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茶会”那天,总部的会议室被布置成了小型展览馆。长桌上铺着阿米娜寄来的刺绣桌布,光伏板和星星的图案在阳光下微微发亮。桌布上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物产:甘肃的沙棘果脯切成了小星星的形状,秘鲁的冻干蓝莓装在竹编簸箕里,尼日利亚的可可饼干摆成光伏板的阵列,墨西哥的仙人掌果酱则盛在陶土罐中,罐口插着朵风干的沙漠玫瑰。
小林奶奶寄来的桂花茶在银壶里咕嘟作响,茶香混着可可的甜香,像把不同地域的阳光揉在了一起。
上午十点,视频会议准时接通。马哈迪带着孩子们挤在棕榈棚下的屏幕前,卡伦的玫瑰园背景里能看到工人正在采摘新一季的花苞,墨西哥的农场主站在仙人掌田边,手里举着颗刚摘下的红果,甘肃的牧民大叔则穿着新做的羊皮袄,身后的光伏板方阵在戈壁上闪着光。
“看!这是你们寄的沙棘果干!”林宇举着一小盘果脯对着镜头,“我们的同事说,比糖果还好吃。”
牧民大叔咧开嘴笑,露出两排白牙:“好吃明年多种点!晓雯说你们要帮我们找销路,真能成?”
“能成!”市场部的小陈立刻凑过来,举着包装设计图,“我们打算用你的照片做包装,上面写‘戈壁上的阳光味道’,肯定受欢迎。”
屏幕那头的马哈迪举起个陶罐:“我们的蜂蜜也准备好了!用光伏电搅的蜜,比人工搅的细滑,孩子们说要叫‘星星蜜’。”镜头里,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举着块涂满蜂蜜的可可饼干,吃得满脸都是。
卡伦则捧着一束刚开的玫瑰,对着镜头转了一圈:“这是用‘共生系统’种的,花期延长了十天,花瓣上的纹路都更清晰了。我挑了最香的,已经寄给你们了,估计明天就能到。”
墨西哥的农场主突然把镜头对准地面,一群孩子正围着光伏板追逐,手里拿着系着灯串的仙人掌果:“你们看!晚上这些果子会发光,像把星星摘下来挂在了树上。”
会议室里的人都笑了起来。江诗雅切开用非洲可可做的蛋糕,沙棘果奶油从中间流出来,像道橙色的阳光:“尝尝这个,是用秘鲁的蓝莓酱和甘肃的沙棘做的,一口能吃到四个地方的味道。”
大家边吃边聊,说着各自的新发现:甘肃的牧民打算在光伏板下试种苜蓿,既能喂羊又能固沙;马哈迪想把可可豆做成巧克力,包装用孩子们画的星空图;卡伦计划引进蜜蜂养殖,让玫瑰和蜂蜜形成产业链……
“其实我以前总觉得,技术是冷冰冰的,”林宇对着镜头说,“现在才明白,技术就像这杯桂花茶,本身没什么特别,但当它遇上戈壁的沙棘、非洲的可可、墨西哥的仙人掌,就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味道。”
马哈迪用力点头:“就像我们的棕榈棚,以前只用来挡太阳,现在能种蘑菇、养小鸡、结可可,这都是因为光把大家的想法连在了一起。”
茶会快结束时,晓雯突然提议:“我们拍张合影吧!把各地的屏幕都拼在一起,就像真的坐在一张桌子旁。”
大家纷纷调整镜头,把最有特色的背景露出来:戈壁的光伏方阵、非洲的棕榈棚、玫瑰园的花海、沙漠的仙人掌田……林宇举起茶杯,对着镜头里的所有人说:“为光,为土地,为我们共同的收成,干杯!”
“干杯!”不同的语言在屏幕两端响起,像首跨越山海的歌。
玫瑰的香气在傍晚时飘进了办公室——卡伦寄的花到了。江诗雅把花插进陶罐里,摆在“光的物产地图”旁。夕阳透过花瓣,在地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无数双眼睛在眨动。
“你看,”江诗雅轻声说,“这场茶会其实没结束。”
林宇望着桌上还没吃完的饼干和果酱,忽然明白她说的意思。所谓茶会,从来不是某个固定的时间地点,而是当甘肃的沙棘在非洲的蜂蜜里融化,当墨西哥的仙人掌果映亮中国的茶杯,当所有的味道、所有的故事、所有的笑脸都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印记,这场关于光与联结的聚会,就永远不会落幕。
就像此刻,戈壁的风正吹过光伏板,非洲的棕榈叶在棚顶沙沙作响,玫瑰的芬芳正顺着网线,飘向每一个有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