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里胡同,韩家小院。
傍晚时分,炊烟袅袅,王秀梅正在厨房里忙碌着,锅里的红烧肉咕嘟咕嘟地冒着香气,比平时更加浓郁。韩建国坐在院里的马扎上,手里拿着报纸,却半天没翻一页,眼神时不时瞟向院门。韩梅和韩兵也早早回来了,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
一种不同于往常的、带着急切期盼的喜悦气氛,笼罩着这个小院。
“妈,小刚说的就是今天这趟车吧?不会晚点吧?”韩梅帮着母亲摆碗筷,忍不住又问了一遍。
“不会,你弟信上说得清清楚楚的。”王秀梅嘴上说着,手里的抹布却把本就干净的桌子擦了又擦。
就在这时,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皮肤黝黑、身形精瘦的年轻人,拎着一个巨大的、鼓鼓囊囊的帆布包,站在门口。他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但一双眼睛却格外明亮有神,透着机灵和一股被风雨锤炼过的韧劲。
“爸!妈!姐!二哥!我回来了!”韩刚咧开嘴,露出两排白牙,笑容灿烂,带着乡音。
“小刚!”
“哎哟!我的儿!”
王秀梅一下子从厨房冲出来,也顾不上手湿,一把抱住小儿子,眼泪瞬间就下来了。韩建国也赶紧站起身,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接过那个沉甸甸的帆布包。韩梅和韩兵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着路上累不累,瘦了黑了。
韩风站在堂屋门口,看着这温馨的一幕,脸上露出由衷的笑容。他这个最小的弟弟,比记忆中高了,壮了,也黑了不少,但那股子从小就很机灵的劲儿没变,反而多了几分沉稳。
晚饭吃得格外热闹,小小的堂屋挤得满满当当。王秀梅不停给韩刚夹菜,碗里堆得像小山。韩刚狼吞虎咽,嘴里塞得鼓鼓的,还含糊不清地讲着下乡插队时的趣事和见闻。什么跟着老乡学种地、挖河渠,晚上在打谷场上听老人讲古,还有他们几个知青偷偷跑去河里摸鱼改善伙食……绘声绘色,引得大家阵阵笑声。
韩风安静地听着,他能从弟弟看似轻松的描述中,听出那些日子的艰辛与不易。但韩刚没有抱怨,反而把这些经历当成了宝贵的财富,言语间充满了对那片土地和乡亲们的感情。
“三哥,”韩刚终于放下碗筷,满足地打了个饱嗝,目光炯炯地看向韩风,“我回来前就听说了,你现在可了不得!咱家变化太大了!那个‘新潮阁’,还有‘雅风居’,都是你的?”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崇拜,还有一丝跃跃欲试。
韩风笑了笑,给他倒了杯水:“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你回来了,有什么打算?”
韩刚挠了挠头,嘿嘿一笑:“我都听爸妈和哥姐的。不过……三哥,我想跟你干!在乡下这几年,别的没学会,就是不怕吃苦,也学会了跟人打交道。你让我干啥都行!”
王秀梅在一旁欲言又止,她心疼小儿子刚回来,想让他多休息几天。韩建国却开口道:“跟着你三哥学点正经本事,挺好。”
韩风看着弟弟眼中那簇燃烧的火苗,心中已有计较。他没有立刻答应让他进入核心管理层,那样拔苗助长并非好事。
“这样吧,”韩风沉吟道,“我最近刚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叫‘华风贸易’,正缺人手。你要是愿意,就先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做起,跟着老师傅跑跑腿,熟悉熟悉业务流程,怎么样?”
“愿意!太愿意了!”韩刚一口答应,没有丝毫犹豫,“业务员就业务员,我一定好好干,不给三哥丢脸!”
看着弟弟充满干劲的样子,韩风仿佛看到了几年前刚刚开始闯荡的自己。韩家的下一代,也开始成长起来了。这个机灵又肯吃苦的小弟,好好打磨,未来或许能成为自己事业上的一大助力。
家庭的温暖,兄弟的同心,让韩风觉得,自己在外面无论经历多少风浪,都有最坚实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