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基地秘密卖出的军事手册,红军和各军阀获得不久,部分军官士兵还在照本宣科的学习过程中。)
1933年11月初,湘江,江面不宽,却是横亘在红军面前一道生死线。
红军总部,灯火通明。第一人掐灭烟头,目光扫过地图上敌军密布的标记,语气却异常冷静:“光头想用湘江做磨盘,碾碎我们。何键是推磨的狠角色,薛岳是抢功的恶狗,白崇禧…则是守着磨盘怕被砸了脚的精明狐狸。”
第二人点头,手指点着兴安、全州:“白健生的桂军部署很有讲究。你看,他主力摆在沿江交通便利、利于机动和补给的区域,摆出的是‘重点防御,弹性反击’的架子。
这是吃透了那本《纲要》里‘依险据守,控扼要道’的精髓,但也留了后手——他怕我们死磕,更怕后面薛岳的中央军。”
“所以我们也要按《纲要》来,”第三人接话,眼中布满血丝,“‘避实击虚,出其不意’。不能一头撞上他的主力防线。前锋要像手册里写的‘突击集群’那样,集中所有自动火力和‘没良心火箭筒’,形成局部绝对优势,猛砸他结合部的一点!砸开就走,绝不纠缠!”
“同时,‘语言攻心,瓦解敌志’。”第一人补充,“给白崇禧的发报要更有策略。明确告诉他:我过江之师,只为北上抗日,对广西秋毫无犯。若强行阻拦,我红军必依《纲要》所言‘陷敌于两面作战’——我主力与你血战之时,薛岳虎视眈眈,广西必为中央军所得!何去何从,白长官自决!”
命令迅速下达。红军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按照那本浸透血泪的“天书”高效运转。
湘江畔,枪炮声骤然炸响,却不再是杂乱无章的混战。
红一军团攻击锋线上,几名基层指挥员趴在一个土坡后,快速翻着怀里那本已被摸出毛边的《纲要》简易手册。
“找到了!‘攻坚拔点火力配系’:没良心炮轰击核心工事,机枪压制侧翼火力,突击队趁爆炸烟雾快速接近…”
“就这么干!”
几分钟后,三具“没良心火箭筒”同时发出怒吼,桂军一个前沿连指挥所连同旁边的重机枪阵地瞬间被炸上天。
改良版“太行式”轻机枪精准地点射,压制得残存桂军抬不起头。突击队如猛虎下山,迅速占领阵地。
桂军那边同样不傻。他们的军官也在应用《纲要》的“弹性防御”章节。
一个桂军营长看到红军攻势凶猛,立刻下令:“按手册第三页‘迟滞战术’!前沿班组梯次阻击,边打边撤,把他们引入二线迫击炮和预设机枪火力网!”
红军突击队果然追击过深,立刻遭到侧翼火力急袭。
“妈的!中招了!散开!手册第十七页‘遭遇伏击处置’!”红军连长反应极快,部队迅速分散,利用地形掩护,同时呼叫后方“没良心火箭筒”进行反压制。
战场上,双方士兵仿佛都在同一本“教科书”的指导下进行对决。进攻方力图集中火力,撕开缺口。防守方则灵活收缩,诱敌深入,试图用交叉火力消耗对方。
但红军拥有更强的突击决心和更优秀的基层指战员,他们对《纲要》的理解和执行力似乎更胜一筹。往往能在桂军完成战术合围前,就像泥鳅一样滑出去,或者用更猛烈的火力强行砸开下一个节点。
白崇禧在指挥部里接到前线报告,眉头越皱越紧。
“红军…用的也是《纲要》上的打法?而且比我们还溜?”他放下电报,对参谋长苦笑,“这写书的人,真是害人不浅。大家都按书上的来,拼的就是谁更狠,谁更快了。”
参谋长低声道:“健公,他们打得很坚决,就是奔着过江去的,对我们核心地盘兴趣不大。再按书上‘寸土必争’的打下去,伤亡太大,薛岳就在后面…”
白崇禧深吸一口气,做出了违背《纲要》“坚决守备”原则,但符合他自身利益的决策:“命令一线部队,逐步收缩至第二防线…不,直接让开清水关、大坪渡口方向!在那里‘加强戒备’!把硬骨头留给何键和薛岳去啃!记住,是‘战术后撤’,不是溃败!场面要打得好看!”
白崇禧的“战术后撤”命令,通过电台和传令兵迅速抵达前线。
一直在寻找战机的红军指挥官立刻捕捉到了这微妙的变化。
“报告!正面桂军火力减弱,正在向后移动!” “侧翼侦察报告,发现敌军向两翼收缩的迹象!”
红一、红三的领导人几乎同时做出判断:“白崇禧要放水!他想保存实力!按《纲要》‘敌退我追’原则,但切记‘追而有度,防止有诈’!主力立刻加速,直插清水关!后卫部队扩大警戒范围,防止桂军反复!”
红军队伍立刻化身为一股股铁流,不再理会两旁山头上零星的枪声,朝着桂军让开的通道汹涌而去。
江边再次成为地狱。虽然桂军主力让开通道,但光头的飞机和薛岳的先头部队追得更紧了。敌机疯狂地轰炸扫射渡江点,中央军的迫击炮弹也不断落入江中。
“快!过江!不要停留!”干部们声嘶力竭地呼喊。
战士们跳进冰冷的江水,互相搀扶着向对岸挣扎。掩护部队则依据《纲要》“后卫阻击战法”,占据险要地形,梯次配置火力,用“没良心炮”和精准射击狠狠教训追得太近的中央军。
血,染红了湘江。牺牲依然巨大,尤其是后卫部队,很多打阻击的连队为了主力过江,战斗至最后一刻。但他们有组织的抵抗,极大地迟滞了追兵的速度。
当红军主力终于踏上湘江西岸的土地时,队伍虽然疲惫不堪、减员严重,但核心指挥体系完整,战斗骨干大部得以保存,更重要的是,那种在运用《纲要》与强敌博弈中获得的信心和经验,是任何装备都无法替代的。
光头在南京暴跳如雷,痛斥各路将领“作战不力,贻误战机”。
白崇禧则暗自庆幸,一边向光头报捷“毙伤赤匪无数”,一边悄悄收缩部队,严防中央军入桂。
湘江一战,不再是单纯的溃退与屠杀,而是一场双方都试图运用新式战术理论、并掺杂了复杂算计的激烈对抗。
红军以巨大的牺牲和更胜一筹的谋略运用,硬生生杀出了一条通向生路的血途。
(第一次写这种边学边打的战争,这种模式也不知道能不能让大家看的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