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伯新买了大房子,就在宁城最好的地段,”他笑着说,眼角泛着湿润,“以后你就住家里,有自己的房间、书桌,再也不用跑来跑去啦!”
“振义,别总抱她,女孩儿得宠,但不能惯出毛病。”
周淑芬走了过来。
她轻轻把杨清妍接过去。
杨清妍不但不闹,反而笑嘻嘻地仰头看她。
“姑姑说得没错!我有脚,自己能走!我不怕累!”
郭振义笑笑,没有反驳,只是摸了摸她的头。
他接过她手里的行李袋。
那袋子虽小,却装满了她一路以来所有的家当。
他又顺手牵住周淑芬的手。
两人并肩穿过火车站前的广场。
人群喧嚷,脚步匆匆。
可他们的步伐却格外平稳。
走到停车处,一辆崭新的黑色轿车安静地停在那里。
周淑芬这次来宁城,是为建大棚。
这是她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儿有家工厂生产的塑料膜。
质量顶呱呱,透光性好,耐腐蚀,使用寿命长。
郭振义早就替她打听过,反复确认了好几遍。
说是能谈合作,对方也愿意签长期合同。
她打算把大棚搭起来。
选址、施工、进材料,全部亲力亲为。
然后种上各种蔬菜。
不然,她那海量的菜,迟早要被人盯上。
如今市场混乱,有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一旦发现她的菜产量异常,必定会追根究底。
所以必须尽早建立自己的生产体系。
既能掩人耳目,又能稳定供货。
地皮选在郊区,远离市区喧嚣。
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也便利。
手续全通过特区办的,每一步都有据可查。
清清白白,没人挑刺。
到了宁城,她先把从余新带来的衣服日、用品整理好,分类摆进周记超市卖。
这些东西原本都存放在她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实际上早已放进空间。
可她不想让周妙灵那帮小辈发现端倪,只好装模作样,搬箱子、扛袋子,一趟趟来回奔波。
她演得还挺像,额头上甚至还特意擦了点汗。
超市瞬间又被塞得满满的。
周妙灵真有生意头脑。
这么大的店,收拾得井井有条。
顾客来了都夸她精明能干,回头客越来越多。
杨云沐在旁边帮忙打杂。
之前在婆家吃够了没钱的苦,受尽冷眼。
连给孩子买双袜子都要东拼西凑。
现在她明白,没钱,真的寸步难行。
她天天守到最晚。
哪怕店里没人了,也要再检查一遍门窗水电才肯走。
周师傅的女儿周亚梅更是个活宝。
性格开朗,嗓门洪亮,嘴皮子利索得能当喇叭使。
她站在柜台前一吆喝,整条街都能听见。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周记特价白菜两毛五一斤,比国营菜场便宜三厘!”
她卖东西一说一个准。
每样货的来路、价格、用法,她全门儿清。
连国营店和别的小铺子的价都记得住,一说就能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顾客心里踏实了,这才敢放心大胆地走进超市。
他们不再担心被哄抬价格,也不怕买回去的东西质量不过关。
周淑芬做生意讲诚信。
货真价实,服务周到。
慢慢地,街坊邻里都认准了这家店。
不怕她坑人,是因为她从没让人失望过。
会员制度,也是她和周妙灵一块琢磨出来的。
两人坐在店里清点账目的时候,一边喝茶,一边讨论怎么才能留住老顾客。
周妙灵提了一句。
“要是常来的能享受点优惠就好了。”
周淑芬眼睛一亮,立刻接道:“那咱们就搞个积分制!”
说干就干,她们连夜设计规则、打印卡片、贴公告。
买得多,攒积分,能换香皂、牙刷、牙膏。
每消费一块钱,积一分。
满一百分,就能换一条香皂。
两百分,可换牙刷加牙膏一套。
孩子们最爱这个活动,攒够了分,蹦蹦跳跳来兑奖。
家长们也高兴,既省了钱,又让孩子学会了坚持和计划。
每季度还有活动。
买满十块,送一颗鸡蛋。
别看只是一颗普普通通的鸡蛋。
但对老百姓来说,那是实打实的实惠。
尤其是那些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
宁可多走两条街,也要来这里凑个整。
“反正都要买油盐酱醋,顺手还能领个蛋,何乐而不为?”
超市的名头,一天比一天响。
起初只是附近几个小区的人知道。
后来连城西的老居民也都听说了。
口口相传之下,这间不起眼的小超市竟成了宁城小有名气的百姓放心店。
这不,几家店跟风开张了,连会员制、抽奖都照抄。
新开的店铺装潢更亮堂,招牌更气派。
他们模仿得惟妙惟肖。
积分卡、兑换表、甚至季度赠蛋,一样不落。
有的人一时图新鲜,还真去了几回。
周淑芬一点都不慌。
她心里清楚,复制得了形式,抄不了内核。
服务的态度、商品的品质、运营的细节,这些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学到位的。
一直被人模仿,但没人能超越。
她的超市之所以受欢迎,靠的不只是便宜,而是长久积累的信任。
街坊们心里都有本账,谁真心实意为大家着想,一眼就看得出来。
她知道,市场经济嘛,有竞争才有活力。
没有对手的时候,容易懈怠。
有了对比,反而更能激发潜力。
就像跑步比赛,有人在后面追,前面的人才会跑得更快。
这是好事,不是坏事。
周淑芬一点儿不慌。
她没把精力浪费在盯着对手上,而是转身钻进了仓库。
她琢磨的是,哪种菜最近卖得快?
她的心思,早就跳出了眼前的几平方米小店。
她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了大棚基地上。
要想做大,必须掌握源头。
自己种菜,自己供货。
地没租多少。
毕竟大部分田地还是国家的。
政策还没完全放开,私人承包大面积耕地仍受限制。
加上当时很多人觉得种地不赚钱。
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守着泥土刨食。
所以即便想找地,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地块。
不过巧了,郭振义正带着人开荒,在郊区一口气开出了上千亩地。
那是片荒废多年的野地。
杂草丛生,沟渠堵塞,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可郭振义眼光长远,知道城市扩张迟早会蔓延到这里。
他组织战友一起动手。
平整土地,修通水渠,埋设管道,硬是让荒地焕了生机。
他暂时没想好怎么用,干脆拨四百亩给周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