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小鬼子大规模全面战争的部分缘由,小鬼子的资源战略,掠夺式的开采,武器装备比历史上多的多,研发进度也快的多,因大量资源财富获取,致使战争动员能力非常强)
1935年五月,沪松战场的硝烟已经弥漫了整整三个月。
黄浦江面上,日军的军舰像钢铁巨兽般横亘,舰炮轰鸣声不时地响起,炮弹精准地砸向国军阵地,泥土和碎石被炸得漫天飞溅,战壕一次次被填平又一次次被重新挖开。
“妈的!小鬼子又来一波!”国军阵地上,一个连长抱着“中正式”步枪,对着身边的士兵嘶吼。他的钢盔上布满弹孔,脸上全是黑灰,只有眼睛里还透着血丝。
日军的冲锋号声刺耳地响起,密密麻麻的鬼子端着三八大盖,在坦克和装甲车的掩护下,如同潮水般涌来。
他们的战术变得越来越刁钻,时而集中兵力猛攻一点,时而又分散成小队,利用废墟和掩体迂回穿插,甚至还会伪装成难民,试图混入国军防线。
“别慌!按预案来!机枪手,给老子把鬼子的坦克盯住了!”连长一边开枪,一边大喊。
国军阵地上,轻重机枪瞬间开火,子弹如同火龙般扫向日军。更重要的是,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军的装备早已不是历史上那般落后。
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能批量生产改良版“没良心火箭筒”,李宗仁的广西兵工厂也能造出性能不错的轻机枪,就连中央军的德械师,手里的武器也更新换代,半自动步枪的比例大大提高。
“轰!轰!”
两门“三二式重臼炮”对准日军的坦克开火,炮弹精准地落在坦克履带旁,虽然没能直接摧毁坦克,却也逼得坦克不得不放慢速度。
几个士兵抱着集束手榴弹,趁着这个间隙,猫着腰冲向坦克,“轰隆”一声巨响,一辆日军装甲车瞬间被炸毁,火焰和浓烟冲天而起。
日军见正面冲锋受阻,立刻改变战术,派出飞机对国军阵地进行轰炸。十几架日军轰炸机低空掠过,投下的炸弹在阵地上炸开一个个巨大的弹坑,不少士兵被埋在土里,又被战友们拼命挖出来。
“防空机枪!给老子打!”
随着一声令下,几挺四联装高射机枪立刻调转枪口,对着天空疯狂扫射。虽然这些防空武器数量不多,却也给日军飞机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一架日军轰炸机被击中机翼,冒着黑烟坠落在远处的田野里,引起国军阵地上一片欢呼。
更让日军头疼的是,南京中央航空学院的学生们,也驾驶着刚组装好的战斗机,飞抵沪松战场上空。
这些学生飞行员虽然经验不足,但个个热血沸腾,驾驶着飞机大部分在日军机群外骚扰,找到机会也会冲进去,虽然没能取得太大的战果,却也成功牵制了日军的空中力量,让日军的轰炸不再肆无忌惮。
“教官!我们还能再飞一次!”一个年轻的飞行员摘下飞行帽,脸上满是汗水和油污,却眼神坚定地看着身边的教官。
“好样的!但先休息一下,补充燃油和弹药!”教官拍了拍他的肩膀,心里既欣慰又心疼。这些年轻的孩子,本该在校园里好好学习,如今却要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守护这片土地。
战场上,双方的厮杀进入了白热化。日军凭借着装备和训练的优势,不断发起猛攻,占领了不少阵地。
但国军也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和阵地战相结合的方式,时而撤退,时而反击,不断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
在一处废弃的工厂里,国军一个营的士兵利用厂房的钢筋水泥结构,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日军一次次冲进厂房,又一次次被国军打退,厂房里到处都是尸体和血迹,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
“营长!我们的弹药不多了!”一个士兵跑过来,焦急地说道。
营长看了一眼身边疲惫不堪的士兵,咬了咬牙:“坚持住!后方的补给马上就到!实在不行,就跟鬼子拼刺刀!”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国军的补给车队到了!几辆卡车冒着日军的炮火,冲破封锁,将弹药和粮食送到了阵地上。士兵们看到补给,瞬间来了精神,拿起新的弹药,再次投入到战斗中。
三个月来,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沪松战场上上演。日军虽然在总体上占据优势,占领了不少城镇和交通要道,但国军始终没有被打垮,他们“存人失地”,在撤退中保存有生力量,又能抓住机会,对日军发起反击,真正做到了“人地皆存”。
南京大本营里,蒋介石看着沪松战场的战报,虽然脸上依旧严肃,但心里却松了一口气。如今的国军,早已不是几年前那般不堪一击,只要坚持下去,虽然依然守不住沪松,但也能为全国的抗战争取更多的时间。
而在日军指挥部里,指挥官看着伤亡报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没想到,这场原本以为很快就能结束的战役,竟然拖了三个月还没有结果,而且国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装备也越来越精良。
“命令部队,调整战术,加大对国军补给线的打击!一定要尽快突破国军的防线!”指挥官对着参谋怒吼道。
沪松战场的血拼,还在继续。
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战役,没有赢家,只有无尽的牺牲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