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城下的僵局,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得重庆方面脸上火辣辣的。
老蒋在官邸里大发雷霆,但他深知,光发火解决不了问题,更挽不回丢掉的颜面。
他对着陈诚、何应钦等人低吼,“问题已经摆在眼前,各部协调不力,后勤混乱,军官畏战!必须立刻解决!”
老蒋的反应不可谓不快。
他首先拿后勤系统开刀,以“贻误战机、贪墨军资”的罪名,雷霆处置了几个后勤部门的负责人,杀鸡儆猴。
随即,他派遣了自己最信任的侍从室亲信,带着尚方宝剑直奔前线,严密监督后勤物资的调配和发放,确保每一颗炮弹、每一粒米都能送到该去的部队。
同时,他深知派系隔阂是协同不力的根源。
他强压怒火,以最高统帅部的名义,严令各攻击部队必须无条件服从前敌总指挥部的调度,并明令“见死不救者,相邻部队长官同罪”。
为了确保命令执行,他开始从尚未投入战斗的、纪律相对严明的部队中抽调精锐,特别是那几个装备最好、由他嫡系中的嫡系控制的调整师,准备替换下久战疲敝、伤亡惨重且作战不力的部队。
最重要的,是他决定动用最后的王牌,将他苦心积攒、视若珍宝的数百架现代化空军,悉数投入宜昌战场,争夺制空权,并为地面部队提供直接火力支援。
“告诉空军的小伙子们,这一仗,关系到党国的国际声誉和领袖的威望!必须打出我们中国空军的威风!”老蒋亲自召见了空军指挥官,话语沉重。
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调整在僵持中悄然进行。
后勤通道在血与火的监督下勉强畅通起来;生力军替换下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的前线部队;机场上,一架架涂着青天白日徽的战机频繁起降,进行适应性训练和侦察。
前线的气氛再次变得紧张起来。
日军显然也察觉到了中国军队的调整,加强了戒备,加固工事,调兵遣将。
老蒋站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目光死死盯着宜昌。
上一次的失败,让他颜面尽失,国际观察家的窃窃私语仿佛就在耳边。
这一次,他投入了血本,整顿了内部,换上了最精锐的部队,押上了几乎全部空中力量。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喃喃自语,像是在给自己打气,又像是在下达最后的命令,“丢一次脸,就足够了!可一不可再,绝不能再有第二次!”
宜昌上空,战云再次密布。
一场旨在雪耻和正名的更大规模攻势,即将在这片饱经战火摧残的土地上再次点燃。
所有人都明白,这一次,重庆方面已经输不起了。
当换防的生力军,尤其是那几个装备精良、士气高昂的调整师,悄然进入前沿阵地时,日军前线指挥官立刻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侦察机也传回报告,识别出中方阵地后方出现了更多、更新型的战机。
“八嘎,支那人要动真格的了。”日军第十三师团师团长田中静壹中将盯着地图,面色凝重。
他立刻下令各部加强戒备,纵深配置火力,并将宝贵的反坦克炮和高射机枪优先配属到可能遭受重点突击的地段。
同时,他急电武汉的畑俊六司令官,请求更多的空中支援和炮兵弹药。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中旬,宜昌战役第二阶段,在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中拉开了序幕。
这一次,进攻的序曲是由天空开始的。
拂晓,引擎的轰鸣声打破了江面的宁静。
涂着青天白日徽的机群,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气势,呼啸着掠过中国军队的阵地上空,直扑日军控制的宜昌城区和周边核心阵地。
“我们的飞机!这么多!”
