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昊焕惊讶的就是这里。
两百米。
可是弯道。
是有弯道向心力的。
启动就要切入弯道。
你这么搞,就不怕摔跤吗?
这压下去的重心……
太低了点。
这么低。
压下去赵昊焕自己都不用尝试。
肯定是一个摔跤。
绝对控制不住。
都是曲臂起跑。
赵昊焕认为不会有太多区别才对。
可惜。
区别大大的有。
不仅仅是苏神已经是曲臂起跑2.0,还有就是……
嘭——
枪声响起来。
起跑时,苏神双脚蹬地的力量强大而高效,这背后是牛顿第三定律的完美应用。
当他屈膝用力蹬踏起跑器时,腿部肌肉产生的收缩力通过足底传递至起跑器。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起跑器会给苏神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个反作用力成为了他起跑的直接动力来源之一。
因为在在实际的起跑过程中,蹬地力量的大小和方向对起跑效果有着关键影响。
通常情况下,起跑角,即腿部与地面的夹角,控制在40度到45度时,水平方向的分力能够达到最优值,为起跑提供强大的助推力。
弯道的话还会稍微提一点。
无法做到这么好。
毕竟直线直接跑,虽然也要控制,那也比弯道好控制的多。
就像赵昊焕想着这样。
如果起跑角过大,垂直方向的分力过大,会导致身体向上跃起过高,而水平方向的推进力不足,影响起跑的速度。
如果起跑角过小,虽然水平方向的分力相对较大,但腿部肌肉的发力效率会降低,也无法充分发挥蹬地的力量。
弯道尤其如此。
为了这个去赌,一不小心就是满盘皆输。
整个节奏都没了。
100米虽然也要节奏。
可显然对比200米。
这个吃节奏更多。
但苏神这里,通过长期的训练,已经能够精准地控制弯道起跑角,使自己蹬地力量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为弯道起跑阶段的加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牛顿第三定律,在这里更好的展现。
曲臂协同爆发。
启动。
在曲臂起跑过程中,苏神的手臂摆动与腿部动作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协同性。
手臂有力且节奏稳定的摆动,为身体提供了额外的强大动力。
从人体运动的协调性原理来看,当手臂向前摆动时,它会带动上半身向前运动,增加身体的前倾趋势,使重心进一步前移。
这种重心的移动通过身体的传导,能够辅助腿部更好地发力。
就像划船时,手臂划桨的动作带动身体的前倾,从而使腿部能够更有力地蹬踏船底,推动船只前进。
当手臂向后摆动时,如同划船的桨向后划水,给身体一个向后的反作用力。
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原理,这个向后的反作用力会推动身体向前。
而且,手臂摆动的节奏与腿部动作的节奏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运动节奏。
这时候,因为刚启动,如果手臂摆动的节奏过快或过慢,都会破坏与腿部动作的协调性,导致身体各部分的力量无法得到有效整合,从而降低起跑的效率。
启动效率是最重要的一环。
这里没起来。
整个加速都会垮掉。
甚至途中跑都会崩盘。
苏神这里,明明重心这么低,却使手臂摆动与腿部动作达到了完美的协同,让身体各部分的力量得到了优化组合,极大地提高了起跑的速度和效果。
怎么办到的?
这身体控制。
不过,还有一关,你没过去。
那就是切入弯道。
这不是直道。
这是弯道。
就算苏神这里不是第一道,没有那么难跑,你想要这么搞,弯道怎么切入?
