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河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书接前回。罗艺谋反伏诛,北平王旗落地,烽火熄于燕山之北,边尘渐息。长安城中,宫阙巍巍,晨钟暮鼓再归安宁。自平叛以来,朝堂之上少了几分剑拔弩张的杀气,多了几分议政安民的沉稳。贞观天子李世民素以文治武功并重着称,外患既除,便将目光转向内政,日日召集群臣于太极殿议事,与房玄龄论赋税之轻重,与魏征商劝农之良策,与杜如晦议律法之宽严。

“百姓安则社稷固,仓廪实则知礼节。”李世民常言,“朕不求一时之威震四海,但愿十年之后,天下无饥寒之人。”

这一日退朝已毕,春阳斜照紫宸门,柳絮飘飞如雪。李世民缓步走入立政殿,忽闻一阵清雅药香夹杂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抬眼望去,只见长孙皇后正俯身于案前,手中捧着一只青布小袋,小心翼翼地将一粒粒谷种倒入陶罐之中。她眉目温婉,神情专注,鬓角微汗,袖口沾了些许土屑,却浑然不觉。

“凤妹?”李世民轻声唤道,走近细看,“你在做什么?这些……是种子?”

长孙皇后闻声抬头,唇角漾起一抹浅笑:“陛下回来了。”她放下手中陶罐,起身相迎,“正是种子。不过不是寻常谷种,而是能多打粮食、救荒济民的‘新种’。”

李世民好奇地拈起一粒,只见其形圆润饱满,色泽金黄,颗粒竟比普通粟米大出近半,握在掌心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整个秋天的丰收。

“此为何物?”他问。

“这是‘金穗一号’,乃臣妾依古卷所载之法,经三年选育而成。”长孙皇后徐徐道来,语气平静却难掩自豪,“去年在终南山下试种三亩,亩产竟达六石有余,较旧种高出三成不止。且耐旱抗虫,即便逢春旱亦不致绝收。”

说着,她引李世民至另一侧案台,上面陈列着十余只布袋,每袋皆贴有标签,字迹娟秀工整:

——“玉牙麦”:耐寒早熟,适北方坡地;

——“赤薯九号”:根茎粗壮,山地沙壤皆宜,饱腹之力胜过粟米;

——“绿荚豆”:生长期短,可作轮作之用,又能肥田养地;

——“冬葵菜”:耐霜冻,冬日亦可采收,解百姓菜荒之苦。

李世民一一查看,越看越是动容。他原以为所谓“改良种子”,不过是民间偶得良种加以推广而已,未曾想竟是皇后亲自主持培育,耗费数年心血而成。

“你何时开始此事?”他低声问道。

长孙皇后微微一笑:“自去岁整理陪嫁旧物时,翻出母亲留下的几卷医农杂录,其中有一册名为《神农遗谱》,记载了许多早已失传的耕作之法与作物培育之术。臣妾读之不忍释卷,遂召集宫中老农匠、太医院懂草木者,在御苑辟出一角,秘密试种。”

她顿了顿,眼中泛起一丝柔光:“起初屡试屡败,有的苗刚出土便枯死,有的结穗却空瘪无实。整整两年,几乎毫无进展。但我始终相信,古人智慧不会无端流传。于是反复调整土壤、水肥、节气,终于在今年开春,迎来了第一批真正稳定高产的新种。”

李世民凝视着她,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敬意。这位与他少年相识、共历风雨的妻子,不仅贤德仁厚,更有着超乎常人的远见与坚韧。她不争宠、不揽权,却默默为这个国家扎下最深的根基。

“凤妹,”他握住她的手,声音低沉而真挚,“你所做的,不只是育种,你是为万民续命,为大唐奠基啊。”

长孙皇后轻轻摇头:“臣妾不敢居功。若说功劳,应归于那些日夜劳作的老农,归于肯钻研古籍的医官,归于天地间本就蕴藏的生机。我只是恰好读到了那卷书,又恰好愿意去做罢了。”

话虽谦逊,李世民却知她所言非虚。这世间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肯俯身泥土、甘守寂寞做事的人。

当即,他传旨召户部尚书刘文静、司农卿崔善为入宫,命他们组织专人登记各类种子,建立“贞观良种库”,并派遣精通农事的官员组成“劝农使团”,分赴关中、河南、河北、河东等地,指导百姓按图种植。

