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纪一路快马加鞭,一个时辰后,终于抵达永宁镇。
相较于繁华的陵安城,永宁镇稍显逊色,可比起平康县来,却又多了几分热闹,街头巷尾,行人来来往往。
杨纪一提缰绳,利落翻身下马。
这匹骏马长途奔袭,原本亮丽无比的毛发,此刻已被汗水湿透,湿漉漉地贴在身上,在太阳底下一闪一闪地泛着水光。
杨纪拍了拍马脖子,安抚着它,而后牵起缰绳,慢慢走进永宁镇。
从大婶口中知晓,常瑾妻子的娘家位于永宁镇,至于具体所在位置,只能一路打听着过去。
但常杨氏的娘家,不是什么响当当名门望族,杨纪辗转问了许多人,毫无所获。
无奈之下,杨纪扭头前往当地衙门,表明自己巡按的身份。
衙门主官是个满脸络腮胡的中年男子,知道杨纪的来意后,立刻派人去档案库里寻找,而他则招呼人上好茶,把杨纪伺候得妥妥帖帖。
在杨纪等待的这段时间里,一路偷偷跟着他的那个人,去了镇上的娄氏布行。
那人站在柜台前,漫不经心地问道:“最近可有新到的白云锦?”
掌柜的眼睛在店里扫了一圈,见顾客们都低着头挑布匹,没人注意这边,这才压低声音回道:
“昨日刚到一批,成色不错。”
随后他叫来一个伙计看店,笑着对这人说:“客官,这边请。”
两人转到一间隐蔽的小房间,掌柜的关上门,一脸恭敬地问:“大人来此,可是有什么吩咐?”
“那常杨氏回来过没有?”
掌柜道:“我们的人一直盯着常杨氏的娘家人,截至目前,依旧没有发现她回来过的迹象。”
“你知道她的重要性,不可有疏漏,继续盯着。”
“小的明白。”掌柜点头哈腰应下。
那人走出布行,来到当地衙门斜对面的茶摊上,要了一杯茶,找了一个阴凉地,一边喝茶一边盯着衙门,等杨纪出来。
一刻钟后,杨纪在那名主官的陪同下走了出来,考虑马匹奔波已久,便交给衙门的人悉心照料。
杨纪步行半个时辰,来到一户小院前。
小院看起来有些破旧,墙根长满了绿汪汪的青苔,夯土垒起的院墙布满裂纹,主屋瓦片灰暗无光,屋顶烟囱袅袅升起的轻烟,慢慢融入湛蓝的天空。
有人在家,杨纪松了口气,这一趟奔波总算没有白费。
他走到几块木板横竖拼凑而成的院门前,伸手去握门环时,眉头一皱。
按说这房子要是一直有人住,频繁开门关门,门环经过长时间的触摸、抓握,表面理应光滑铮亮。
可眼前这门环,却裹有一层厚厚的铁锈,透着古怪。
这屋子此刻炊烟袅袅,里面的人,真是常杨氏的娘家人?
杨纪心头警惕起来,握住门环,叩门。
几声之后,里面传来了一道带着沧桑的女声:“谁啊?”
透过木板间缝隙,杨纪看到一个年近六十的妇人从屋中出来。
老妇人身形佝偻,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衫,头发随便挽了个松垮垮的髻,眼睛眯缝着,一脸迟钝又疑惑的模样。
她拔下门闩,打开院门,看着杨纪问:“你是谁?来我家有什么事?”
“我新任扬州巡按,敢问这里常瑾的岳母家吗?”杨纪说道,亮出了巡按令牌。
说话间,杨纪的目光越过老人,朝院子里头打量。
小院不大,地面是夯实的泥土,一旁老槐树下,摆放着石桌石凳,上面落了几片树叶,角落里柴垛零散,旁边有一口大水缸,用一块残破的木板盖着。
院子里倒是没有什么异常之处。
杨纪又往主屋那边瞟了一眼,房门开着,可角度不好,看不见里面的情况。
“原来是巡按大人啊,老身正是常瑾的岳母。”老妇人微微欠身,随即疑惑问道:“大人,扬州巡按不一直是我那女婿么,难道他出什么事了吗?”
常瑾死了快一个月,永宁镇距离陵安也不远,消息这么闭塞吗?
还是说,眼前老人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再者,常瑾的妻子不是回来了吗……
对了,这院子里并没有小孩子生活过的迹象。
杨纪紧盯老妇人布满皱纹的脸,说道:“大娘,常巡按已经病故了。”
“什么?!”老妇人瞪大了眼睛,眼珠子仿佛要从眼眶中凸出来。
她的嘴唇开始不受控制的哆嗦起来,身子晃了晃,差点摔在门板上,杨纪见状急忙伸手扶了她一把。
老妇人下意识地抓住杨纪的胳膊,力气大得惊人。
“怎么会……怎么会这样……”老妇人喃喃自语,泪水夺眶而出,整个人像失了魂一般。
就这反应,看着不像是装出来的。
但一个常年居住的房子,门环为何会锈迹斑斑?
杨纪把老妇人扶到石凳上坐下。
过了好一会儿,老妇人缓过神来,问:“巡按大人,我那女婿才三十多岁,正当壮年,怎么会病故?”
杨纪说出官府调查得出的结论:“常巡按一心忙于公务,日夜操劳,导致急症突发。”
老妇人一听,泪水再次在眼眶里打转,又问:“我那女儿与外孙,他们还好吗?”
“据我所知,令爱料理完常巡按的后事,便带着孩子来到了永宁镇。”杨纪一直观察老妇人的神情变化。
“可他们没有回来啊。”老妇人脸色变得煞白,顿时慌了神,焦急道:
“他们会不会路上遇到什么劫匪强盗了?老天爷啊,可千万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路遇劫匪强盗?
从实际情形分析,可能性极小,永宁镇距离陵安不过十余里,若有匪患,早被荡平了,杨纪在心里分析。
而且他一路过来,遇到不少来往的行商之人,也未见到强盗出没,抢劫他们。
但是,常瑾父母早年亡故,并无其他亲人,除了永宁镇的娘家,他的妻儿还能去哪?
难道也遇害了不成?
这常瑾到底掌握了什么,竟惹得一家遭殃?
一连串的疑问在杨纪心中萦绕。
“大娘,你别着急,说不定他们又返回了陵安了。”这话说出来,杨纪自己都觉得没底气,可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出更好的话来安慰老夫人。
“我可怜的女儿啊……”老妇人悲痛地哭了起来。
杨纪趁机看了一眼主屋,里面空无一人,等大娘情绪稍稳后,便问:
“大娘,你家其他人呢?”
老妇人抹了一把眼泪,哽咽道:“我大儿子一家在镇里做点小买卖,不常回这里,二儿子上山砍柴,不慎掉入山崖……尸骨都没找到,女儿早早嫁出去了,至于孩子他爹,两年前也走了……”
这和永宁镇衙门卷宗里记载的能对上。
杨纪接着问:“大娘,你这么大年纪了,一个人生活多有不便,为何不搬去和儿子住?”
“我平日和大儿子一家过日子,但这所老宅,是杨家的根,我隔三岔五回来看看,心里才觉着踏实。”
这么一说,那门环上的铁锈好像也能说得通。
杨纪对老妇人的怀疑,也就消下去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