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年间。
大明使团已经到达朝鲜。
金维汉摇身一变,从朝鲜遣明使者,成了大明派出的上国天使。
他没有仗势欺人,也没有报复曾经欺负自己的人。
按照朱棣的吩咐,金维汉严厉斥责朝鲜国王,将他们后人所做的荒唐事一一列举。
随后强调道:这都是因为没有认真学习天朝儒家经典的原因。
“天朝将会在朝鲜兴办学校,派遣太学生来教授儒家经典。”
是夜,两班贵族入营寨,想知道天朝皇帝陛下未来怎么处理朝鲜。
金维汉解释道:“朝鲜仍然是朝鲜,暂时不会变。”
“如果朝鲜贵族愿意前往海外新建封国,与中原世族待遇相同。”
“目前朝鲜要戴罪立功,协助天朝士兵攻占倭岛和剿灭女真。”
两班贵族脸色从无法相信的惊愕,变成皱眉的苦思,接着是恍然大悟,最后化作一声无奈的苦笑。
至少给了可以化家为国的大饼。
不管这个饼最终能不能吃到,永乐帝至少做到了先礼后兵。
难道还能造大明的反吗?
环顾四周,投北元、联倭岛,能打过大明吗?
多半是不能的。
听大明安排,至少有条活路。
造反,就等着被做成京观吧。
金维汉负责和文人、贵族打交道。
李二虎则和将领、士兵打成一片。
从海船上带下食物,夜夜举行联谊晚会。
他不媚上,也不欺下。
虽然按照礼节,李二虎比朝鲜将领高了数个等级,但他待人平和,以礼相待。
拿出了当初做土匪的气势,和众将处的像兄弟一样。
有士兵感慨道:“果然是天朝将领,待人待物不一般。”
李二虎对朝鲜士兵,就像对自己兄弟一样。
谁的家人有个头疼脑热,他都会带着随行的军医前去治疗,分文不收。
也就是朝鲜士兵没读过《水浒传》,否则李二虎高低能得一个“及时雨、呼保义”的名号。
天津。
因朱棣而得名,意为天子经过的渡口。
大树贩奴集团从此出发,先前往朝鲜,带上朝鲜士兵去倭国。
让朝鲜士兵去捉倭奴,之后带上投诚的倭奴,前去捉拿昆仑奴。
并不是大树集团的造船速度快,他们根本就没造。
赵王和朱棣友好商量,先从海军与郑和的船队里借几艘,未来大树集团的船造好了,以借一还三的比例偿还。
而集团股份分配如下:朱棣三十、赵王三十、锦衣卫十、以沈京兵为首的百姓村民占十。
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朱棣半卖半送的赠给了洪武勋贵和靖难勋贵。
当然,在明面上,这件事和朝廷没有任何关系,百姓村的人百分百占股,属于民间的自发行为。
考虑到文臣背后的势力会集体反对,朱棣又指点朱高煦,让他以自己的名义联合文臣组织商队贩奴。
“爹,我也可以。”
“爷爷,我和我爹也可以啊。”
朱棣骂道:“一个太子,一个太孙,焉能行此腌臜之事!”
“可是您不也和三叔参与了吗?”
“至少明面上,朕没有参与。”
“我们也可以啊。”
朱棣叹了口气,看向大胖,解释道:“目前只有这两支船队可以合法出海,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你们可以收税,可以缉私,利润不比出海少。”
大胖瘪着嘴,未来登基当皇帝了,确实可以收税。
但那玩意儿是进国库的,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吗?
国库的是国库的,私人的是私人的,不能混了。
朱棣懒得继续解释,让他自己去和朱高煦商量。
“大哥,你和大侄儿一人占百分之十。”
“别嫌少,宗亲、世族、富豪那么多,分给他们之后,我还不一定有你们多。”
大胖点点头,爷俩加起来有百分之二十,不少了。
“不过,你们什么时候还钱?”
“不还钱,我就扣你们股份!”
“一万两算一股,不过分吧?”
“还!我还就是了!”大胖咬着牙回复。
. . . . . . .
嘉靖年间。
李时珍到达了北京城,以献《本草纲目》的名义,受到了嘉靖的接见。
“你想做什么?”
