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旨传出之日,尚是清晨。风自西北来,吹得宫墙飞瓦、瓦下树枝呜咽。百官立于金阶之下,听着那句“前储君萧义,削爵降封,迁出京城,永世不得返京”,没有人敢抬头看萧义的脸。
而他……竟也没说一句话。
当蓝庭带着金甲禁军将他缓缓押出东宫时,萧义只是一直低头,手指死死地揪着那一袭未着整的朝袍,足足走了数百步,才倏然停住。
“你们……你们看着点,这袍子是金线绣的,天子才能穿。”他抬起头,一双眼睛猩红,神情古怪地朝左右笑了笑,“我母后说,我是天命所归……”
他挣开禁军,猛地抱住那袭太子袍,像是抱着一具尸骨般,小心地抚摸着袍上的蟒纹与团花。那原本是他登基大典前亲自命人缝制的,金丝玉扣,寸寸缝绣着他一生的骄傲与渴望。
“别碰……别碰我的龙袍!”他忽然歇斯底里地大叫起来,“你们这些奴才!谁准你们动朕的东西!”
他抱着袍子在殿外地砖上翻滚,眼神空洞,口中喃喃:“朕让你们修祭天台了没有?让你们刻玉玺了没有?……朕才是天子……才是……”
李辛在高阶之上望着,轻轻别过脸去,低声对身侧一名中年内侍道:“你去找个太医,给他开些安神汤药吧……他是疯了。”
那人沉声回道:“好的,大监。”
押解的禁军面色铁青,却不敢多言,只依令将他捆起。可萧义仍不住喃喃自语,像是要把一腔不甘都融进那旧袍子里:“你们知道什么?父皇要立的,是我……是我啊……他后来后悔了的,是不是,是不是没来得及改诏?还是你们藏了,一定是你们藏了!”
没人答他。
禁军将他拖进囚车,铜锁沉响,彻底与那宫阙断了缘分。
车辚辚,出承天门。昔日万人仰望的储君,被逐于京华之外,连一顶伞盖都没有。
京中巷语纷纷,或言他谋逆未遂,或言他登基前夜失德,更有人低声道:“听说他疯了,在宫内抱着太子袍不放,说自己是皇上。”
闲言碎语传入耳中,但萧铎未作一言回应。圣旨之后,他便再未提过萧义,只让人在朝会之末添了一笔:“前储君既失理智,命人妥善照看。”
这是废他,又护他。
这是手起,也是留情。
此后朝中再提萧义,皆称“那个人”,而不敢直呼其名。
而就在宫外风声正紧之时,宫中另有风雨欲来。
钦天监选了黄道吉日,太监们也清扫出一条正阳宫直通太庙的御道。钟鸣三十六响,百官披麻挂素,萧铎亲披孝服,于太庙前昭告天下:
“先帝病重薨逝,遗诏由皇第五子萧铎继承大统,即日起,移灵太庙,百官守丧,举国哀恸。”
一纸诏令,终于将“先帝驾崩”四字公之于世。
而那日传旨至后宫时,皇后并未失声恸哭,也未昏厥于殿中。她只是将茶盏轻轻放在小几上,转头望了宫外一眼,平静道:
“我就说不寻常,竟然真死了。”
传旨的太监战战兢兢,不知是否该再多说些什么,只低头将圣旨交给皇后的贴身女官,便匆匆退下。
屋里寂静如水。炉中香未灭,薰得帘下半透明的纱幔晃动,宫人们齐齐低头,不敢喘息。
皇后,哦不,如今该称为太后了。太后缓缓起身,走到铜镜前,细细看了看自己。镜中人鬓边已有些许白丝,眉眼却仍清秀端方,只是眼里那点光,仿佛在听闻“先帝薨逝”之后,一寸寸熄了。
“这些年,他对谁都留了情,唯独对我……总是那么不冷不热。”
她低声说着,像是自语,又像是在说给镜中之人听。
“如今他死了,却还要我披麻戴孝,这世道啊,向来就不公平。”
她嘴角轻扬,却没有笑意。
“也好,礼不能废,后位更不能弃。我这一身孝,既是为天下,也是为自己。”
说着,她命人取来素白宫服,亲自梳起头发,挽了个未亡人髻,插上素玉簪子。
贴身女官红珠悄声道:“娘娘,您可还要去太庙吊唁?”
皇后闻言,淡淡一笑,语气平静得像是秋水般清寒:“自然要去,我是太后,他是先帝,这一礼,我若不行,旁人也不能行。”
可她轻轻提起裙摆转身时,却险些一个趔趄。
红珠急忙扶她:“娘娘!”
太后摆手,低声却坚定:“无妨,终归要走这一遭的。”
她的目光穿过珠帘、宫墙,望向那苍穹之下的金銮殿,低语如风:“他这一生,多情又凉薄。我不怨他了……但我也不会为他落泪。”
太庙正殿外,风吹白幡,浮云似雪。
而她缓缓步入殿门,身披素衣,一步步走入礼法与权势交织成的黑白世界。
——她不曾哭,可宫中再无人比她更懂,这场“守丧”,是送夫,也是送旧日的自己。
太庙阴沉,柱梁森然,香烟缭绕之中,金棺静卧在苍黑的石台之上,几如陈年古木,不动不言。
萧铎跪坐在棺椁之前,自日出至午后未曾起身,衣袍下摆早已沾了灰尘。他神情沉肃,眼中却并无太多哀戚,更多的是隐隐的克制与谨慎。
当内侍悄声禀告“太后驾到”时,他抬眼看去。
太后着一身素缟,头发绾得极紧,面色白得发青,不施粉黛,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威严沉静。她步伐稳健,并不急着入内,反倒先在阶前停了一息,似是看了看这座她昔日与先帝多次共行祭礼的太庙。
萧铎起身,正襟危坐,迎上前去,恭恭敬敬朝她一拜,低声唤道:“母后。”
太后微微颔首,走至他身前,亲手将他扶起。
“你如今为君,行礼自当有度。孝子之情,我懂,便也不多言。”
语气温和,却带着一贯不容违逆的分寸。
萧铎垂眸应是,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他自幼在深宫长大,对太后的敬畏甚至多过亲近。此刻她亲自来扶,竟让他一瞬生出少年时在长乐宫中听训的错觉。
红珠从身后恭敬捧出三炷香,太后接过,举香于眉,面朝灵位。
她闭上眼,神情凝重,似在默念。香烟飘荡间,那一刻她的背影,竟像极了当年盛年之时的皇后,风华无双,心似寒霜。
香插入香炉的一瞬,太后才缓缓开口,声音冷静,几不可闻:
“先帝以天下为念,一生劳碌,今得安息,也是解脱。”
萧铎听罢,抬眸看了她一眼,眸色微动,却终究没说什么,只与她并肩立于灵前。
太后静静望着那口厚重的棺椁良久,忽地低声道:“你父皇生前劳碌不停又遍寻名药延年益寿,可到头来,也不过是一病不起。他这一生,多疑而辛苦。”
说到“多疑”二字,她语气轻如羽,却有种说不出的寡凉。
萧铎顿住,久久未语。他忽而觉得,自己虽登上九五,却始终走在那群宫墙影子之中——父皇、太后、向妃及皇兄们……他们每一个人,一步步将他推向今天。
他微微垂首,低声应道:“母后说的是,孩儿……记下了。”
太后不再多言,只在香案前缓缓跪下,举起衣袖,叩了一个极沉的响头。
她这一拜,既是送夫,也是与旧日皇权诀别,迎来新的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