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明义放下手中的战报,眉头紧锁。
宜昌前线的战况比他预想的还要惨烈。
老蒋这次是真下了血本,调整师顶上去,空军也拼了命,战场态势有所改观,但日军抵抗依然顽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他走到巨大的华北-华中态势图前,目光从硝烟弥漫的宜昌,扫过暂时沉寂的太行山,最后落在那些标注着各路军阀势力、此刻却按兵不动的区域。
“都在观望啊……”柯明义低声自语。
桂系、晋绥、滇系……这些手握重兵的地方实力派,眼睛都盯着宜昌,等着看老蒋这把“熔炉”到底能烧出个什么结果。
如果国军再次受挫,恐怕他们刚刚被太行山战果激起来的一点热情,立刻就会冷却下去。
不能等了,必须给老蒋加把火,也必须给这些骑墙派看看,跟着“东山”体系走,是有肉吃的。
“给葛振民发电,”
柯明义转过身,语气果断,“抽调两个中队的‘风啸-37’,挂载对地攻击弹药,以‘志愿航空队’的名义,秘密转场至鄂西前沿机场,接受第六战区(假设番号)前指指挥,优先执行对日军纵深炮兵阵地和后勤节点的打击任务。”
他顿了顿,补充道:“告诉老葛,飞行员要选最老练的,行动要快,打击要狠,打出我们的威风。
但也注意,我们是去帮忙的,不是去抢风头的,战术指挥权交给国军,最后也要多个心眼,不要听他们故意瞎指挥。”
这道命令很快得到执行。
来自太行山的精锐飞行员和他们的座驾,如同幽灵般悄然南下,汇入了国军庞大的航空队序列之中。
他们的到来,立刻在局部空域形成了更强的压制力,对地攻击的精准度和威力也显着提升,有效地减轻了地面部队的压力。
与此同时,柯明义接通了与何振军的秘密通讯。
“振军,东北军那边,可以加码了。”
柯明义直接说道,“把我们刚刚完成测试的那批‘三七式’半自动步枪和配套弹药,优先提供给他们,告诉他们,东西不是白给的,我们要看到行动。”
何振军心领神会:“明白,老板。东北军几位将军早就憋着一股劲要打回老家,之前是担心孤军深入,现在有了我们持续不断的装备支持,他们的底气足了很多。
我这就去安排,促成他们尽快在华北方向,策应宜昌方向,发动一场牵制性攻势。”
“很好。”柯明义点头,“要让他们打出声势,让其他人都看看,率先与我们深度合作的,能得到什么,又该付出什么。”
利益的链条开始转动。
早就与“明义五金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装备了大量“东山造”武器的东北军残部(或改编后的部队),在获得了这批最新的突击步枪和明确的“鼓励”后,求战欲望空前高涨。
几天后,在华北方向,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战线突然炮声大作。
以东北军旧部为骨干的一支精锐部队,在“东山”提供的炮火和有限的空中支援下,向日军控制的一个交通枢纽发起了迅猛的突击。
这支队伍装备精良,士兵战斗意志顽强,攻势凌厉,迅速突破了日军的前沿防线,一度切断了重要的铁路线,迫使日军华北方面军不得不从其他方向,包括可能增援宜昌的方向,抽调兵力进行堵截。
消息传来,各方震动。
仍在观望的桂系李宗仁、晋绥阎锡山等人,看着东北军率先动手并取得了不错的开局,又得知“东山”连最新的空中力量都投入了宜昌,心思立刻活络起来。
东北军能打,能拿到好处,我们为什么不能?
宜昌前线的压力因此得到了一丝缓解,老蒋虽然对柯明义插手他的战局心情复杂,但此刻也顾不得许多,只能抓住机会,督促部队加紧进攻。
柯明义在指挥部里,看着地图上终于被撬动的多方棋局,微微松了口气。
火候差不多了,榜样已经立起来,援手也已经伸出。
接下来,就看老蒋能不能抓住机会,以及那些军阀们,到底有多少决心和魄力了。
这把火点起来,战局会变得更加复杂,但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破僵局,将抗日的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