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里,空气仿佛冻住了。王卓立下的军令状和黄子澄“动摇国本”的指责,像两堵无形的墙撞在一起,谁也不让谁。
支持改革的人心里着急,保守派则冷眼等着看皇帝最终会偏向哪边。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龙椅上的朱元璋身上,那沉默压得人喘不过气。
就在这僵持不下的时候,一个沉稳的声音打破了寂静。
“父皇,”太子朱棣从队列里站出来,声音洪亮,一下子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儿臣身为工业发展部的负责人,对修铁路的事也琢磨了很久。刚才听了各位大人的意见,都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着想,儿臣觉得很有道理。国库紧张,民力疲惫,确实是实际情况。所以,儿臣有个想法,或许能两全其美,既能把铁路修起来巩固国防,又不会改变现有的徭役制度。”
朱元璋眼皮抬了抬,看不出情绪,只简单吐出两个字:“说吧。”
“是。”朱棣拱手,思路清晰地开始解释,“如今我大明北边,鞑靼已经归顺,兀良哈也内附了,大的边患基本平定。只剩下西北的瓦剌还在蹦跶,不成气候。等今年秋天,儿臣愿意亲自带兵出塞,彻底扫平瓦剌,永绝后患!”
这话带着一股战场上带来的杀伐之气,让一些文官心里一紧。他话锋随即一转:“等到那时候,北方安稳了,自然不需要驻扎现在这么多军队。儿臣的想法是,可以把北方的一部分驻军,转成专门的‘铁道兵’!这支部队就负责铁路的勘探、修建,以及建成后的保卫、运营和维护。他们的军籍、管理还归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管,一切按军队的规矩来,但他们的军饷、装备,还有修铁路的专项费用,全部由工业发展部来出,不动用国库一文钱。”
朱棣目光扫过鸦雀无声的朝堂,尤其在脸色不太好看的杨靖和黄子澄脸上停顿了一下,最后看向朱元璋:“这样一来,第一,不用户部的钱,减轻国库压力;第二,不改变徭役,当兵的和老百姓服役是两码事,用军队去修路,历史上也有先例,不算创举;第三,还能借助军队的纪律和组织能力,效率比征发民夫高得多,能更快把铁路修好。可以说是一举三得,请父皇定夺!”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包括刚才激烈反对的杨靖、黄子澄等人,一时都愣住了,互相看着,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用军队去修路!这完全跳出了他们争论的“征发民夫”还是“雇佣民夫”的圈子。军队自成体系,当兵吃粮、服从命令是天经地义,军饷由工业发展部这个“钱袋子”出,户部也没话讲。最关键的是,这丝毫没碰触他们死死抱住的、针对普通百姓的徭役制度!这招太高明了,是个完美的政治妥协,绕开了最核心的矛盾,却达到了修路的目的。
王卓站在旁边,清楚地看到朱棣身后不远处的朱高炽,正偷偷朝他挤眼睛,圆脸上带着点小得意。王卓立刻明白了——这“铁道兵”的主意,肯定是朱高炽这个在东大留过学、知道现代工程兵的小胖子给他爹出的点子。知识这东西,哪怕只是知道个概念,在不同时候也能起到关键作用。
龙椅上,朱元璋沉吟了一会儿。太子的这个方案,几乎把明面上的反对理由都堵住了,而且把修铁路和军队改革、北疆防御绑在了一起,名正言顺,也更符合他巩固朱家江山的需求。他虽然对王卓可能带来的深层变化心存警惕,但对于能明显增强国家控制力,尤其是军事投送能力的具体项目,他是愿意看到的。
“准了。”朱元璋终于开口,一锤定音,“修铁路的事,由工业发展部统筹,太子朱棣总负责。‘铁道兵’的组建、驻地选择、路线勘察这些具体事情,兵部、工部配合办理,限你们一个月内拿出详细方案来。”
“儿臣(臣)遵旨!”朱棣、王卓和相关官员齐声答应。
不少大臣心里都松了口气,不管怎么说,这场激烈的争吵总算有了个结果。就在一些人以为风波过去,等着宣布退朝的时候,朱棣却再次拱手,声音清晰地响起:“父皇,铁路的事情既然定了,儿臣心里还有一件事,关系到国家根本和百姓生活,不吐不快,请父皇准许儿臣说说。”
刚刚缓和的气氛瞬间又绷紧了!所有人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目光惊疑不定地看向朱棣。太子还要说什么?他那个“铁道兵”的主意已经很厉害了,难道还有后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