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立的“精密技术实验室”迅速投入运转。
柯明义没有给他们太虚无缥缈的任务,第一个课题就直接又致命:提升82mm迫击炮的射击精度和射程稳定性。
这是前线部队,尤其是缺乏重火力的八路军和部分地方部队最急需的!当前各厂生产的迫击炮和炮弹,公差太大,往往打三发,落点能差出几十米,极大影响了战术效果。
实验室的技术骨干们立刻疯了似的投入工作。他们分成材料组、加工组、弹药组、测试组。
· 材料组 疯狂测试不同来源的钢材和铜材,记录分析各项数据,寻找性价比最优、性能最稳定的弹体材料和发射药包材料。
· 加工组 围着那几台宝贝机床琢磨,如何优化炮管膛线的加工工艺,如何确保尾翼片的形状和安装角度完全一致,如何让炮弹像个模子刻出来的。
· 弹药组 则反复调整发射药的配比和装填密度,力求每一发炮弹的推力都尽可能一致。
· 测试组 在厂区后山秘密设立的靶场,日夜不停地试射,记录下每一发炮弹的落点数据,然后反馈给其他组调整。
过程枯燥又充满失败。炸膛的危险、数据的不理想、不同意见的激烈争吵…几乎天天发生。
但柯明义要的就是这个!他时不时会出现在实验室,不看过程,只问关键数据,然后甩下一句:“资源管够,我要的是结果。前线弟兄等着这东西救命。”
一句话,就让所有抱怨和疲惫烟消云散。
终于,一个月后。
后山靶场。一门国内常见的82mm迫击炮架设起来。旁边放着的三发炮弹,却和普通的截然不同,弹体更光滑,尾翼更规整,这是实验室呕心沥血的第一批“标准弹”。
“装填!”张泽远亲自下令。
砰!炮弹射出,在空中划出稳定的弧线。
轰!远处目标区腾起烟尘。观测员迅速报出数据:“偏移量,左3米,近5米!”
这个精度已经远超现有水平!众人一阵兴奋。
接着第二发,第三发…
落点几乎重叠!散布范围不到十米!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一阵狂喜的欢呼!几个老师傅甚至激动地抹起了眼泪。他们做到了!他们真的造出了精度远超国内水平的炮弹!
柯明义拿起一枚还带着余温的“标准弹”,掂了掂,脸上终于露出了畅快的笑容。
“立刻整理所有工艺参数和质量标准,形成《82mm迫击炮弹暂行生产工艺与验收标准》。”他下令,“然后,想办法,把这份‘礼物’,送到最需要它的人手里去。”
他看向西北方向,那里是红军总部所在地,也是“老君洞”基地辐射的范围。
一份凝聚着心血的技术结晶,即将通过秘密渠道,化作射向日寇胸膛的更精准的子弹。
而明义五金厂这把深藏于北平闹市的“技术利刃”,终于淬炼出了第一道锋刃!
而柯明义的后勤布局也基本完成(三个篮子)。
东山基地:理论研究实验中心。
明义五金厂:应用研究实验中心。
太行山基地:制造加工测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