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菜在反复打磨中日趋完美,“雅风居”的开业筹备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服务团队的打造。在韩风看来,对于定位高端的私房菜馆而言,顶级的菜品是基础,而无可挑剔、润物无声的服务,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让客人念念不忘的灵魂。
“雪茹姐,菜是硬实力,服务是软实力,缺一不可。”韩风拿着一份手写的服务规范草案(核心来源于兑换的【高端服务管理手册(精要)】),和陈雪茹在后院僻静处商议。“我们的服务,必须做到几个极致:”
“预订机制:只接受提前预订,且需了解客人基本信息和特殊需求(忌口、偏好、宴请目的)。建立详细的客人档案,做到下次光临时,能精准服务。”
“私密极致:从客人踏入‘雅风居’那一刻起,就要保证绝对的私密性。服务人员非必要不打扰,传菜、撤盘有特定路线和时机,包厢之间完全隔音。”
“专属极致: 为重要客人或常客配备相对固定的‘专属管家’,了解其深度喜好,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提前准备好他喜欢的茶、记住他习惯的座位朝向、甚至他上次赞赏过的小点心。”
“细节极致: 服务人员仪容仪表一丝不苟,谈吐得体(韩风甚至要求学习简单外语问候语),动作轻柔无声。上菜报菜名要清晰,讲解要专业(由陈雪茹培训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时刻关注客人需求,但又不能过度热情形成打扰,讲究‘润物细无声’。”
陈雪茹听得连连点头,韩风提出的这些标准,远超当下国营饭店的“爱搭不理”和普通餐馆的“大呼小叫”,甚至比她在传闻中听说的涉外饭店服务还要精细。“小风,你这要求…太高了!上哪儿找这样的人去?还要培训…”
“宁缺毋滥!”韩风态度坚决,“服务人员就是‘雅风居’的门面,是客人体验的关键一环!我们亲自招,亲自训!”
招聘启事贴出,条件苛刻:年龄18-25岁,形象气质佳,高中以上文化(这在当时算高要求),性格沉稳机灵,有服务意识。工资开得比国营单位高一大截,吸引了不少人来应聘。
面试由韩风和陈雪茹共同把关。韩风更看重眼神的清澈、反应的敏捷和学习的潜力;陈雪茹则注重手脚是否麻利,是否踏实肯干。几轮筛选下来,最终留下了三女两男共五名年轻人,都是眼神干净、透着股机灵劲的苗子。
培训随即展开。地点就在尚未营业、散发着木料清香的“雅风居”内。
仪态训练: 靠墙站立,头顶书本,练习行走坐立的姿态,要求挺拔、自然、无声。陈雪茹拿着小尺子,纠正着每一个细微的驼背或塌腰。
语言训练: 韩风亲自示范标准普通话和礼貌用语:“您好,欢迎光临雅风居。”“请慢用。”“有什么可以为您效劳?”禁止使用任何方言土语和市井俚语。
流程演练: 从迎宾、引位、奉茶、餐巾服务、上菜(手势、角度、报菜名)、撤盘、酒水服务(由韩风培训简单的红酒知识)到送客,每一步都拆解练习。用空盘空碗模拟,要求动作流畅、优雅、无声。
菜品知识: 陈雪茹化身严师,详细讲解每一道招牌菜的食材、工艺、火候讲究以及背后的文化典故(如“文火菊花鱼羹”的刀工传承、“踏雪寻梅”的时令意境),要求服务员必须熟记,并能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向客人介绍。
情景模拟:韩风和陈雪茹扮演各种类型的挑剔客人,制造各种突发状况(如不小心打翻水杯、客人临时要求换菜、对菜品提出疑问等),训练服务员的应变能力和解决技巧。强调“永远不对客人说不”,要用积极的态度寻找替代方案。
训练强度很大,要求极高。一个叫小玲的女孩,因为紧张,在一次端水行走训练中水洒了出来,被陈雪茹严厉批评,委屈得直掉眼泪。韩风没有安慰,只是平静地说:“客人不会因为你的眼泪而原谅失误。擦干泪,想想怎么端稳,再练十遍。”
陈雪茹在示范如何无声地撤走客人面前的骨碟时,自己不小心碰了一下碗碟边缘,发出轻微的磕碰声。她脸一红,立刻自我检讨:“看到没?连我都会出错!所以你们更要千锤百炼!要做到比我更稳、更静!”
严苛的训练下,五个年轻人的眼神从最初的懵懂新奇,渐渐变得专注、沉稳,举手投足间开始有了职业服务者的雏形。韩风看着他们一丝不苟地练习着每一个微小的细节,知道这支“服务铁军”,将是“雅风居”征战高端餐饮市场的另一把利刃。服务的乐章,正在无声中奏响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