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子的“知识罐翻车”事件,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在春风中学高三学生间火速流传开来。大家一边同情陶子的社死遭遇,一边又对那家能开出如此“坑爹”物品的“怀安奇妙屋”更加好奇和……敬畏。
“听说了吗?陶子学姐开出的U盘,给她脑子里灌了一堆怎么给嘴唇塞盘子还有古代怎么埋死人的知识!演讲直接讲崩了!”
“噗……真的假的?这么惨?”
“千真万确!我在现场!评委脸都绿了!”
“那家店的东西……也太邪门了吧?好的好上天,坑的坑死人!”
“可不是嘛!乔英子开过神糖也开过‘过目不忘’(虽然考砸了),方一凡开出一百万,季杨杨开出给他爸的胶囊据说效果贼好……但像陶子学姐这种,真是无妄之灾啊!”
“风险与机遇并存啊!一万块,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或者……单车变轮椅?”有人调侃。
尽管有陶子的前车之鉴,但高考临近的巨大压力,以及对“奇迹”的渴望,还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将目光投向了书香巷深处的那家小店。“怀安奇妙屋”的名声,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在高三党中彻底打响了。尤其是那些家境尚可、成绩中游、渴望在最后阶段冲刺一把,或者像方一凡那样梦想着“一夜暴富”解决后顾之忧的学生,更是蠢蠢欲动。
然而,当他们兴冲冲地跑到小店,准备“豪掷千金”搏一把时,却被墙上的规则光幕泼了一盆冷水:
每人每周最多可购买并开启10个普通罐子。
限购!
这条之前被很多人忽略的规则,此刻成了横亘在“梦想”面前的高墙。
“一周只能买十个?”一个男生哀嚎,“我还想多开几个,总能开到我想要的吧?”
“想得美!一周十个,上限就是十万块!而且还不一定能开出来!”另一个男生计算着。
“这规则也太坑了!老板!能不能通融一下?我加钱!”有学生试图跟怀安商量。
怀安眼皮都没抬,指了指光幕旁边新增的一块小光板,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几行字:
【重要提示】:
1. 身份绑定:购买资格以首次购买时系统自动绑定的身份Id(身份证\/学生证信息)为准。
2. 刷脸识别:本店已启用无感刷脸识别系统(指向门口一个不起眼的黑色小圆点)。同一身份Id,无论本人或他人代购,系统自动识别,超出当周限额无法购买。
3. 严禁转卖\/代购资格:任何试图通过转卖购买名额、借用他人身份等方式规避限购规则的行为,一经系统识别,该身份Id将被永久列入黑名单,丧失购买资格。
4. 最终解释权归系统所有。(怀安内心:归系统,不归我。)
“刷脸识别?系统绑定?永久黑名单?”学生们看着那冷冰冰的规则,傻眼了。这技术手段,也太硬核了吧?一点空子都不给钻?
“老板!你这……也太不近人情了吧!”有人抱怨。
怀安慢悠悠地喝了口茶:“规矩就是规矩。小店本小利薄,经不起折腾。每周十个,公平公正,童叟无欺。” 他一副“爱买不买”的佛系模样。
限购令如同一道闸门,瞬间将汹涌的购买欲限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但也催生出了各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奇思妙想和策略博弈。
策略一:精挑细选玄学派
以乔英子为代表的部分“务实派”(在吃过大亏后),开始认真研究(或者说,玄学感应)罐子。她们不再像方一凡那样随手抓,而是站在展示台前,长时间地观察罐子表面流光的细微变化、颜色的深浅浓淡、甚至气场的强弱(?),试图找出一点点“好罐子”的征兆。每次购买都慎之又慎,力求把有限的次数用在“刀刃”上。
“这个!这个青色的光刚才闪得特别亮!肯定有好东西!”
“不对!你看那个紫色的,流光特别沉稳,像季杨杨开出的那个胶囊!”
“我觉得这个白色的虽然光弱,但感觉很温和,说不定能开出方圆叔叔那种有趣的东西?”
小店里经常能看到几个女生围着一个罐子“品头论足”,场面一度十分“学术”。
策略二:广撒网搏概率派
以部分家境优渥、心态“豪横”的学生为代表。既然每周只有十次机会,那就每周都来买满十个!像抽卡一样,赌的就是一个概率!十个罐子砸下去,总该出点好东西了吧?万一撞大运开个百万现金或者青级紫级的神物呢?他们往往是周五放学后或者周六上午的常客,一次性豪掷十万,开启十连抽,场面颇为壮观(虽然结果往往几家欢喜几家愁)。
“老板!十个!刷卡!”
“这个,这个,还有那边那个……对,都要!”
“灰光!又是灰光!五千块……聊胜于无……”
“白光……会唱歌的钥匙扣?什么鬼!”
策略三:信息共享互助组
小范围内,关系好的同学开始“共享情报”。比如乔英子开出了什么,大概是什么类型的罐子;方一凡开出百万时罐子的特征(灰光浓郁);季杨杨开出胶囊时罐子的状态(紫光内敛)……虽然系统随机性极强,这种经验主义未必靠谱,但总比盲猜强。大家互通有无,试图总结(玄学)规律。
“英子,你上次那个梳理便签是黄光对吧?大概什么样的黄?”
“方猴儿,你中一百万那个罐子,除了灰光浓,摸着是不是特别沉?”
“杨杨,你给你爸那个胶囊……”
策略四:钻空子未遂派(失败案例)
总有不信邪、想挑战系统规则的“勇士”。
案例A:学生甲试图让双胞胎弟弟学生乙用自己的学生证去买罐子(两人长得像)。结果刚进店门,门口黑点一闪,怀安面前的屏幕上立刻弹出红色警示:【身份Id:甲,当周次数已达上限。检测到异常面部匹配度,疑似冒用。警告一次!】学生甲和乙灰溜溜地被“请”了出去。
案例b:学生丙想把自己当周的购买资格“转卖”给急缺钱的丁,约定丁给丙五千块,丙带丁进店用丙的“脸”买罐子,开出的东西归丁。结果付款时,系统再次报警:【付款人身份信息(丁)与购买资格绑定身份(丙)不符!交易中止!警告!】两人不仅交易泡汤,还各自收到一次系统警告(三次警告进黑名单)。
几次“以身试法”的失败案例传开后,学生们彻底老实了。怀安小店里那套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刷脸识别系统”,成了悬在所有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维护着限购令的绝对权威。
限购,如同一道无形的筛子,过滤掉了纯粹的投机和狂热,让每一次开罐都带着更强烈的期待感和策略性。小店门口不再排起长龙,但每到周末,总能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或凝神静气地挑选,或豪气干云地“十连抽”,或拿着开出的物品(无论好坏)或惊喜或懊恼地讨论着。
怀安乐得清闲,每天依旧看书喝茶,看着这些年轻人在规则框架下,为了一丝改变命运的可能而努力(或赌博)。限购令下,“怀安奇妙屋”的经营,进入了一种紧张有序、充满策略博弈的新阶段。而关于“如何最大化利用每周十次机会”的讨论,也成了高三楼道里新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