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六天时间攻占汝阴郡全境以后,刘绍继续率军向西攻打豫州的州冶安成郡。
事实上,这个时候,司马晋室渡过淮河北伐的晋军被全歼,同时青州、兖州也都被唐军攻占,整个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只剩安成郡、汝南郡、南阳郡三个郡。
三个郡与孤城没有什么区别,上面的守军早已军心士气全无。
但凡刘绍愿意亲笔写一封书信,做出一个承诺,哪怕只是保证投降的人性命的承诺,都能让三个郡的守军直接打开城门投降。
可惜,刘绍始终没有写什么劝降信,更不做出任何承诺。
唐军每到一座城池,都是直接制作包钢皮特殊大型攻城器械,强攻城池。
且没有任何一座城池,包括郡城在内能阻挡唐军超过半天时间。
唐军如此凶悍的兵锋,哪怕是再怎么不怕死的守军,他也没有信心能挡住唐军超过一天时间。
再说了,已经与河北羯赵势力完全断绝联系,安成郡、汝南郡、南阳郡三个郡没有任何防守的价值。
于是,这最后三个郡,要么唐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守军全无军心士气,唐军架好攻城器械以后,一波次冲锋强攻就能直接破城。
要么赶在唐军兵临城下之前,守军直接弃城而逃。
或渡过淮河往南投靠东晋朝廷,或进入附近山中为山匪。
让刘绍无奈的是,因为他不劝降也不做任何承诺,一部分羯赵守军弃城以后,在城池附近山里做山匪。
这给他带来的麻烦,比他们死守城池都还要大。
倒不是成为山匪以后的羯赵守军变得更强大了,而是更难以围剿,花的时间与精力比强攻城池大一倍都不止。
不过哪怕是如此,刘绍也不后悔不劝降这些羯赵守军,给他们活命的承诺。
大唐若想攻占这些郡县以后,长治久安,就不能留有任何隐患。
胡人没有真正的忠心可言,不杀他们,留着他们的性命,本身就是隐患。
前秦苻坚留了太多各族将领的性命,这些人明面上忠心前秦,可实际上淝水之战一战惨败,便立刻各自起兵反叛,偌大前秦王朝一年时间变分崩离析。
东晋朝廷在淝水之战取胜以后,趁势北伐,也是留下太多胡人将领的性命。
虽然很短的时间便攻占青州、兖州全境,但也是一场败仗,原先归降的郡县便又立刻反叛,导致东晋朝廷收复的大片疆土,短短几个月时间便又丧失大半。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哪怕是同族,直接劝降收降的人也很容易反叛。
唐军强攻下一个郡,了不起伤亡两三百人。
伤亡三百,真正直接战死的可能不到五十,就能让一个郡未来的稳定性强数倍,乃至十倍。
怎么看都是划算的。
虽然最后的安成郡、汝南郡、南阳郡有不少守军在唐军兵临城下以前,弃城遁入山中为匪,给刘绍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让刘绍需要花比强攻城池还要大不止一倍的精力和时间去围剿。
但这最后三个郡,刘绍也在两个月以后彻底解决。
由于一路上攻占的郡县都需要留守,加上攻占郡县时本身的伤亡。
刘绍在解决最后的南阳郡以后,手上只剩下身上没有伤的唐军士兵一万零五百多人,有伤的唐军士兵一百六十多人。
主要是在南阳郡受伤的士兵,在其他四个郡受伤的士兵,都直接留在了当地养伤。
另外,原本两万四千八百多晋军俘虏,只还剩下两万四千四百多,有四百左右伤重不治损失了。
不过剩下的这两万四千四百多,经过前后三四个月时间,身上有伤的要么已经痊愈了,要么已经伤重死了,不会再有人因伤重而死。
“南阳郡很重要,应留守多一些兵马。”
刘绍经过考虑,打算留守两千七百多人,加上需要养伤的一百六十多伤兵。
南阳郡不仅控制肥沃的南阳盆地,向南还可以攻击襄阳。
一旦拿下襄阳,就可以控制汉水。
可以在汉水两岸大肆建造战船,最后无数战船沿汉水直入长江,再沿江而下直取建康。
攻占襄阳是覆灭江南势力一条可行的道路之一,另一条道路则是攻占寿春拿下淮河以北。
常建新所处现代时空历史上的苻坚就是想先拿下寿春,走先攻占淮河以北这条路。
总之,襄阳如此重要,而能直接威胁襄阳的南阳郡,重要程度自然也远超一般郡县,所以留守近三千唐军士兵非常有必要。
留守了这些兵力以后,刘绍手上还剩下的兵力便只有七千八百左右。
其中包括九百一十多名重甲骑兵,与五百八十多名重甲陌刀兵。
南征之战至今,攻下整整二十八个郡,唐军重甲骑兵与重甲陌刀兵都没有任何一名兵员留守,哪怕受伤也也会一直随军,意味着缺少的兵员几乎全部都是折损。
曾经重甲骑兵满员有一千二百骑,重甲陌刀兵满员有八百人,加在一起正好两千人。
现如今加在一起只剩一千四百九十七人,意味着缺少了五百零三人。
当然,五百零三人之中,有一百多人是伤兵,后续伤势痊愈以后,大半仍能继续上战场,一部分成为残废,一部分得降格成为普通唐军里面的中下层将领。
重甲加上兵器实在太重了,哪怕受伤痊愈以后只影响一两成战力发挥,也很难继续为重甲骑兵或者重甲陌刀兵作战。
不过他们依然比普通唐军士兵强上一些,加上身上的军功,做一个手下有五十多人的排长,或者手下有两百零几人的队长,还是可以的。
将两万四千多晋军俘虏新编为三十个营,其中便有大量将职空缺,很多预计伤好以后无法继续再为重甲骑兵或者重甲陌刀兵的,都根据其身上战功安排了将职。
大唐太初三年十月,总共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刘绍攻占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全境二十八个郡,一百多座城池,结束此次南征,自南阳郡凯旋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