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们满怀期待地来到实验基地,开启这至关重要的第一轮测试。
我深吸一口气,手指轻轻滑过屏幕,确认所有设备都已启动完毕。
“准备好了吗?”我转头看向身旁的林婶和顾柏舟。
他们点头,眼神里透着紧张与期待。
按下启动按钮后,模拟舱按预期开始运作。整个实验基地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安静中带着一丝跃动的生机。
第一批种子已经放进种植箱,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播种阶段。
我打开系统界面,调出“恒温恒湿种植箱”的设置项。太空环境不同于地面,气压、温度、湿度都会影响作物生长,尤其是种子发芽这一步,稍有差池就可能全盘皆输。
“云娘,气压又波动了!”林婶盯着监控屏,语气急促。
我看向数据栏,果然,种植箱内的压力值正在缓慢上升,已经超出了安全范围。
“别慌。”我快速调整参数,将环境设定为最适宜种子发芽的状态,“再观察几分钟。”
我们几人轮流围在屏幕前,每隔两小时目不转睛地盯着系统运行数据的变化并进行检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终于,压力值稳定了下来,温度也恢复到预设数值。
“成了。”我松了口气,嘴角微微扬起。
但我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顾柏舟主动承担了夜班的任务,说他年轻时守田也没少熬夜,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孩子们也被安排去帮忙做一些简单的记录工作,承安抱着笔记本跑来跑去,嘴里还念叨着:“我在写科学日志!”
雅柔则安静地坐在一旁,时不时提醒我们注意时间。
整个实验基地洋溢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氛围——不是紧张,而是充满希望的专注。
到了第二天清晨,我们迎来了第一次远程浇水尝试。
我站在控制台前,调出灌溉系统的界面,点击启动按钮。
水珠从喷嘴中喷出后,由于失重环境在半空中悬浮,无法正常渗透土壤,导致水分分布不均。
“……”我皱眉思索片刻,立刻调用系统中的“微滴精准灌溉器”。
随着新设备接入,水流被分解成极细微的颗粒,均匀地洒落在种植箱内。我迅速调整种植箱角度,让水滴自然吸附于根系区域。
“成功了!”林婶惊喜地看着屏幕上反馈的数据。
我点点头,心中一块石头总算落地。
然而,就在我们准备休息一会儿的时候,系统突然发出一声警报。
“图像传输中断……三分钟?”
我立刻起身查看,发现原本实时传回的作物影像忽然模糊起来,紧接着完全黑屏。
“重启通讯模块。”我一边说着,一边快速输入指令。
林婶立刻配合我切换至备用摄像头,手动拍摄作物状态,并上传至云端备份。
画面恢复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出苗了!”林婶激动地喊出声。
屏幕中央,嫩绿的小芽正悄悄探出土壤,像初生的生命,在寂静的太空中悄然绽放。
我们彼此对视一眼,眼中满是难以抑制的欣喜。
可就在这时,我的目光忽然停留在其中一株幼苗上——它的叶片泛着淡淡的蓝色,与其他植株明显不同。
“这是……变异?”我低声喃喃。
还没等我细想,系统又跳出一条提示:【今日作物生长数据录入已完成】
我打开数据分析界面,准备将今日的观测结果整理归档。
然而,当我比对系统模拟值与实际测量数据时,却发现其中一组数据竟与系统预设模型高度吻合。
“怎么可能?”我心头一震。
这意味着什么?
难道说,系统早就掌握了太空种植的规律?它为何之前从未提及?
我抬起头,望向窗外那片晴朗的天空,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疑问。
但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等着我们去做。
“明天继续监测生长情况。”我对众人说道,“今天大家都辛苦了,回去休息吧。”
林婶点头,带着疲惫又满足的笑容离开。
顾柏舟走过来,轻声问我:“你在想什么?”
我望着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决定先不告诉他那个奇怪的数据匹配问题。
“我在想,这些植物,真的能在太空中活下去吗?”我说。
他笑了笑,握住我的手,“它们能活下去的,就像你一样。”
我怔了一下,随即露出微笑。
是啊,我一路走来,从现代穿越到古代,从一个普通上班族变成如今的农业领头人,靠的就是坚持和信念。
既然我能做到,这片小小的太空农田,也能开花结果。
夜色渐深,实验基地的灯光依旧亮着。
我坐在控制台前,看着屏幕上的幼苗缓缓生长,心里默默许下心愿:
愿这片土地,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地上,都能孕育出希望。
而属于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