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图的互市街刚卸下一批江南的丝绸,林远就被蒙古王公们围在了新落成的\"公平楼\"里。土谢图汗捧着刚印好的《边贸章程》,指着其中\"汉蒙商户同税\"的条款笑:\"林大人,这纸章程比城墙还结实,以后再不用怕收税的偏私了。\"楼外,苏尼特部的牧民正用三联龙票兑换江南的瓷器,验票镜的绿光闪过,铜丝网暗纹里的\"恰克图互市\"字样清晰可见——这是专门为边境贸易设计的新票种,在蒙古、大明、罗刹三地都能兑付。
这套边贸制度的完善,源于上月的一场纠纷。汉商运到库伦的茶叶因\"水分超标\"被蒙古税吏扣下,双方各执一词,差点动了手。林远当即让格物司研制\"水分测定仪\",用电流传导率判断茶叶干湿,数据一目了然。他趁机在《边贸章程》里添了\"技术仲裁\"条款:凡涉及货物质量争议,由蒙汉工匠共同操作仪器检测,结果为最终依据。
为让制度落地,公平楼里设了\"三司\":税司管收税,用电力计算器自动核算,税率表用蒙汉罗三种文字刻在石碑上;理司管纠纷,墙上挂着《大明律》与《蒙古习惯法辑要》,遇疑难案就请双方长老共议;汇司管兑换,山西票号的掌柜带着新式天平,确保银、茶、羊毛的兑换比例公平。扎萨克图汗部的台吉第一次来交税时,见税司的账本连一两碎银都记着,忍不住感叹:\"比我家的管家还仔细。\"
罗刹商人的融入是意外之喜。起初他们对龙票心存戒备,可当看到波斯商人凭一张票据就在江南兑到了现银,也开始尝试使用。林远抓住机会,与罗刹边境官员签订《互市协约》:大明承认罗刹商人的免税额度,罗刹则允许明军在界河沿岸架设电报线。某次罗刹商队的货物在界河遇袭,正是靠电报及时通报,巡防营与蒙古骑电营联手追回了全部货物。
铁路的延伸让边贸规模陡增。从恰克图到张家口的货运量比去年翻了三倍,原本要走三个月的驼队,如今火车五日可达。林远趁机推出\"季节货运价\":牧草丰茂时,运费下调两成鼓励运皮毛;冬季则减免粮食运费,确保草原不缺粮。土默特部的商队靠着\"反季节运输\",把江南的柑橘运到漠北,利润比传统皮毛生意还高。
文化的交融在细节里生根。公平楼旁的茶馆里,汉商学着用银碗喝奶茶,蒙古王公则捧着盖碗茶讨论铁路时刻表。蒙汉学堂的孩子们排着队参观蒸汽机车,用两种语言背诵着\"铁轨连万里,电流通四方\"。最动人的是通婚——苏尼特部的姑娘嫁给了武昌来的铁路工匠,嫁妆里除了传统的银器,还有一套发电报的工具。
这日,林远在公平楼的顶楼看着互市街的热闹景象:汉商的算盘声、蒙古的马头琴声、罗刹商人的俄语讨价声混在一起,却透着难得的和谐。陈武递来新的报表:蒙古的税收已能覆盖当地铁路维护费用,还盈余了五千两白银。\"下一步,\"林远指着地图上的贝加尔湖,\"把电报线修到湖边,让那里的银矿也能顺着铁路运出来。\"
夕阳透过公平楼的玻璃窗,照在《边贸章程》的蒙汉文本上。林远知道,这些纸张上的条款,比任何界碑都更能稳固边疆。当蒙古的牧民能靠铁路赚钱,当汉商的账本里记着蒙古的生意,当不同语言的人围着同一张龙票点头微笑,这片土地的安宁,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远处的蒸汽火车鸣笛驶过,带着新的货物与新的希望,驶向更辽阔的草原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