支即将协同作战的强大力量:
谢毅峰两万八千人的钢铁洪流;太行山和明义五金厂的六万半摩托化部队;傅作义的五万绥远子弟兵;北平十万枕戈待旦的东北军;阎锡山的十二万晋绥军;以及八路军晋察冀十万主力、太行山十万部队。
近六十万大军,如同一盘棋上的活子,即将在华北这片大棋盘上,落下决定命运的一着。
“告诉谢毅峰,他的快速反应部队,是这把棋的‘车’,要随时准备直插要害!”
“通知航空队,制空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
“后勤保障,必须万无一失!”
一道道命令发出,整个“东山”体系和与之关联的庞大战争机器,高效地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