更令人称道的是,长孙皇后还亲手绘制了一本《百谷图志》,全书共十二卷,图文并茂。每一幅画皆由宫廷画师精心描摹,真实再现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书中不仅标注了适宜时节、密植间距、灌溉频率,甚至详细说明了常见病虫害的症状与防治方法,连“蚜虫聚叶背,可用烟叶水喷洒”这般细节也不遗漏。

尤为贴心的是,她在每页下方加注口语化解说,以便识字不多的乡民也能理解。例如:“麦苗发黄?可能是缺肥。可在雨后撒些草木灰,或用人粪尿兑水浇根。”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关乎民生。

此书刻印百部,随种子一同下发各地。地方官府设“农讲堂”,每逢集市日便请老农讲解图志内容,孩童也能围坐旁听。不出数月,民间已有谚语传唱:“皇后送我金谷种,图志教我怎么种;一亩多打一石粮,娃娃碗里米饭香。”

而在军中,长孙皇后的影响力同样深远。

她深知将士征战在外,伤病往往比敌箭更致命。许多士兵并非战死沙场,而是因伤口感染、失血过多或断骨未愈而亡。为此,她召集太医院首席御医孙思邈弟子元通和尚,以及民间擅长跌打损伤的郎中十余人,历时半年,编纂成一部《军中医护要略》。

该书分为五篇:

一曰《止血篇》,详述不同部位出血的压迫法、草药敷贴法及紧急结扎术;

二曰《包扎篇》,介绍各种绷带打法、夹板固定方式;

三曰《接骨篇》,附有骨折复位手法图解;

四曰《消炎篇》,列出十余种常见草药及其采集、炮制、使用之法;

五曰《应急篇》,专论战场急救,如箭镞残留如何拔除、中毒如何催吐等。

更为创新的是,长孙皇后提议设立“军中医士”制度。她亲自挑选一批头脑灵活、心性沉稳的年轻士兵,交由医官集中培训三个月,学习清创、缝合、换药、辨识草药等基本技能。结业后配发统一药囊,内置止血粉、消毒布、银针、小刀等器具,随军出征。

首批三百名医士被派往边疆各军营,效果立竿见影。朔方军一次遭遇突厥夜袭,二十多名士兵受伤,以往此类情况至少要死七八人。而此次因有医士及时处理伤口、服用金银花汤预防感染,最终仅一人因重伤不治,其余全部康复归队。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激动不已,当众称赞:“此非兵胜,实乃医胜!”

与此同时,长孙皇后又命人在各大军屯推广新作物种植。尤其在北方苦寒之地,赤薯成为重要口粮补充;在驻地周边栽种果树,既美化环境,又改善饮食结构;甚至鼓励士兵利用闲暇开垦“兵营菜园”,种上冬葵、绿荚豆等速生蔬菜,实现部分自给。

远在河北的苏定方接到朝廷颁下的图志与医书,连夜召集幕僚研读。其妻高慧英更是亲自督办,在幽州大营设立“农医学堂”,一边组织老兵传授耕种经验,一边训练军中医士。她笑着对众人道:“从前打仗靠刀枪,如今打仗还得靠种子和药囊。皇后娘娘这是把太平的根,种进了每一寸国土。”

的确,贞观初年的风,不再只是吹拂宫墙内的花树,它越过千山万水,吹进了田野阡陌,吹进了戍边将士的帐篷,吹进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灶台饭香之中。

这一年秋收,关中地区平均亩产提升两成以上,河北、河南多地奏报“仓廪充实,市价平稳”。百姓感念皇后恩德,自发在村口立碑铭文:“贤后赐种,活我全家。”

而李世民站在含元殿前,望着远方金黄的原野,久久不语。良久,他对身旁的长孙皇后说道:“朕曾率三千铁骑破窦建德于虎牢,那一战,天下震动。可今日见百姓脸上笑容,听村野童谣传唱,竟觉得比那时更安心。”

长孙皇后依栏而立,衣袂轻扬,目光温柔如水:“陛下是执剑之人,臣妾愿做执犁之人。剑可定乱世,犁才能养盛世。”

李世民闻言,深深看向她,郑重一揖:“有卿如此,何愁天下不治?”

