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戈壁滩的风,带着沙粒的重量,刮在人脸上有些疼。林宇和那个提出“麦草方格+光伏”想法的女孩晓雯,站在刚搭好的试验田边,看着工人们将最后一块光伏板嵌入麦草方格围成的方阵里。
“这麦草方格是本地老乡编的,”晓雯指着光伏板底座周围的网格,“他们说这种编法叫‘锁沙扣’,能把沙子牢牢抓住,以前护铁路就靠它。”
林宇蹲下身,摸了摸麦草的硬度:“比我们实验室用的材料结实多了。非洲团队寄来的骆驼毛刷也装上了?”
“装了,”晓雯指着光伏板顶端的清洁装置,“我们加了个定时器,每天清晨和傍晚自动清扫,正好避开正午的强风——老乡说这两个时段风最小,不容易扬起新沙。”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欢呼。几个戴头巾的老乡举着铁锹跑过来,他们刚在试验田边缘种下的沙棘苗,居然有几株冒出了嫩芽。“活了!真活了!”领头的老汉嗓门洪亮,“以前种十棵活不了一棵,现在围着光伏板种,居然出芽这么快!”
林宇凑过去看,沙棘苗的根须刚好扎在麦草方格的缝隙里,湿润的土壤和光伏板反射的微弱热量,形成了一小块适宜生长的小环境。“这是‘光伏+生态’的意外收获,”他对晓雯说,“赶紧记下来,说不定能成为戈壁治理的新法子。”
试验田的消息传到尼日利亚时,马哈迪正带着孩子们给光伏板换骆驼毛刷。他特意把戈壁滩的照片投影在教室墙上,指着麦草方格问:“你们看,这像不像我们用棕榈叶编的防护网?”
孩子们立刻点头,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起手:“像!而且他们的光伏板旁边还长了草,我们是不是也能在棕榈棚下种点什么?”
马哈迪眼睛一亮,当天就带着人在棕榈棚边缘播下了草籽。没过多久,真的冒出了一片新绿,不仅能固土,还成了孩子们课间玩耍的小天地。他给林宇发视频时,特意把镜头对着草丛里的蚂蚱:“你看,有草的地方就有活物,这才是光该待的地方。”
甘肃这边,试验田的效果超出预期。一个月后的数据显示,麦草方格让光伏板的积沙量减少了60%,骆驼毛刷的清洁效率比普通刷子高30%,更让人惊喜的是,沙棘苗的存活率达到了75%。当地政府主动找上门,想把这套模式推广到整个戈壁光伏基地。
“老乡们说,这是‘板上发电,板下长草,草里养羊’的好路子,”晓雯在汇报时笑着说,“已经有牧民来问,能不能在试验田周围放羊——沙棘叶子是好饲料,羊粪还能当肥料。”
林宇当即拍板:“可以试试!让生态、经济、技术形成闭环,这才是能扎根的模式。”他想起马哈迪棚下的蘑菇,忽然觉得不同的土地,总能长出相似的智慧——都是在有限的条件里,把光、土、人拧成一股绳。
这天傍晚,戈壁滩的夕阳把光伏板染成了金红色。晓雯和老乡们坐在麦草堆上,用当地的秦腔唱着新编的歌谣:“光伏板,亮晶晶,麦草方格锁沙精,沙棘苗,扎深根,戈壁滩上也能春……”
歌声里,林宇收到了江诗雅发来的照片:墨西哥的玉米地里,新安装的光伏板底座旁,仙人掌长得比往年更旺盛;苏门答腊的咖啡园,农户们学着用麦草方格的思路,给咖啡树围上了棕榈叶编的护根网,保水效果出奇地好。
“你看,”江诗雅在消息里说,“戈壁上的麦草,已经顺着河水流到别处去了。”
林宇望着远处连绵的光伏方阵,在暮色里像一片沉默的湖。风掠过麦草方格,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无数细小的河流在流动。他知道,这片戈壁上的新绿,和尼日利亚棕榈棚下的草、墨西哥玉米地的仙人掌一样,都是光与智慧共同种下的种子。
而种子一旦发了芽,就会顺着风,顺着水,顺着那些跨越山海的牵挂,往更远的地方生长。或许有一天,当人们说起光伏板,想起的不只是冰冷的机器,还有戈壁上的沙棘、非洲的棕榈、墨西哥的仙人掌,和那些在土地上认真生活的人——是他们,让光有了温度,让技术有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