战壕里,刚刚换防上来的中央军精锐士兵们仰着头,激动地指着天空。
这与第一阶段时零星、偶尔的空中支援形成了鲜明对比,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空军的首要任务是争夺制空权。他们与从武汉等地紧急起飞的日军老式战斗机(零式和新飞机主要在东南亚,国内也被东山和延安牵制)在宜昌上空展开了激烈的绞杀。
虽然小鬼子的飞机仍然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国军飞机凭借其相对坚固的结构和比较强大的火力,以及飞行员们憋足了一股劲的勇猛,硬是在血战中逐渐掌握了战场区域的制空权。
紧接着,在地面部队引导员通过无线电(部分精锐部队已配发)的指引下,中国空军的轻型轰炸机和对地攻击机开始俯冲,将炸弹和机枪子弹倾泻在日军明确标识的机枪堡垒、炮兵观测所和指挥部位置。
“轰!轰!轰!”
精准的空中打击有效地压制了日军的前沿火力点,浓烟和火光在日军阵地上腾起。
地面进攻,随即展开。
这一次,进攻的节奏明显不同。
炮火准备不再是漫无目的的覆盖,而是根据空中侦察和先前作战经验,重点轰击已知的日军坚固支撑点和可能的预备队集结区域。
炮击的协调性和持续性也有了显着提升,这得益于老蒋亲信对后勤的强力监督,炮弹供应相对充足和及时。
炮火延伸的哨音响起,担任主攻的调整师精锐步兵跃出战壕。
他们以排、连为单位,呈疏散队形,在配属的战防炮、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掩护下,多路并进。
士兵们普遍装备了冲锋枪、半自动步枪,单兵火力远超以往。
更重要的是战术执行。
或许是看到了太行山战例的刺激,或许是高层严令和督战队的压力,各突击分队之间的协同明显增强。
侧翼掩护的意识得到了贯彻,一旦某支分队遭遇顽强抵抗,邻近分队会主动进行火力支援或侧翼迂回,而不是像第一阶段那样坐视不理。
“爆破组,上!”一名连长挥舞着手枪,嘶声喊道。
几名背着炸药包和爆破筒的士兵,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匍匐前进,利用弹坑和地形接近日军的铁丝网和碉堡。
“轰隆!”一声巨响,一段铁丝网和鹿砦被炸开缺口。
“突击组,跟我冲!”连长身先士卒,带领士兵沿着缺口猛扑进去,与从残破工事中冲出的日军士兵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和近距离枪战。
日军的抵抗依然凶悍无比。
他们依托残存的工事和熟悉的街巷,逐屋争夺,层层设防。
机枪火力像镰刀一样扫过街道,掷弹筒的炮弹不时在进攻队形中爆炸。
但是,进攻部队展现出的韧性和战术执行力,让日军感到了压力。
当一处进攻受挫时,中国军队不再像之前那样轻易溃退或停滞不前,而是会迅速呼叫后方迫击炮甚至直瞄火炮进行定点清除,或者由其他方向的友军施加压力进行牵制。
空中力量的持续支援,成为了此阶段战役的关键变量。
掌握了局部制空权的中国空军,不断出动战机,对日军纵深进行遮断袭击,骚扰其增援和补给线路。
几架大胆的轰炸机甚至尝试了对日军在宜昌城内疑似师团指挥部的区域进行了俯冲轰炸,虽然战果不明,但极大地震慑了日军指挥系统。
战斗进入了最残酷的巷战和阵地争夺阶段。
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屋,甚至每一堵断墙,都成为了双方反复争夺的焦点。
鲜血染红了焦土,尸体填满了弹坑。
然而,与第一阶段那种混乱和绝望的消耗不同,这一次,中国军队的进攻显得更有章法,更有目的性。
他们像一把沉重的攻城锤,虽然推进缓慢,但每一次敲击都落在实处,一点点地瓦解着日军的防御体系。
战报传到重庆,老蒋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缓和。
虽然代价依然惨重,但前线传来的消息是“正在稳步推进”、“予敌重大杀伤”、“我军士气高昂”。
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一场硬碰硬的、能够展示“中央军”实力和决心的胜利。
他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对陈诚说道:“告诉前线,不要吝惜弹药,不要怕伤亡,一定要打出我们国民革命军的威风来,要让全世界都看看,谁才是中国战场的支柱!”
宜昌城下的战火愈发炽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