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新生——华夏古籍抢救成果展”在秋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于后海畔那座修缮一新的古朴院落中,正式拉开帷幕。
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剪彩的仪式,但到场嘉宾的份量,却足以让任何活动增色。白发苍苍的学界泰斗、风度翩翩的文化名流、目光敏锐的媒体记者……济济一堂,让这个原本寻常的院落,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周晓白作为文化部官员和此次展览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身着得体的职业装,落落大方地担任了主持和讲解工作。她用清晰流畅的语言,向嘉宾们介绍着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它们是如何从濒临毁灭的尘埃中被发现,如何经过修复专家妙手回春般的抢救,又如何从孤本残卷变成可供学者研究和公众阅览的出版物。
嘉宾们看着那些对比鲜明的修复照片(从虫蛀霉变到平整如新),抚摸着那些装帧精美的影印本,听着周晓白充满感情的讲解,无不为之动容。
一位知名的历史学家激动地说:“功德无量!这才是真正有担当的企业家应该做的事情!保护文化根脉,比赚多少钱都更有意义!”
一位报社的主编感慨道:“没想到,在商业大潮涌起的今天,还能看到这样一股清流。韩总此举,令人敬佩!”
记者们的闪光灯不停闪烁,笔尖在采访本上飞快记录。他们捕捉着专家学者们的赞誉,捕捉着展厅内浓郁的文化氛围,更捕捉到了韩风这个年轻企业家与众不同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天,燕京几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均在文化版或要闻版刊发了关于此次展览的报道。标题诸如《商业浪潮中的文化守护者》、《故纸堆里觅真章,年轻企业家倾力抢救古籍》、《“风华”不止地产,更有“华夏古籍”的文化情怀》等等,篇幅不小,配图精美,内容充满了肯定和赞扬。
周晓白也利用自己在媒体界建立的关系,促成了几家电视台对韩风和“华夏古籍”进行了专题采访。在镜头前,韩风没有过多谈论地产商业,而是诚恳地讲述了自己在收购老宅过程中,目睹文化遗存濒危的痛心,以及成立“华夏古籍”的初衷,表达了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
这些正面报道,如同强劲的东风,瞬间吹散了之前于德利利用小报散布的阴霾。公众的视线被成功地引导过来,大家看到的不再是“巧取豪夺”的奸商,而是一个有情怀、有担当、致力于文化保护的企业家形象。
之前那些关于“偷税漏税”、“违规拆迁”的调查,在“风华地产”充分的证据和配合下,也陆续得出结论——查无实据,项目得以重新开工。
于德利费尽心机制造的舆论风波,在韩风巧妙布局的“文化牌”面前,不堪一击,彻底破产。“风华地产”的形象,不仅没有受损,反而因此次事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巩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