你但凡了解一点运动的生物力学体系就知道,赵昊焕为啥这么诧异。
这可不是开挂。
你想要做到,这是要和力学体系以及牛顿定律对抗的。
又不是玩游戏,加点就行。
简单来说就是,200米启动的时候,人体运动启动的生物力学基础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重心位置与肌肉发力模式的关联性。
通常来说,人体启动阶段的动力来源于下肢肌群的爆发性收缩,尤其是臀大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伸肌群的协同发力。
重心位置直接影响肌群的初始长度-张力关系。
如果你启动重心过低,那么重心过低的力学特征就会畸变。
当运动员采用低重心姿势时,股四头肌长头处于过度拉长状态,超出其最佳发力长度区间,肌纤维长度为静息长度的1.2倍时张力最大。
此时肌节内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的横桥结合效率下降,导致向心收缩时的功率输出降低,当然前提是你要懂肌肉收缩力学模型。
不然你看起来就是看起来,这是老派经验不可能告诉你的事情。
因为。
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啊。
其次还有关节角度的力学传导效率问题。
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的角度构成“动力链传导系统”。
苏神实验室研究表明,启动时膝关节角度在110°-130°区间时,股四头肌与腘绳肌的协同发力效率最高。
重心过低会迫使膝关节角度小于90°,导致股四头肌被迫以“劣势杠杆”状态发力,同时腘绳肌被动拉长,增加膝关节剪切力,降低蹬伸效率。
没错,就是“劣势杠杆”。
这样的杠杆,一定会让你启动效率大幅度下滑。
更别说更加深层还有神经肌肉协调的时间延迟效应问题。
启动阶段的神经传导速度,约70-120m\/s,与肌肉反应时约0.1-0.2s构成动作启动的时间瓶颈。
重心过低会引发两种神经肌肉适应障碍。
同时还会引起比如本体感觉信号传导延迟。
因为低位重心时,脊柱胸腰段后凸角度增大,导致躯干本体感受器,如肌梭、高尔基腱器官向中枢传递的体位信号路径延长。
增加脊髓反射的潜伏期。
约延长15-20ms。
以及多关节协同控制难度增加。
低重心姿势要求踝、膝、髋、躯干多关节同时保持稳定,中枢神经系统需协调更多运动单位参与工作。
fmRI研究显示,此时大脑运动皮层激活区域扩大,但神经冲动的空间同步性下降,导致肌群发力的时间差增大,超过50ms即影响爆发力输出。
当然这一波,现在不可能知道。
只有苏神知道。
因为做出这个论文概念的Enoka,2015才会发布这个实验论文。
在此之前。
没有人会知道神经冲动的空间同步性下降,导致肌群发力的时间差增大,超过50ms即影响爆发力输出这个概念。
这就是科学的力量。
如果你是未来科学,掌握时代科学脉络。
那就更加可怕了。
赵昊焕你可以说刚开始他并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就是一个跟着教练员训练比赛的运动员,教练让他干嘛他就干嘛。
这一点上和那些黑人哥们没什么区别。
但是在苏神身边呆了小十年。
你说说,天天跟着这样的人能不上镜能不提高能不耳濡目染吗?
三天不看苏神的论文,赵昊焕现在都生怕自己会落后时代。
因为……
他已经很早就认识到了一个事实。
现在面前的这个人。
他就是时代的开拓者。
你不看他的东西,可能几天他就已经创造了新世界。
拓宽了新体系。
不看你就落后。
这真是一点都没毛病。
在这样的压力下。
老赵真的感觉自己已经是不知不觉融入了这个体系,在跑步中更加会用脑子去思考问题。
也就是苏神现在最希望大家和这一代运动员能够办到的事情。
他给出的定义就是——
在新时代的运动员。
要更加学会用脑子去跑步。
而不仅仅只是用肌肉去跑。
这两句话。
可以说是深深的刻在了狗焕的脑子中。
即便是没有苏神那么精通,对比普通的教练,已经是瞬间就可以做出下意识的科学判断。
有哪些具体的问题和难点。
苏神要是听到了,那肯定会给赵昊焕一个大拇指。
表示称赞。
因为说的。
的确是没错。
