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豆的香气还没散尽,甘肃的包裹就到了。是个沉甸甸的麻布袋子,拆开后,风干的羊肉带着草原的清冽气息扑面而来,旁边还有袋黄澄澄的沙棘果干,袋子上用毛笔写着歪歪扭扭的“谢”字。
“牧民大叔说,这羊肉是在光伏板下长大的羊,肉质特别嫩;沙棘果是新摘的,泡着喝能败火。”晓雯在电话里说,“他还让我转句话:‘戈壁滩以前连草都不长,现在有了光,有了草,有了羊,这都是你们带来的福气。’”
林宇把沙棘果干分给同事们,酸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像把戈壁的阳光嚼在了嘴里。设计部的小陈边吃边画,很快在画板上勾勒出一个新方案:“把沙棘果的图案印在甘肃版设备的包装盒上吧,再配上羊群和光伏板,多有生气。”
江诗雅则把羊肉分成小份,寄给了尼日利亚的马哈迪和墨西哥的合作伙伴。“让他们也尝尝戈壁的味道,”她在附言里写,“这羊肉里,有你们启发的智慧呢。”
马哈迪收到羊肉时,正在给可可树施肥。他特意召集了村里的人,用光伏灶炖了一大锅羊肉汤。棕榈棚下,大家围着陶罐喝得热气腾腾,孩子们举着沙棘果干,皱着眉头又舍不得放下:“酸酸的,像阳光掉在了嘴里!”
“这就是中国戈壁的味道,”马哈迪舀着汤说,“那里的人用我们的法子养羊,我们用他们的思路种可可,这叫啥?哦,林先生说过,这叫‘四海一家’。”
墨西哥的合作伙伴则把沙棘果干泡进了当地的龙舌兰酒里,拍照发给林宇:“加了阳光味道的酒,比以前更香醇了。我们的仙人掌果酱也快做好了,到时候寄给你们,尝尝沙漠与阳光的另一种结合。”
这些流动的味道,像一条条隐形的线,把戈壁、棕榈棚、玉米地连在了一起。林宇的办公桌上,渐渐摆起了一个“味道角”:尼日利亚的可可豆、甘肃的沙棘果、墨西哥的仙人掌果酱,还有苏门答腊寄来的咖啡豆,袋子上画着个戴草帽的小人,是阿明的手笔。
这天,研发部传来好消息:根据各地的“光伏+”模式,他们开发出了一套通用的生态适配系统——在干旱地区自动调节灌溉频率,在多雨地区强化排水功能,还能根据当地作物特点,推荐适合在光伏板下种植的植物。
“就叫‘共生系统’吧,”林宇给系统命名时说,“光、设备、土地、人,本来就该这样互相滋养。”
系统在肯尼亚的玫瑰园试用时,卡伦特意拍了段视频。画面里,新安装的设备自动给玫瑰浇水,旁边的检测仪显示土壤湿度刚好,而玫瑰丛下种的香草,散发出驱蚊的清香——这是她结合了尼日利亚的“穆萨之光”灵感,在光伏板旁种的。
“以前只知道种花,现在知道了,光还能和花、和草、和人做朋友。”卡伦对着镜头笑,“等玫瑰丰收了,我要寄一束给你们,那花瓣上,会带着光的味道。”
林宇把视频投影在会议室的墙上,看着玫瑰在光伏板下绽放,忽然觉得“光的味道”有了具体的模样:是戈壁羊肉的醇厚,是可可豆的微苦,是沙棘果的酸甜,更是不同土地上,人们因为光而绽放的笑脸。
夕阳西下时,他收到了小林奶奶的包裹。里面是罐新烘的茶叶,掺着晒干的桂花,还有双竹编的拖鞋,鞋底用棕榈叶加固过——是老人家照着马哈迪寄来的样品改良的。
“孙子说,你们总跑东跑西,穿这鞋舒服。”字条上写,“茶里的桂花是新采的,泡着喝,能想起家里的味道。”
林宇捧着茶叶罐,忽然明白,所谓远方,从来不是地理上的距离。当戈壁的羊肉香飘到非洲,当非洲的可可豆落在中国,当所有的味道都带着彼此的印记,那些看似遥远的土地,早已成了互相惦念的“家人”。
而光,就是让这份惦念生根发芽的种子。它落在哪里,哪里就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花,结出带着共同温度的果。
窗外的夜色渐浓,总部大楼的灯次第亮起。林宇拿起那罐掺着桂花的茶叶,决定明天泡给大家喝——这茶里,有家乡的味道,有远方的惦念,还有光走过万水千山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