此时,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大地,仿佛为这片复苏的江山披上了金色锦袍。大唐正如一棵幼苗,在风雨洗礼后迎来阳光雨露,根扎沃土,枝向苍穹。

然而,远方的草原仍未平静。颉利可汗虽暂退漠北,但仍虎视眈眈;南疆诸蛮部落时降时叛,需以恩威并施之策安抚;西域商路待通,丝路驼铃久未响起……

属于苏定方、李靖、侯君集等将的征程,尚未结束。

只是这一次,他们出征的背后,不再是脆弱的国基,而是一个日益富庶、民心安定、粮草充足、军医齐备的强大帝国。

贞观之治的曙光,已然照亮东方。

就在朝廷上下推行新政之际,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

洛阳城外某村,一位名叫李阿牛的老农蹲在田埂上,盯着自家新种的“金穗一号”稻田,眉头紧锁。旁边几个邻居凑上来问:“咋了?莫非这新种不行?”

李阿牛摇摇头:“不是不行……是太行了!”他猛地站起身,声音都带着颤抖,“往年这时候,稻穗才刚抽头,最多三四寸长。可你看现在——”他指着田中一片沉甸甸垂下的金黄穗子,“这才种下不到一百天,穗子都快压弯秆了!”

众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稻浪起伏,穗粒饱满如珠,阳光一照,金光闪闪,宛如铺了一地碎金。

“真的假的?莫不是偷看了别人家的地?”有人不信。

李阿牛咧嘴一笑,从怀里掏出一本破旧的小册子:“你们瞧,这就是朝廷发下来的《百谷图志》。上面说,这种子要稀播、早追肥、七日一灌水。我照着做,果然不一样!”

一个孩子跑过来,手里端着一碗刚蒸好的米饭,热气腾腾:“爹,饭好了!”

李阿牛接过碗,扒了一口,嚼了几下,忽然眼眶一红,哽咽道:“这米……香啊。多少年没吃过这么白、这么软的饭了……以前掺糠咽菜,一顿饭三人分。如今一家五口吃饱还有剩。”

人群中顿时响起一阵感叹。一位老妇抹着眼泪说:“听说这是皇后娘娘亲自培育的种子,她贵为国母,却不坐在宫里享福,反倒天天和泥巴打交道……这样的主母,真是百姓的福星啊。”

消息如春风般传遍乡野。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主动申请领取新种,不少地方官甚至亲自赶着马车去州府运书运种。更有甚者,一些原本游手好闲的地痞无赖,见种地也能致富,竟也脱了长衫,扛起锄头上山开荒。

在陇右道一处偏远山谷,一支商队正艰难穿行于雪岭之间。领头的胡商名叫阿史那·波罗,来自西域龟兹。他此行原是为了贩卖丝绸,却意外听说中原皇帝的皇后“以农安天下”,不禁嗤之以鼻:“女人管种地?荒唐!我们那边连男子都不愿务农,何况妇人。”

可当他抵达凉州边境,亲眼看到大片整齐划一的试验田,看到农民们拿着图册对照种植,看到军营里士兵自己种菜养猪,甚至连战马饲料都实现了部分自产时,他彻底震惊了。

“这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他在日记中写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今粮草未动,人心已定。大唐之盛,不在甲兵之利,而在民心之稳。”

他回国后,将所见所闻整理成书,献给本国国王,并建议效仿大唐设立“农政司”。多年后,当丝绸之路再度繁荣,各国使者前来长安朝贡时,不少人特意请求拜谒长孙皇后,只为亲眼看一看那位“以一介女子之身,养万邦黎庶”的传奇女性。

而在皇宫深处,长孙皇后依旧每日清晨起身,先巡视御苑中的试验田,再批阅各地呈报的农情简牍。她的案头堆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感谢信,有的用墨笔书写,有的用炭条涂鸦,甚至还有一封是用树枝在地上划出来、由孩童口述代录的。

其中一封写道:“吾村原饿殍遍野,今岁收成翻倍,小儿能日食两餐米饭。全村老少焚香叩拜,称娘娘为‘田母娘娘’。”

她看完,只是轻轻一笑,提笔批了一句:“但愿天下无饥,便是臣妾此生最大心愿。”