“研究医学。”
“锦衣卫大牢里有几个红毛传教士。”
嘉靖让李时珍去和葡萄牙传教士探讨医学,踏踏实实写好《本草纲目》,其他事情就不要掺和了。
嘉靖又以李时珍有书籍流传后世之功,赏了他一颗自己炼制的丹药。
“回到家就吃了吧,别学他们,都不吃,供在祠堂里。”
嘉靖边说边拿起一颗丹药,放在嘴里,细嚼慢咽。
李时珍开口想劝,嘉靖却已经闭目养神了。
太监将丹药给李时珍,催促着他离开。
无奈之下,李时珍将丹药收好,前往锦衣卫大牢。
结果,他发现这群红毛蛮夷治病,除了一些迷信方法之外,正经的就两条。
一曰:放血。
一曰:灌肠。
李时珍本以为他们是野传教士,就像野道士一样。
这里的野,是指装神弄鬼欺骗百姓的意思。
就是不懂装懂,生病就说你撞邪,给你画符,让你吃朱砂。
正经道士和另一种野道士,即没被官方记录在册的道士,大多修道、修医、修武。
有的三修,有的两修,大抵都是会一点医术的。
通译将李时珍的猜测翻译给传教士,他们就像受到莫大的侮辱一样,嚷嚷着听不懂的鸟语。
好半天,李时珍才搞明白他们说的是什么。
他们说:在他们国家,在整个欧洲,医生都是这样治病的,国王生病了也是放血加灌肠。
锦衣卫用大刑伺候传教士,他们仍然不改言辞。
表示自己没有说谎,欧洲真的是这样治病的。
李时珍傻眼了,完全无法相信这群破玩意儿未来比华夏强,甚至还打进了华夏,让华夏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
夜里。
李时珍在烛光下继续写书。
许三多拿着丹药靠近蜡烛细细观摩。
火苗在丹药底部灼烧,居然发出一股香味。
李时珍让许三多将丹药拿给自己,细细观察半天,他将丹药放入嘴中。
“人参、山药、茯苓、芡实、莲子、薏苡仁、白扁豆、炒麦芽、陈皮、山楂、甘草。”
“磨成粉,用蜂蜜制成丸。”
李时珍双眼冒光,这不就是少了几味药的参苓白术丸吗?
可自己亲眼见到陛下往丹炉投掷的炼丹材料,确实是道书上炼丹所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陛下赏赐了许多人,他们都供奉在祠堂里,时间一长,也会像我一样闻到香味,难道一直没人发现吗?
不!
不对!
陛下是真的在炼丹,也是真的在吃丹药。
不过炼的丹药都赏赐给了大臣,陛下自己吃的则是另外一个。
李时珍感觉自己发现了真相,否则根本没办法解释嘉靖吃了数年丹药,居然还长命。
总不可真的是嘉靖炼丹一道天赋异禀吧?
再怎么说,丹药其中也有毒啊!
“可陛下这是什么意思呢?”李时珍皱眉思索道。
皇宫。
袇房内。
黄锦为嘉靖揉着肩膀,问道:“皇爷,他能悟透您的意思吗?”
“往大海里投入一颗小石子,在风浪的吹打下,连涟漪都不会泛起。”
“但同样是一颗小石子,被人误食,便有可能划破喉道,使人一命呜呼。”
嘉靖笑问道:“朕若是被人害死,你会想尽办法的帮朕报仇吗?”
“奴婢自是会的,不过谁又能害的了皇爷?”
“哈哈,你这老奴。”嘉靖爽朗的笑了两声,顿了顿,又接着说道:“李时珍悟透了,就会回湖北。”
“那群人可一直惦记着帮朕的堂兄复仇。”
“朕想看看,他们究竟能闹出多大的动静。”
没人监视李时珍,李时珍也没资格被监视。
锦衣卫、东厂,以及在明面上已经被裁撤、消失的西厂、内行厂的监视目标,从始至终只有一个。
那个在他们内部被俗称为“应州村”的小山村。
里面住的大多数人,都曾经随正德帝在应州与蒙古小王子血拼。
但奇怪的是,在官方记录中,他们有的在战场上牺牲,有的在战后伤重身亡。
嘉靖让人监视只是因为觉得自家堂兄肯定是准备用他们谋划什么东西,但还没来得及开始,堂兄就驾崩了。
至今,已经监视了数十年,那群老兵就像真的弃甲归田一样。
种地、捉蛇、采果子、围猎野猪、娶妻生子、织布,偶尔去市集买卖些东西。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甚至有部分老兵都已经入土为安了,嘉靖仍然不知道他们当初接到的任务是什么。
嘉靖都已经放弃了,顺便心善了一次。
吩咐监视的人,都是于国有功之人,只要他们不闹出乱子,就让他们寿终正寝,入土为安吧。
可李时珍来了,还拜了在档案中高度疑似“指挥者”的老人为师。
然后,李时珍还带着老兵的儿子往京城而来。
索性,嘉靖就赐了一枚丹药给李时珍,暗示他朕什么知道,想看看这群人究竟要做什么!
