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8月28日,天还没亮,柯明义就领着何振军、左玉波往保安团赶。
手里拎着四个木箱子,里面装着电台,这是他托黑市关系,花大价钱弄来的硬货,连说明书都一并收在了空间里。
到了保安团院子,李团长早等着了,身边还站着军需官和两个参谋,一个姓张,一个姓刘,都是他最信得过的人。
几人没废话,直接围坐在桌前,把油灯拨亮了些。
柯明义先把电台箱子打开,露出里面的机器:“李团长,电台就这四部,会用的人你得自己找,还得给我留一个靠谱的,既要会用还得会修。”
李团长凑过去看了看,点点头:“放心,这阵子北平越来越乱,不少懂电台的老师学生都跑去游街抗议了,我让底下人去招,另外我这里本来就有两个经验丰富的电台兵,分你一个,再把张参谋留给你。”
一旁的军需官赶紧拿过纸笔,开始记要点。
左玉波先开口:“行动名义我想好了,就说‘北上支援东北军后勤,协助绘制边防地图’。这理由既给了少帅面子,阎锡山那边也挑不出错,蒋光头更不会拦着,毕竟没明着说去打仗,他也管不着。”
李团长一拍大腿:“这名义好!既不扎眼,又能名正言顺带队伍走。我这就给少帅和阎长官发报,就说北平这边局势稳,我带弟兄们去东北搭把手,顺便帮着摸清边境情况。”
左玉波接着说:“招募的事得抓紧,老师学生要一千人左右,得挑懂地理、会画图的,最好是东北籍贯的,熟悉那边的情况。警察、军官、士兵加起来要五百多,加上保安团原有的七百来人,总共一千二,得打散了重组。”
何振军补充道:“我在报社认识不少学生头目,能帮着联络,就是得快,免得夜长梦多。工钱得给到位,管吃管住,每月再给两块大洋,肯定有人来。”
李团长拍了桌子:“钱不是问题,柯兄弟都包了!武器方面,作战士兵每人一支汉阳造,五十发子弹;军官、参谋还有后勤的,每人一把盒子炮。军需官,这事你负责,明天就去黑市淘,有多少要多少!”
军需官赶紧应下:“团长放心,我认识几个军火贩子,保证两天内凑齐!”
柯明义想起先头部队的事,提醒道:“得派先头人员去东北打前站,挑些熟悉东北、能跟东北军打交道的人,先把两千多人的安置点找好,还得探探当地的情况,别到时候去了没地方落脚。”
刘参谋推了推眼镜:“我以前和其他人受阎长官派遣,在东北军学习过几年,和不少的军官参谋关系不错,我带先头部队去,保证把安置点和路线都摸清楚。”
柯明义想想,再说了句:“这么大的事,招这么多人,必然会有各方的眼线,招人的时候注意点,不要做的太明显,到东北安顿好了再清算。”
柯明义算算,到那时候,9.18应该开始了,整个东北正是一片大混乱,溃军无数,悄悄处理掉这些眼线和间谍,神不知鬼不觉,而且那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把事情捋得明明白白,包括李团长那“一票大的”。
从招募人手、筹备武器,到先头部队出发时间、后续大部队的行动路线,火车安排等,都一一敲定。
一直议到天大亮,才算正式把所有细节定下来。
李团长伸了个懒腰,眼里满是干劲:“多少年没这么痛快了!这次去东北,咱不做两头受气的窝囊废,要打鬼子!”
柯明义把一沓大洋放在桌上:“这是五百块,先当招募和买武器的启动资金,不够了再找我要。三天后,我要看到第一批先头人员出发。”
何振军和左玉波也站起身:“招募学生和联络人手的事,我们现在就去办!”
几人分头行动,保安团院子里瞬间热闹起来。
士兵们听说要去东北打鬼子,还能拿足军饷,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有的去街上贴招募启事,有的帮着军需官清点物资,连平时最懒的几个,都主动扛起了枪站岗。
柯明义看着这股劲头,到底是跟着阎锡山打过“中原大战”的老兵,还是能退走山西,留在北平当钉子的精英部队,提到打鬼子,当真不虚。
他没多留,转身回了砖窑厂。
刚到厂门口,就看见张泽远领着几个老师傅,正围着一台组装好的冲床忙活。
见柯明义回来,张泽远笑着迎上来:“柯老板,你看!冲床装好了,今天就能试生产铁钉,保证一天能出两千斤!”
柯明义走到冲床前,看着机器运转起来,一块块铁板被压成规整的铁钉。
“好!尽快出第一批货,咱们的厂子,也得抓紧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