离心力平衡的生物力学模型下,200米跑的弯道半径约为36.5m,根据圆周运动公式当运动员以10m\/s速度切入弯道时,需承受起码约2.74m\/s2的向心加速度。
相当于体重0.28倍的离心力。
根据低重心的转动惯量效应,
重心降低使身体质量分布靠近转动轴,也就是脚底支撑点,,理论上可减小转动惯量。
但实际中,低重心伴随的躯干前倾角度增大,导致重力矩与离心力矩的平衡阈值缩小。实验数据表明,当重心高度低于身高45%时,维持平衡所需的最小倾斜角度误差容忍度下降32%。
再加上支撑反作用力的矢量分解。
弯道跑时,地面支撑反作用力GRF可分解为垂直分力( F_v)和水平分力( F_h):
低重心启动会导致初始蹬伸时垂直分力占比过高,超过70%,正常启动约为55-60%,使身体重心过早上升,破坏弯道跑所需的“稳定侧倾”姿态。
垂直分力每增加10%,弯道切入时的身体侧倾角误差增加4.2°。
弯道跑要求水平分力兼具推进力切线方向和向心力法线方向。
低重心导致蹬伸方向偏向后下方,水平分力中切线分量占比超过85%,向心力分量不足正常需达30-35%,迫使运动员通过增加步频补偿转向力,加剧肌肉疲劳。
再加上重心过低对启动-弯道衔接阶段的特异性影响。
比如动量传递的时空不匹配。
启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快速建立水平动量,而弯道切入需完成动量方向的重定向。
据冲量定理,低重心时蹬伸力作用时间虽延长,但力值峰值降低,最终冲量增量仅为正常姿势的89%,水平速度增益减少。
动量矢量的重定向需克服惯性矩。
低重心时身体转动惯量的轴向分量增加18%,因躯干前倾导致质量分布远离转轴,使转向所需的角冲量增加,延长切入弯道的调整时间超过0.2s即显着影响成绩。
再配合呼吸-循环系统的力学耦合障碍。
好像的确是……
死局。
无法突破。
但其实。
只是现在看起来没办法。
可对于拥有未来知识体系的苏神来说。
就完全不同了。
在他眼里。
这根本就不是不可破的铁律。
事实上。
办法多的是。
首先利用曲臂起跑上肢动力链的角动量耦合原理,做转动惯量的数量级差异。
曲臂摆臂的角加速度可达直臂的4倍,单位时间内产生的角动量提升50%,使躯干转向所需主动力矩降低30%以上。
弯道切入时,重点来了。
切弯道!
苏神右臂需向心侧摆动产生正向角动量。
左臂维持小幅前后摆动平衡力矩。
曲臂状态下,右臂摆幅可精准控制在45°-60°,打破直臂受限至30°-40°,角动量矢量与弯道圆心夹角缩小至20°-25°,向心力分量占比提升至15-20%,直臂仅8-12%。
曲臂姿势符合上肢解剖学功能位,肘关节自然屈曲角度80°-100°,运动皮层激活强度降低18%,可节省神经资源用于下肢协调。
光这样当然还不够。
这么简单其余人不都搞定了吗?
只有曲臂起跑,还不行。
还要学会利用肩-髋联动的生物力学耦合体系。曲臂起跑时,肩胛骨后缩肌群,菱形肌、斜方肌中束,与臀中肌形成跨躯干协同链。
这样做的话右臂后摆阶段,同侧臀中肌激活强度提升22±5%,可以有效抑制骨盆侧倾波动,幅度减少3.5±1.2°。
用以弥补低重心可能导致的平衡缺陷。
然后建立建立“肩带-骨盆”转动耦合模型,证明曲臂摆臂可使躯干扭角速率提升15%,缩短弯道切入的姿态调整时间0.06-0.09s。
再做冲量传递的上下肢同步性。
利用曲臂摆臂的周期,约0.25-0.3s,与启动阶段步频高度匹配,可通过摆臂-蹬伸的相位锁定,比如右臂前摆与后腿蹬伸同步。
使瞬间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峰值提前10-15ms出现。
冲量利用率提升9-12%。
然后加持现在还没有出现要2021年之后才渐渐被科学化重视起来的筋膜体系。
后表筋膜链的弹性势能管理!
比如低重心时后表筋膜链,跖筋膜→跟腱→腘绳肌→竖脊肌,被过度拉长,超过其弹性极限,约静息长度1.3倍,导致弹性回能效率下降。
那利用后表链筋膜预加载的应力-应变曲线调控。
起跑前快速提踵-落下,使跖筋膜、跟腱产生预负荷应变,约2-3%,处于应力-应变曲线的线性弹性区间,斜率最大段。
此时肌筋膜复合体的储能效率提升35%,蹬伸时可回收额外12-15%的能量。
这时候,后表筋膜链弹性回能每增加10J,股四头肌向心收缩能耗减少8%,抵消低重心导致的功率损耗。
其后利用筋膜张力的躯干刚度增强效应!
