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那边老蒋唱的一出“金蝉脱壳”,全国上下都看在眼里。消息传到山西克难坡,阎锡山捏着电报,在屋里踱了整整一宿。
他那个精于算计的脑子,转得比黄河边的水车还快。
“武汉能撤,俺太原为啥不能撤?”阎锡山停在地图前,盯着太原城的位置,自言自语。
“老蒋这一手,看似丢了面子,实则保住了里子。二十万精锐、兵工厂的家当,还有‘悲壮’的名声,他都捞着了。高,实在是高!”
太原的情况,阎锡山心里门儿清。比武汉是好点,他经营山西多年,底子厚,仓库里的粮食、弹药还能撑上小半年。
但也就是多撑两个月的事。鬼子在城外围得跟铁桶似的,虽然现在没啥大动作,可这钝刀子割肉,迟早得被耗死。
“不能再这么耗下去了!”阎锡山一拍桌子,下了决心。“老蒋能撤,俺也能撤!而且要比他撤得更漂亮,更划算!”
他立刻把自己的心腹,晋绥军的核心将领和幕僚们召来开会。
一听阎长官也想学武汉搞撤退,底下人反应不一。有愣头青的军官当场就急了:“司令!太原是咱山西的根本,咱晋绥军的脸面!哪能说撤就撤?这不成逃跑了吗?对不起太原城的父老乡亲啊!”
阎锡山眼皮一翻,哼了一声:“脸面?脸面能当饭吃,能当枪使?武汉一撤,老蒋的脸面丢了?我看未必!现在全国谁不说他是为了保存国力?咱要是死守到底,弹尽粮绝,最后死了个精光,那才叫丢脸丢到祖宗那儿了!”
他顿了顿,敲着桌子强调:“咱们撤,不是怕死,是战略转移!是为了保住咱晋绥军的种子,保住咱兵工厂的机器!有了这些,咱就能在晋西、甚至过黄河到陕西,开辟新的根据地,卷土重来!要是都折在太原,那才是真的完了!”
这番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晋绥军是阎锡山的命根子,兵工厂更是他的心肝宝贝。比起一座迟早守不住的空城,显然这些活的力量更重要。
见大家情绪稳定了些,阎锡山开始布置任务,细节抠得比老蒋还细:
“第一,宣传造势要跟上,但不能照搬老蒋那套哭穷喊惨。”
阎锡山捋着他的小胡子,“咱们要突出‘顾全大局’、‘主动转进’。让咱们的报纸发文章,就说咱晋绥军为了配合全国抗战布局,不忍见太原百姓再受战火之苦,决定主动转移至外线作战,继续打击日寇!”
“第二,撤退顺序要精心安排。兵工厂的机器、技术人员,第一批走,秘密转移,路线要绝对安全。库房里的金银细软、重要的文件档案,一样不能落下。然后是咱们的主力部队,分批交替掩护撤退。”
“第三,对老百姓……”
阎锡山沉吟了一下,“愿意跟咱们走的,欢迎!特别是青壮年和有手艺的,都是资源。不愿意走的,也不强求,但不能让鬼子轻易得到劳力。把城里的粮食,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想办法‘处理’掉,不能便宜了鬼子!”
他眼中闪过一丝狠色,所谓“处理”,自然是烧掉或者破坏,绝不给鬼子留一粒粮。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阎锡山压低了声音,“跟‘东山’那边,通个气。”
幕僚们一愣。阎锡山解释道:“咱们撤退,最大的威胁是鬼子追击。凭咱们自己的力量,万一被鬼子黏上,损失肯定小不了。
要是‘东山’或者延安的队伍,能在同蒲铁路沿线或者太行山方向搞点动静,牵制一下鬼子,哪怕只是摆出个进攻的姿态,咱这撤退就能安稳得多。”
他盘算得很清楚,这年头,空口白牙求人不行,得拿出实实在在的好处。“告诉那边,只要他们肯帮忙策应,兵工厂搬迁后多出来的部分旧机器、还有一批太原库存的铜料、钢材,咱们可以‘转让’给他们!”
命令一下,整个太原城和晋绥军系统立刻暗流涌动。公开场合,依旧是“誓与太原共存亡”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背地里,各种转移准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阎锡山这套“山西版”的战略转移,比老蒋的更加务实,也更多了几分商人的精明算计。他不仅要保住实力,还要用这座即将放弃的孤城,换来最大的利益和未来的操作空间。
太原这座千年古城,即将迎来它命运的另一场转折。而这一次,主导者阎老西,决心要把这盘棋下得比老蒋更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