. . . . . .
大明,崇祯年间。
福王到了北京城,带来了粮草、金银和一路上愿意抗击鞑子想要参军的民众。
还带来了李定国的书信。
“王叔,依你之见,他们所说的共抗女真,可是真心的?”
福王点点头:“别人臣不敢确定,甚至连张献忠臣都不敢确定,但唯独李定国,他肯定是真的想要打女真,而不是借着名头收纳士兵,先颠覆大明。”
崇祯没问福王的结论是怎么得出的,点点头,又道:“那便去封书信,再给道旨意,朕与张献忠结拜为兄弟,收李定国为义子。”
“? ? ?”
“!! !”
满脸疑问的是福王。
满脸惊讶的是朱聿键,唐王,未来南明的隆武帝。
就是那个崇祯九年招兵买马,起兵勤王,被崇祯关入凤阳皇室监狱的倒霉蛋。
高、李、张大军攻破凤阳,本来要被杀了祭旗,但被李定国救下,后遇到福王,索性让福王一起带走。
“大好江山,给一个真心抗清,未来又为大明殉国之人,甚好。”
“对了,再问一下他可否有婚配,朕的女儿年龄和他挺合适的。”
崇祯不再过多解释,让王承恩拟好旨意,盖上大印,就命人去传旨。
而后,又命朱聿键为大将军,负责操练皇室宗亲。
福王担任后勤总管和心理医生的职位,负责安抚宗亲们的怨气,引导他们为国献身。
而新军,则是由孙传庭、秦良玉负责操练。
兵部尚书洪承畴戴罪立功,负责后勤。
崇祯心里想把他千刀万剐,但终究忍了下来,允许他戴罪立功。
如果以未来之事杀洪承畴,那朝臣基本都可杀。
杀了一个,大家都会恐惧,本来不想投女真的,都会被逼的投女真。
现在大臣们对女真已经没有了任何幻想。
剃发易服、贰臣传、连奴才都当不上。
以为满清是另一个元朝,结果满清入关,自己等人的待遇还不如明朝。
那特么不是白投降了?
崇祯的治国能力并没有多大提升,但他学会了一个道理:团结可以团结的大多数。
不管你是反贼土匪、贪官恶霸,只要愿意抗清,其他事都可以先不谈。
无罪的人,抗清立功加官进爵。
有罪的人,抗清算是戴罪立功,允许功过相抵。
至于未来天下平定,崇祯会不会翻脸,群臣已经来不及考虑了。
大明没了,反贼也好、女真也罢,肯定会翻脸。
大家还是相忍为国,先把女真收拾了再说。
吴襄被崇祯从大牢里放了出来,任命为锦衣卫指挥同知,负责清查勾结女真的大臣、商人。
崇祯又给祖大寿和吴三桂去信:只要这次不放女真入关,既往不咎。
不要求你们进攻,至少守住。
如果平定女真之后,国家内乱,大明有将亡的倾向,崇祯承诺自己在死之前会明发诏令,给二人封王,让二人占据大义名分,逐鹿中原。
二人没得选,只能当崇祯说的是真的。
投女真,在已知未来吴三桂当了平南王还造反的情况下,女真会信任吴三桂吗?
调头入关?
先别提打得过打不过,连反贼现在都大义凛然的昭告天下,要和大明合作抗清。
不管是不是真的,至少人家做了样子。
本来名声已经够臭的了,现在反大明,不仅得不了天下,还会死无葬身之地,遗臭万年。
二人只能时不时策划一场小规模行动,打一打女真的秋风。
女真来攻,任他如何辱骂,我自巍然不动,守住我的城池,不让女真攻进来,就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