窗外春风拂过,吹动帘幕,也吹动了她鬓边一缕青丝。远处传来孩童朗朗读书声,那是宫中开设的“农学启蒙课”,教习农家子弟识字算账、辨识五谷。

她望着那群稚嫩的脸庞,眼中闪过一丝慈爱。她知道,今日播下的不仅是种子,更是希望;不止是粮食,更是文明延续的火种。

未来的大唐,必将因这一粒粒小小的谷种,生长出千千万万个丰衣足食的家庭,一座座安居乐业的城池,一条条通往繁荣的道路。

欲知大唐如何拓土开疆,边陲风云又将掀起何等波澜,且听下回分解。

书河书屋推荐阅读:武逆焚天无敌升级王内煮酒点江山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抗战之关山重重北雄最强军师之鬼才郭嘉明贼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那些年西游的兄弟天才回归:第一傲世毒妃人在大唐已被退学大明新命记山河血亡命之徒五代梦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重生柯南当侦探我毒士圣体,女帝劝我冷静穿越造反,我是认真的大人,得加钱锦绣大明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重建北宋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乾隆朝的造反日常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维多利亚的秘密大明:最强藩王温水煮相公逍遥紫衣侯獒唐龙腾美洲三国:最强谋士穿书嫁首辅,锦鲤甜妻旺全家梦境归来做才子祖龙假死,我带领大秦走向日不落!亮剑签到三年,成为无敌战神大唐:李世民死后,观音婢怀孕了带空间嫁村霸相公,被婆家团宠了大秦:我融合兽魂后无敌了大家好,我就是那个倒霉蛋鲁滨逊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边军:从将门奴仆杀到九五至尊我让高阳扶墙,高阳为我痴狂考上状元后,我的太子身份曝光了大明:不交税就是通鞑虏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
书河书屋搜藏榜:山河血人在大唐已被退学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崇祯是我老丈人!王妃本狂妄异星传送门之黄金大陆长生:从赏金猎人开始我有皇后光环维多利亚的秘密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醉枕江山隋末,我干翻了十八王大唐之九子夺嫡让你当兵戒纨绔,你苟成军中猛虎吾父朱高煦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黄沙百战穿金甲朕绝不当皇帝箱子里的明末,我就是神仙乱世第一能臣回到古代建特区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我在大夏被迫搞事的日子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嫡女狂妃三国之诸葛天下绝色毒医王妃林梦雅大明:等待老朱死亡的我成了帝师战争承包商帝国再起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开局流放西北,强塞三个西域媳妇穿越1836年泽许公国的崛起重生—深闺九王妃穿到乱世我有拼夕夕打仗从不缺若我穿越,倚红偎翠,做个小诗仙带个手机回汉朝天云大陆之唐天十七世纪富二代铁血山河志让你当侯爷,没让你搞科技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带着全面战争开始征服许你盛世安宁温水煮相公大人,得加钱三国的真相参商穿越明朝小王侯
书河书屋最新小说:龙椅之上,成就千古一帝超时空合伙:我的穿越盟友是太子程序带我穿越回去我,修炼葵花宝典后,比女人还妖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铁槊镇唐末穿越水浒传之谋逆大宋:这个潘金莲不对劲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大唐:小兕你一定要好好活着林飞穿越记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穿梭万界,女神越多我升级越快我咳血装病,却杀穿了十万匈奴知不可忽骤得开局乞讨,走上大道多子多福:女将军求我开枝散叶鹿踏雍尘携空间穿古代,挖到千年人参暴富重生丰饶行者,开局明末救世洛神仙界篇我在大明当销冠神话三国:开局获得神级选择大唐中兴重生水浒:我刘备,再造大汉丐帮神丐汉祚永固:少帝刘辩逆袭录嗨!我是朱祁钰明末!苟在幕阜山脉造反烬余书:寒江洗冤录从少爷到皇帝魏砥针灸鼻祖涪翁传异世谋主:乱世定鼎一个普通农民的奋斗史我在乱世靠积德建帝国躺赢的咸鱼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一家老茶馆,民国三代人楚国一统华夏替兄洞房后,我反手掀了他的江山穿越古史之枫华红楼之百变奇瑛蜀汉:从刘备脚臭开始我在大周是天子三国之:绝不谈恋爱林冲君科举:寒门毒士乱世,我以医术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