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一直以来柯明义都在努力的积攒黄金。他那1立方米的空间里,最早塞进去的,除了保命的家伙什,就是几根压箱底的小黄鱼。
后来摊子铺大了,“明义五金厂”明面上生产锅碗瓢盆,暗地里军火、药品、磺胺啥都往外卖。
跟各方势力打交道,不管是老蒋的嫡系、阎锡山的晋绥军,还是李宗仁的桂系,柯明义立下的规矩都差不多:
结账首选黄金,实在没有,就大洋,或者拿矿产、粮食、或者稀缺的工业原料抵账也行,至于那些花花绿绿的票子,除了大洋票和洋票子,其他得大打折扣,而且随时可能不认。
这条规矩,开始还有人嘀咕,觉得柯明义死脑筋。可眼看着法币、晋钞、桂币什么的今天一个价明天一个样,大伙儿才回过味来,还是柯老板精明!
拿金子换他的“东山造”武器和救命药,虽然肉疼,但东西是真好啊!久而久之,“跟东山做生意,得备足黄货”成了心照不宣的规矩。
何振军手下的海外渠道更是捞金的主力。尤其是磺胺这玩意儿,在欧美简直就是“白色黄金”,价比天高。
海外人员冒着风险卖出去一批,换回来的往往是沉甸甸的金条、金币,想方设法再通过秘密渠道运回国内。这些黄金,大部分都流入了柯明义的库房,变成了支撑庞大体系运转的血液。
而且,“捡”的、抢的、兑换的,不管怎么来的,也都不少。
这么些年只进不出(海外采购精密仪器、特殊材料会花掉一部分),柯明义自己都没仔细算过到底攒下了多少家当。直到左玉波带着账房先生,捧着厚厚几大本账册,走进指挥部。
“老板,这是截止到上个月的黄金储备总账,您过目。”左玉波把账册放下,表情有点复杂,像是高兴,又像是担忧。
柯明义随手翻开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次收入:某年某月,售予晋军迫击炮若干,收黄金xxx两;某年某月,磺胺出口一批,海外回款黄金xxx盎司;某年某月,抄没汉奸资产,得黄金xxx斤……
他直接跳到最后汇总页。看到一个总的数字,105吨,饶是他早有心理准备,也忍不住眼皮一跳。
“这么多?”柯明义抬头看向左玉波。
左玉波推了推眼镜,点点头:“只多不少。这还没算上那些不好估价的古董金器、金首饰。咱们库房里的金砖、金条,垒起来,怕是能砌堵墙了。要是按现在的购买力算,养咱们现有的全部人马和项目,光吃老本,也够撑上十年八年了。”
柯明义合上账册,手指在上面敲了敲。这笔庞大的财富,保证着“东山”体系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即使外部环境再恶劣,也能关起门来发展一段时间。
“消息封锁死了吗?”柯明义最关心这个。
“绝对保密。”左玉波压低声音,“知道具体数目的,连我在内,不超过五个人。库房地点分了三处,守卫都是最可靠的老人,内外隔绝。账册是暗语写的,除了我们,没人看得懂。”
“嗯。”柯明义沉吟片刻,“这笔钱,是咱们压箱底的救命钱,不能乱动。眼下外面货币乱象,正好凸显咱们黄金储备的价值。告诉下面,以后对外大额交易,黄金结算的比例再提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