竖脊肌筋膜张力提升可使躯干刚度增加25-30N·m\/rad,通过腰椎前凸角度维持20°-25°实现,减少启动时因重心过低引发的躯干屈曲代偿,角度误差<5°之内。
激活后表筋膜链可使躯干角加速度降低18%,神经肌肉控制的能量消耗减少14%。
很可惜,这一点现在也没法知道。
因为现在任何一家生物力学实验室,都没有筋膜张力传感器。
唯一有的。
只有苏神实验室。
那么你就不可能把这一套利用起来。
不可能解决掉这一个痛点。
切入弯道后,向心力涌来。
立刻加持前表筋膜链的动力传导优化!
走前表筋膜链胫骨前肌→股直肌→腹直肌的有序激活,建立“前倾支撑柱”力学结构,将下肢蹬伸力沿筋膜路径直接传导至躯干,减少关节力矩损耗。
调动胫骨前肌的角度引导作用!
启动时胫骨前肌离心收缩,踝关节背屈控制在90°-100°,通过筋膜连接将地面反作用力的水平分量直接传递至股直肌。
缩短动力传导路径约15cm。
传导效率提升20%。
如果不这么做,低重心且踝关节跖屈时,那么动力就需要完全经过跟腱→腘绳肌→坐骨结节传导,路径延长30cm,能量损耗增加19%。
再利用腹直肌的等长收缩效应!
把躯干前倾维持45°-55°时,腹直肌处于等长收缩状态,通过筋膜张力将骨盆前倾角度控制在5°-8°,避免低重心导致的骨盆后倾10°,引发的臀大肌激活延迟。
因为激活前表筋膜链可使臀大肌启动潜伏期缩短28±6ms。
使得蹬伸力峰值提前出现15ms!
随着进入弯道加深。
向心力更大了。
重心这么低,影响也会更大,这在现在是无解的局面,可惜……
苏神调动螺旋筋膜链的弯道转向协同!
走螺旋筋膜链,胸锁乳突肌→对侧腹外斜肌→髂胫束的对角连接特性,以此高效传递转向所需的旋转力矩。
弯道加速跑,头部向圆心转动激活右侧胸锁乳突肌。
通过螺旋筋膜链牵拉左侧腹外斜肌,产生主动躯干扭角。
与下肢蹬伸的向心力形成协同。
此机制可使转向所需的肌肉力矩减少22%,能量消耗降低17%。
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低重心且未激活螺旋链时,躯干扭角仅4°-6°。
需额外调用竖脊肌单侧纤维,导致能量无效消耗增加9%。
再调动髂胫束的侧向稳定性作用!
用螺旋链张力通过髂胫束传递至膝关节外侧。
来提供现在最需要的额外5-8N的侧向支撑力。
来抵消低重心时膝关节内翻力矩!
这样既降低前交叉韧带负荷!
又让苏神的低重心过弯道。
流畅而犀利。
当然为什么在别的地方不这么做?
还有最大的一个点。
那就是。
别的地方做。
轻轨只有在高原地带,尤其是高原海拔达到了这个高度。
堪比墨西哥城。
在这样的空气阻力下。
才能够轻易完成这些点。
苏神也是需要实战的,脑子里再多的东西也需要实战去兑现。
因此他每一场比赛说过了。
每一场比赛。
都有自己的规划和详细目标。
这才是一个没有外挂的重开者真正该做的事情。
所以。
场面上来看就是。
苏神把自己的身体重心压得比直道的时候更低。
结果。
却跑出了比平原上弯道更犀利的效果。
这一波出来。
瞬间就亮瞎了所有人的钛合金狗眼。
赵昊焕起码还不是当事人。
虽然感觉和自己的脑子里面的认知冲突。
却没有那么强烈的本体感受。
可换成跟他一起跑的这几个。
尤其是道次接近的几个。
简直是内心中一起爆粗——
卧槽。
苏总。
这是。
私藏了吧!
都是曲臂起跑?
你告诉我。
你的曲臂起跑有这个效果?
难道我们练的是假的吗?
还是说我们是阉割版的?
破产版的?
不然。
你咋。
这么快呢???
现场这边更是直接,杨剑直接大喊——
“我的天啊。”
“苏神启动就爆炸了,就好像是其余人都不会跑弯道一样啊!”
谢正业:……
周兵:……
苏总!
阿添!
等下放学别走!
啊不,是比赛结束后别走!
我们有事,要问你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