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蒙推着他那辆后座架被更换过、显得有些“混搭”的自行车,稳稳地停在教师办公室外的车棚里。
新换的架子是阎阜贵那崭新架子无法比拟的实用。
想到昨晚阎阜贵那副失魂落魄、如同被抽了筋的样子,徐蒙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弧度。
那场无声的较量,徐蒙赢得干净利落,代价不过是一个破车架,却彻底碾碎了阎阜贵那点可怜的虚荣和算计。
徐蒙走进办公室,气氛依旧微妙。
陈国栋端着掉了瓷的搪瓷缸子,正跟教数学的周老师低声说着什么,看到徐蒙进来,声音戛然而止,眼神里带着惯常的审视和不善。
徐蒙毫不在意,径直走向自己靠窗的位置,放下教案包。
“徐主任,早。”教物理的张老师抬了下头。
“早。”徐蒙点点头,开始整理今天要用的教案和实验器材清单。
今天要给高一(三)班讲电场强度,概念比较抽象,他准备用自制的简易验电器和范德格拉夫起电机做个演示实验,增加直观性。
上午第一节课铃声响起。徐蒙夹着教案和实验箱,步履沉稳地走向高一(三)班教室。
“起立!”
“老师好——!”
班长张伟洪亮的声音响起,全班学生齐刷刷站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上次班委选举的铺垫,班级纪律明显改善。
徐蒙目光扫过全班,在几个重点关注的“刺头”脸上停留片刻,看到他们都规规矩矩地站着,微微颔首。
“同学们好,请坐。”徐蒙放下东西,“今天,我们进入电场强度这一节...”
徐蒙的讲课风格一如既往,逻辑清晰,重点突出,绝不拖泥带水。
抽象的概念被他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配合着板书和提前画好的示意图。
当讲到“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分布”时,徐蒙拿出了自制的验电器——一个玻璃瓶,瓶塞插着金属杆,杆顶贴着小箔片。
“大家看,当带电体靠近金属杆...”徐蒙用一根在毛皮上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验电器顶端的金属球。
唰!瓶内的两片小金属箔瞬间张开!
“哇!”教室里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声。直观的现象瞬间抓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这说明什么?”徐蒙环视全班。
“带电了!” “有电场!” 学生们七嘴八舌。
“对!带电体周围存在电场,这个电场对验电器里的电荷产生了力的作用,使得金属箔带电张开。”
徐蒙顺势引出电场强度的定义——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
接着,他搬出了那个小型的范德格拉夫起电机。当静电发生器启动,顶端的金属球开始积聚电荷,发出轻微的“噼啪”声,甚至能看到细微的电火花时,整个教室都沸腾了!
“天哪!真的能放电!”
“这球带电好强!”
“老师,这电场强度是不是特别大?”
徐蒙抓住时机,结合实验现象讲解电场强度的方向和大小影响因素(电荷量、距离),以及点电荷模型的应用。
枯燥的理论在炫目的实验现象面前变得生动起来。连平时几个对物理兴趣缺缺的学生,此刻也瞪大了眼睛,紧紧盯着讲台上那个“噼啪”作响的金属球。
下课铃响,学生们意犹未尽,围着讲台想再看看那个神奇的起电机。
徐蒙没有拖堂,收拾好东西,留下句“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来办公室看”,便离开了教室。高效、直观、激发兴趣,这就是他的课堂。
上午的课间操时间,徐蒙正在办公室批改昨天的作业。班长张伟和副班长王二柱敲门走了进来。
两个小伙子经过选举的历练,神态明显沉稳自信了许多。
“报告徐老师!”张伟声音洪亮。
“进来。”徐蒙放下红笔。
“徐老师,这是您让我们整理的最终班委名单和值日生排班表。”王二柱将两张写得工工整整的纸递到徐蒙桌上。
徐蒙接过来仔细看了看。
各科课代表也一应俱全,安排合理。
值日生排班表也井井有条,覆盖了教室和分担区卫生。
看得出,张伟和王二柱是用了心思的,充分考虑了同学们的特长和意愿,平衡了各方关系。
“嗯,很好。”
徐蒙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点了点头,“考虑得很周全。就按这个执行。你们俩负责通知到位,下周一开始正式运转。记住,班委是为大家服务的,要以身作则,遇到问题多商量,解决不了的随时来找我。”
“是!徐老师!保证完成任务!”张伟和王二柱挺直腰板,脸上洋溢着被认可的兴奋和责任感。
“去吧。”徐蒙挥挥手。
两个学生刚走出办公室,门还没完全关上,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就响了起来:
“哟!徐主任这班主任当得可真是省心啊!”
陈国栋放下他那搪瓷缸子,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听见,脸上带着皮笑肉不笑的表情。
“班委选举,值日生安排...这么重要的事情,全交给学生自己鼓捣去了?”
陈国栋啧啧两声,摇着头,目光斜睨着徐蒙。
“学生嘛,懂什么?选出来的班委能服众吗?值日生排班能公平吗?出了问题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