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魁以前接触过几位北海银行的同志,他们不是长衫大褂戴礼帽,就是西装革履小眼镜,全都是精明生意人的打扮。这刁厂长挽着袖子、卷起裤腿、趿拉着鞋,活脱脱一个老农民啊。
他不认为这人有本事解决根据地的大麻烦,只是想着来都来了,该问的话还是要问的。他拿出从马绍勇那里要来的假钞:“您是印钞厂的负责人,现在出现了好多假钞,您知道该怎么办吗?”
刁厂长走到旁边石头上点了根烟,眯眼看着他:“你怎么找到这的,你怎么知道我管钞票懂假钞?”
刘子魁只好又把介绍信拿出来,从去济南鸦片馆采访说起,讲到根据地集市上的花生油涨价见闻。
刁如心扫了一眼介绍信,却仔细研究了那张假钞,冷笑道:“用的纸不对,一眼就识破了。”
“对,我们也是觉得不对劲,才拿给您瞧瞧,这种票子要是大规模流入就糟了。”
“其实现在局面比你了解的还要糟糕,他们不光有假钞,还有数不清的真钞!”
刁厂长透露了一个北海银行总行掌握的情报,日军洗劫了上海、天津等租界的外商银行,至少抢到了70多亿元法币的现钞。
由于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兑换英镑、美元,日军只能将得到的法币拨付给各部队和物资部门,由他们到非沦陷区大量、高价收购各种物资。根据地和国统区物资大量外流、物价大幅上涨。这便是沂蒙山区最近花生油价格涨上天的主要原因。
刘子魁恍然大悟:“怪不得卖鸦片的日本商行不收法币了,他们手里的法币都多得花不出去了!”
“对,有这方面的原因。”
刁厂长说日本商行用北海币结算鸦片贸易,还有一个阴谋,就是他们已经制造了大量假北海币,把这些假钞放到黑市上去交易,借民众之手流入市场。除了黑市交易外,直接给根据地的老百姓发假币也是手段之一。
可以肯定的是,日军现在正对根据地发起一场货币战争,倾泻法币,掠取物资,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
刘子魁不懂什么“通货膨胀”“经济崩溃”,他现在最关心的是有什么办法打赢这场货币战争,不能让根据地的老百姓吃大亏。
刁厂长笑容可掬好似稳坐钓鱼台:“很简单啊,你跟我来。”
他把刘子魁领进了朝阳洞印钞厂。山洞内部自然形成了上下两层,下层狭小;上层洞内椭圆拱顶,地面较为平坦,约有四间屋这么大的空间,刚好摆下了各种印钞设备。
其中石印机是用来印刷钞票的,主要印制壹角、贰角、伍角三种辅币,各种票面均为单一颜色。脚蹬子用来在钞票上印编号。印好的纸币要用骡子驮运到鲁南分行。
刁厂长拿出刚印好的真钞讲解如何查验北海币的真伪,最后总结说:“老百姓不收假币不就不会上当了嘛。”
“就这?”
刘子魁几乎把失望写在了脸上,心中升起的是无限的懊悔,要不是自己在猪尾巴沟抓女特务时意外害死了三位懂金融工作的干部,组织上也不会派这么个人来管印钞厂,就不至于落到这么被动的局面。
刁察言观色,看出刘子魁对自己的解释不满意,可他偏不做解释,还提上鞋跟说:“这山洞里又吵又潮,待久了要生病,我们还是去外面坐下来喝碗水歇歇。”
“不坐了,我还有别的任务,感谢您接受采访。”
刘子魁礼貌客套地走了,回去总结济南鸦片馆和市集见闻,加上马绍勇查到的假币、刁厂长介绍情况,写了篇《严防敌奸扰乱金融》的文章。
他觉得这篇文章清汤寡水没多大意思。毕竟假钞也好、哄抬物价也罢,老百姓知道了又能怎样,再警惕也没法对抗日本人的经济战啊。
这件事是需要政府来管的,可他采访了一圈,没有拿到任何建设性的意见嘛。这种文章发表出去有什么用?他把文章丢进了箱子里,谁要也不给看。
然而他并不知道,根据地早已布局展开反击日军经济战的举措,包括但不限于停用法币、肃清土杂钞、禁用伪钞、平抑物价、安定民心等。
其中许多政策都是刁如心提出来的,比如让北海币与法币脱钩,在根据地广泛设置兑换点,方便老百姓把手里的法币兑换成购买力更强的北海币。为了满足市场上北海币的需求,朝阳洞的印钞机24小时不间断出货,把他和工人们累得快要散架。
他之所以在接受采访时闭口不提这些重要政策,是怕刘子魁在文章中提前泄露根据地的经济反击计划。然而恰恰是舆论宣传没跟上,没讲清楚根据地为什么要禁用法币,日常生活一律使用北海币,导致民众疑虑大增谣言四起。
有人在集市上表达不满:“鬼子打击法币,八路也打击法币,这难道不是帮着鬼子做事吗?”
有人在背后念叨:“这不就是抢钱吗?咱穷了一辈子,好不容易手里有了几百块,又被他们换成几毛几块钱了。”
日伪特务也趁机搅混水,公然散发传单指责北海银行是“借政府检查法币之名,行其掠夺人民财产,破坏政府威信之实”。
最糟糕的是,有些兑换点的工作人员居然存在“强索法币,从中取利”的行为,还被老百姓给揭露了出来。
这些言论和状况影响恶劣,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可能导致经济战的全面崩溃。中共山东分局做出了对应调整,其中就包括命令宣传队赶紧拿出有分量的文章溯本清源以正视听。
时间紧任务重,宣传队所有人都撒出去了,有采访专家和干部的,有深入集市了解民意的,还有调查违法违纪的,可大家在根据地内部采访来的内容终究缺少说服力。
刘子魁在编辑会上听同志们大倒苦水,叹了口气把自己不满意的文章拿出来:“不知道我这篇能不能凑个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