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打得这么漂亮,那边的陆军眼珠子都红了,哪能甘心落后?
早就憋着一股劲的二十万老兵加上完成“大练兵”的百万新兵总计一百二十万部队,嗷嗷叫着就扑了上来。
这些鬼子兵,可跟几年前不一样了。不少人换上了仿造“东山式”的半自动步枪,扛着单兵就能用的火箭筒,队伍里还夹杂着大量仿制的“空中三蹦子”和火箭炮单位,甚至每个小队都学会了怎么现场鼓捣“没良心炮”!
海军刚把滩头炸平,陆军的运输船和征用的民船就靠了上来。登陆艇像下饺子一样放下,满载着士兵和装备冲上沙滩。
这些鬼子陆军目标明确得很,根本不跟残存的盟军守备部队过多纠缠,跳上缴获的汽车或是自己的摩托车、卡车,直接扑向那些早就标定好的大型工厂、矿山、尤其是油田!
他们的战术就一个字:快!趁乱抢!趁着盟军还没反应过来,没来得及彻底破坏,用最快的速度把那些能下金蛋的母鸡,机器设备、还有懂技术的工程师,全部控制在手里。
一时间,南洋各地,枪声、爆炸声、还有鬼子兵驱赶技术人员的呵斥声混成一片,一座座橡胶园、锡矿、特别是让鬼子流口油的油田,在极短的时间内易主。
虽然盟军和当地人也进行了破坏,但鬼子动手太快太狠,还是让他们抢到了大量梦寐以求的完好工业设备和稀缺资源。
鬼子在南洋抢红了眼,可他们心里门儿清,光抢现成的不够,船运回国太慢还容易被捅刀子,东京大本营一拍板:妈的,直接在南洋建厂!让战争机器自己在这肥得流油的地方“下崽”!
命令一下,整个南洋的鬼子都动起来了。
那场面,比蚂蚁搬家还热闹,缴获的、从日本本土运来的机器设备,卸船后根本不停留,直接由重兵护送往早就选好的地方,马来亚的铁矿边、苏门答腊的油田旁等等地方。
鬼子工兵像打了鸡血,砍树平山,用最快速度盖起一座座巨大的厂房。
炼钢高炉立起来了,烧的是本地挖的煤,炼的是本地采的铁,橡胶园割出的胶乳,直接送进新建的加工厂,变成轮胎、密封件。
更绝的是兵工厂,生产线一铺开,老师傅带着抢来的或本土调来的技术员,盯着那些同样被“请”来的欧美或本地技工,逼着他们开动机器。
结果吓死人。除了顶尖飞机和大战舰造不了,鬼子的南洋方面军,愣是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重装备的自产自修!
75毫米山炮、皮实的95式小坦克、运兵卡车,甚至仿造“东山”的“火箭炮”,都能从这些热带雨林里的工厂直接下线,送到前线部队手里。
这下可好,前线鬼子缺枪少炮了?不用眼巴巴等本土船来,后方的“南洋造”直接补上!
补给线短了何止一星半点,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
光有工厂还不够,鬼子玩得更绝。他们不仅要资源,还要把这地方彻底变成自己的!
海面上又出现了更庞大的船队,这回下来的不是端着刺刀的兵,而是拖家带口、眼神里带着股狠劲的日本移民。
东京那帮战略家,胃口大得很,他们要的不是抢一把就走,是要把这富得流油的地方,彻底变成自家后花园,永远吃下去!
这帮移民,可不是来种地享福的软柿子,他们是以“开拓团”、“同志会”的名头,像军队一样组织起来的。
带头的不是退伍的鬼子军官,就是满脑子“皇国兴废在此一举”的激进分子,船一靠岸,他们就跟事先画好地图似的,直奔刚抢到手的油田、矿山、大种植园,在周围圈地扎营,建起一个个带了望塔、铁丝网的定居点。
这些定居点,说白了就是武装到牙齿的殖民堡垒,里头但凡是个能扛枪的男人,白天可能下矿挖油,或者去橡胶园干活,晚上就得集合起来搞军事训练,步枪、机枪、掷弹筒都得会使,还得会造没良心炮。
他们的任务明明白白:第一,看住脚下的金疙瘩,防止当地人反抗或者破坏;第二,就是给前面的鬼子正规军当后备队,哪儿需要就往哪儿填。
这么一来,每个定居点都成了一颗顽强的钉子,深深扎进了南洋的土地里。
这招“兵农合一”够毒辣,它让鬼子的占领不再是浮在表面。
有了这些武装移民点做支点,抢来的资源就能更稳定地往日本国内送,前线的鬼子兵也少了后顾之忧。
鬼子还在这群移民点里建学校、医院、甚至神社和电影院,摆明了要让他们把根扎在这,世代待下去。
眼瞅着,东南亚的日占区正以可怕的速度,从被抢掠的殖民地,朝着“新日本”的方向蜕变。
这模式要真稳固下来,鬼子的战争潜力就得翻着跟头涨!
他们对本土的依赖大大降低,反应快得吓人,统治根基也深得可怕。
小鬼子这不再是流寇,而是要落地生根,打造一个能自给自足的战争怪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