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战场的战报不仅牵动着山城的神经,更在大洋彼岸的花旗军界引发了高度关注。其中一位举足轻重的将领,正以敏锐的目光审视着这场战役中悄然显现的转折。
原本,这该是一场注定溃败的作战,对他来说根本不屑一顾,几乎毫无研究价值。然而,两支异军突起的部队却令他眼前一亮!
廖部仅以一个美械军的兵力,硬生生扛住了日寇两个主力师团的猛攻;而林译所率的集团军,更以雷霆之势彻底扭转了战局。照此发展,东瀛陆军恐怕再难在华夏大地掀起真正的风浪。
此刻,他正需要这样的战例作为有力佐证,去说服那位身体日渐虚弱的最高统帅。他需要让罗师傅将太平洋战场的陆军指挥权完全交付于他。
作为西点军校曾经的校长,他无法容忍自己始终屈居于Nimizi将军的海军光环之下。陆军必须独立作战,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进攻方向。
部队应该向千岛之国发起攻势。他曾立下“我必将回来”的誓言,对这位一生重视荣誉的军人而言,食言,是绝不可接受的耻辱。
在花旗联合作战计划委员会早先制定的战略构想中,战争终结的关键在于:通过海军彻底封锁东瀛本土,并夺取能够对其发起战略轰炸的前沿基地。依照此蓝图,直接登陆作战并非必要。
然而,这一构想自提出便争议不断。及至开罗会议,花旗作战部部长及其支持者们在高层磋商中逐渐占据上风,推动了战略重心的转移。
他们主张,倘若必须进攻东瀛本土,九州岛应作为首要目标,其战略价值远高于北海道。
随着塞班岛战役大获全胜,太平洋战局豁然开朗。在此有利形势下,花旗陆军参谋长乔治已有意批准一项更为积极的进攻方案:
挥师进占小笠原群岛、冲绳及华夏东南沿海要地,以此彻底切断东瀛海上生命线,在持续战略轰炸中伺机发动登陆决战。
然而,这套方案对他而言绝难接受。太平洋战场,尤其是未来对东瀛本土的作战。其指挥权的归属的意义,远非其他战区可比。
太平洋战争本质上是一系列连续的大规模两栖作战,其模式与陆军主导的西线战场截然不同,核心在于陆、海、空三军前所未有的紧密协同。
然而,在当前推行的二元指挥体系下,阿瑟将军虽身为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最高司令,权力却始终不及Nimitz将军,两人矛盾不断,两大司令部也仅依照划定区域各行其是。
关键问题在于,根据现有战区划分,东瀛本土方向的进攻,明确归属Nimizi将军太平洋战区管辖!且按此计划,阿瑟将军将彻底沦为边缘人物,这让自负颇高的他深感屈辱与不甘。
阿瑟将军已多次向花旗陆军参谋长递交意见书,强调当前人为划分的战区界限与割裂的指挥体系,正使部队陷入极端被动的战略困境,若不加改变,必将影响战争的最终结局!
然而,那位身体欠佳的先生对此似乎并不在意,指挥权问题被一拖再拖。阿瑟深知,若此时不争,战后他将永远被那几位同僚压在身后。他迫切需要筹码,需要盟友!而现在,他仿佛在浓雾中瞥见了一线曙光。
过去他对东方战场不屑一顾,是因为对方从未展现出值得重视的实力。但如今战报中那两支力挽狂澜的部队,让他看到了新的可能。
他立即乘坐专机去见了Stillwell将军,详细了解美械师的实际情况。当听到所谓“美械师”的真实配置时,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不由震惊:
“我的上帝啊!你是说,他们一个军只有一百门身管火炮?还主要是75毫米口径?每门炮的弹药基数只有一百发?之前甚至没有空中掩护!”
他难以置信地摇头,“这样的条件,他们究竟是怎么坚持到今天的……上帝啊,也许事情可以有另一个解决方案。”
在Stillwell将军的讲述中,那支装备简陋却意志顽强的部队仿佛就在眼前。阿瑟脑海中迅速勾勒着各种战略可能,一个大胆的计划正在成形。
就在这时,Stillwell将军将一份文件推到他面前,双手一摊:“这是当初我为华夏战场制定的作战计划。可惜,还没等实施,我就被调离了。您不妨拿去看看,正好我要去第九战区上任,有什么需要我配合的,尽管吩咐。”
阿瑟将军逐字逐句地审阅着手中的作战计划,目光越来越亮。这份文件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他太清楚其中蕴含的战略价值了!
要想彻底击败东瀛、迫使其无条件投降,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通过长期封锁和战略轰炸,逐步扼杀其战争潜力,逼其屈服;二是发起史上规模空前的两栖登陆作战,直捣黄龙。
后者固然能带来无上荣光。这场必将载入史册的军事行动,足以让指挥者的名字永垂青史。这也正是他与Nimizi之间矛盾的核心:谁不渴望在这场终极决战中留下最辉煌的一笔?
然而这份荣耀背后是难以估量的代价:巨大的兵力投入、天文数字般的军费开支,更要面对日寇疯狂的“本土决战”。
一旦陷入僵局,惨重的伤亡必将引发国内汹涌的反对声浪,最终可能导致指挥者身败名裂。
更何况,要运送数个集团军跨海作战,对后勤保障将是极限考验。要知道仅六个步兵师组成上集团军,其后勤保障就需要配上十余万人!这背后是极其庞大的系统工程。
而此刻他手中的这份计划,不仅能够让他牢牢掌握指挥权,更提供了一条高效得多的制胜之道。阿瑟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文件,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他看到了改写历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