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从善认为,问题应该就是出在这天量的利益上。从九江去往海汉贸易的船只,大多是停靠南京或者扬州,极少有船去到岳仕宗所在的杭州。
这一是因为杭州路途遥远,且京杭运河通航能力有限,往返镇江到杭州这段运河所耗费的时间,就至少要半个月了,这甚至足以在南京与九江之间多跑个来回了,而后者的挣钱效率明显更高。
二来杭州是海汉新京所在地,因而大明船只出入都需接受严格盘查,行事也多有不便,许多商人更愿意在管理相对宽松的南京和扬州完成交易。
三是南京下游的长江流域,已全是海汉掌控的区域,当地航运业早就被海汉同行瓜分殆尽,大明船商进入这个区域全无竞争优势可言,船在返程时如未采购商品,就经常会因为接不到货运业务而放空,白白浪费运力。
九江府明明与海汉有着大量的贸易往来,但因为种种原因,以九江为中心的航运网络,并没有覆盖到杭州,身在杭州的岳仕宗自然也难以从中获利,卢从善认为这才是岳仕宗发信给自己的真正原因。
卢从善回想最近这两三年,虽说从跨国贸易中赚了不少钱,但却从未派人去杭州打点过自己这位昔日同窗。想必岳仕宗也是从某些途径了解到了九江府的贸易活动,才会以此手段提醒自己,该烧香上贡的时候可别一直装作无事发生。
卢从善越琢磨,越是觉得这应该就是实际情况,以岳仕宗在杭州的职能,想必应该有不少从事跨国贸易的人会在暗中向他送出好处,打点渠道。而自己这边迟迟没有动静,必然会遭人记挂了。
卢从善本身倒也不是吝啬之徒,他当然知道维护各种关系的必要性,只是之前跨国贸易做得顺风顺水,他的注意力都放在维护南京扬州等地的人脉关系上,倒是忘了杭州还有这么一尊被忽略的大神。
既然岳仕宗主动开口,态度也算委婉,卢从善便打算拿些好处出来向对方示好,说不定日后什么时候,就有用上这层关系的时候。
卢从善忽然想起一事,对取信回来的下属问道:“你说把这封信送来九江的,是海汉的船?”
下属应道:“卑职在南京曾见过这种快船,是专替海汉军执行各种紧急任务的,所以先前在码头特地打听了一下,这艘船是七日前从杭州出发的。若大人有回信让这船带回杭州去,顺流而下,估计五日左右便到了。”
“这么快!”卢从善听闻之后也是吃了一惊:“莫不就是传说中的蒸汽快船?”
下属点头道:“大人明鉴,正是蒸汽快船。此船用燃煤烧水,以滚烫水气驱动桨叶推进,是以被海汉命名为蒸汽船。不过这种船建造不易,运行成本也高,即便是放在海汉,也得算是个稀罕物了。海汉动用此船送信到九江,想必内容一定是十分紧要,所以卑职不敢耽搁,取信之后立刻赶回来了。”
下属并不知道这信的内容,只是从这船的特殊性能推测,所送的这封信一定有特别的内容。
但卢从善听完他的说明后,却是生出了另外的想法。
岳仕宗在信中表现的语气并不急切,但却用了这么一艘特殊的快船,日夜兼程全速将信送来九江,这种不计成本的安排显然不是那么合理。
而卢从善的理解,这或许是岳仕宗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自己展示肌肉——能让海汉军出动快船为他送信,这可不是普通人物所能享受的待遇。
看起来岳仕宗在杭州的影响力,似乎是远远超出了他的外交官身份。
至于岳仕宗如何赢得了这样待遇,是不是与海汉有着某种程度的秘密勾连,卢从善并不是特别在意。毕竟他自己也在参与跨国贸易活动,说起来底子也不是那么干净。
卢从善真正看重的,是岳仕宗竟然有能力让海汉军帮这种忙,假如今后自己的航运生意在海汉境内出了什么问题,是不是也能通过岳仕宗的关系加以解决?
还有那些九江商船目前尚不便去到的区域,岳仕宗或许也会有办法打通关节,提供一些特殊的方便。
这个判断让卢从善兴奋不已,如果岳仕宗真能提供这样的助力,那么由此所能创造出的收益,显然会远远大于卢从善将要送给岳仕宗个人的好处。
即便这种设想行不通,能与岳仕宗建立起稳定的联系,也不失为一种收获。毕竟岳仕宗常年都在海汉京城,能够时常接触到海汉高层,只消每年给九江府这边来上一两次“仙人指路”,就能从贸易活动中赚取大量收益了。
卢从善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当即让人准备笔墨纸砚,开始给岳仕宗写回信。
他在回信中并未详细提及岳仕宗所要求的贸易信息,倒是仔细回忆了两人早年间在翰林院的同窗岁月。
虽然当时并没有建立起多深的交情,但在卢从善的笔下,两人却成了无话不谈的挚交好友。
攀过交情后,卢从善便表示九江杭州相隔虽远,但不应成为两人中断联系的原因,今后应多多联络才是。
末了卢从善提到会随信奉上江西特产若干,请岳仕宗笑纳。
卢从善放下毛笔,对下属吩咐道:“你去庐发行,挑拣些好东西制备一份礼单,再从柜上支三千元海汉纸钞,连同这封信,一并给送回杭州的使馆。”
卢从善想了想又补充道:“如果海汉人那艘船准许搭乘,那你就跟着一起走一趟,去杭州拜访一下使馆的岳大人。”
庐发行就是卢从善名下用来从事跨国贸易的商行,库房里有不少江西特产,要挑拣一些好东西倒也不难。
不过海汉来的这艘船只收下了信件和礼品,而想要随行的人员则是被婉拒了。这种军用船只,按规定不会随意搭乘外国人员,更何况出发前所接到的命令,也并没有从九江带人回杭州这一条。
清点完九江府衙送来的物品,给了签收条之后,这艘船便驶离了九江港口,全速驶往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