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上课之前,钟鸣安静地拿着教材,将一篇散文看了又看。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
正是屠格列夫的《麻雀》。
教材上使用的,是巴金先生翻译的版本。
这是一篇在小学阶段极为重要的散文,很多人或许已经没有印象了,但凡在小时候学过这篇文章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收到这篇文章的影响——在意识到或者没意识到的情况下。
长大了看,或许觉得就那样。
因为这确实是一篇简单的文章。
但,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地球人来说,它是一百五十年前的简单文章。
让钟鸣犹豫的,是自己应该怎么讲述它。
如果利用幻境的话,可以最直观的叙述整个故事的发展,每一个故事发生的细节,都会以最为生动的方式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
只是,这不是学习文字的方法。
这样做,其实有些拔苗助长。
以前教孩子们学诗的时候,总会在先把诗句读几遍、学几遍,然后再感受一遍幻境。
事实证明,这样学习的效率虽然好,但是会给孩子们一些先入为主的观点,不利于主观想象力的培养。
在以前认字阶段这样好用。
但如今是需要认真做文化的阶段,这样做可能就会适得其反。
这篇文章就很值得亲自阅读。
它特殊的地方在于,全文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直白的抒情,作者的情感始终藏在叙事背后。
屠格列夫是故事的旁观者。
身处于故事之中,飘然于事件之外,将每一个细节以生动形象的字词叙述下来,这对于写文章来说相当重要!
所以,钟鸣最终决定——
本篇散文以纯文字的形式教学。
在钟鸣尽量简化的教学中,这些已经是一境、二境的孩子们能够学到多少,就看他们自己的悟性了。
课堂上。
钟鸣笑着说道:“同学们注意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特别的文章,整个过程先生不会带大家进入到幻境里,每一句是什么意思、是怎样的情景,都需要先靠大家自行感悟,然后我再做讲解!”
“是!”
孩子们挺胸抬头,齐声回答。
钟鸣点点头,念道: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
听到这一个开头,孩子们顿时显得有些兴奋,他们意识到先生这是要讲故事了。
『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往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猎物。』
这话像一声警铃响起,孩子们顿时来了兴趣,好奇着猎狗发现的是什么。
『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屠格涅夫简洁的描写,在钟鸣温和地嗓音之下,将一只刚出生的稚雀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明明没有用幻像,麻雀却犹在眼前。
钟鸣的声音不间断的响起: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一只老麻雀突然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的前面。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叫尖着。』
“唔!”
有孩子发出了惊呼。
在这段情节之前,他们的视角大概是跟着故事中的猎狗走的,所以他们的立场也顺理成章的站在猎狗的这一边。
但这段剧情出现后,孩子们的立场却猛地反转,纷纷站到了猎狗的对立面,产生了想保护这两只麻雀的想法。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它准备着一场搏斗,可能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孩子纷纷瞪大了双眼,脑中出现一只渺小的麻雀,与一只庞大的猎狗对峙的画面。
想象着:
若是自己在现场,一定不会袖手旁观,而是会义无反顾地去赶走那只猎狗!
钟鸣没有停下,接着念: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有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后退。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好诶!”
张伟一挥拳,激动地喊了出来。
“哈哈哈!!”
别的孩子当即也就笑了出来。
听到两只麻雀最后安然无恙,他们此时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钟鸣见状笑了起来,心想:‘我’差一点就成了反派了。
然后又再次想:
屠格列夫还是挺善良的,并没有加害两只麻雀,而是带着猎狗离开了。
其实孩子们也忍不住在想:幸好先生他带着狗走了......
钟鸣开口说道:
“大家现在可以先讨论一下。”
说完他拿出一张纸,上面是提前抄录的《麻雀》,转过身将其粘贴在黑板上,然后又拿起粉笔,写下:
『挓挲』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有难度的词语,肯定需要单独拿出来讲解的。
钟鸣指着这两个问道:
“同学们有谁认识这个词语的吗?”
这话就是问着玩的,钟鸣想清楚孩子们是不可能认识的。
他们几乎每一个字都是自己教的,谁到底有几斤几两他还能不清楚吗?
别说孩子们,就是冯三保和张普跃恐怕也不认识。
果然,没有人答话,只见摇头。
钟鸣笑着说道:
“这两个字念作‘zha 、sha’,是一个并不常见的动词,意思是象征头发、毛发、树枝等事物张开、伸开的意思!”
“嗯......”
孩子们轻声回应,手指也跟着比划起来,正在记忆这个词语。
钟鸣指着抄写了《麻雀》全文的那张纸道:“刚才这篇散文的全文,先生就放在这里了,同学们想看的话,就找时间去看,先生不做过多的讲解哦!”
听到这个,孩子们表情有些古怪。
显然,他们并不是很明白——这篇文章明明这样有趣,为什么先生不多讲讲呢?
钟鸣很明白孩子们都心思,笑道:“这篇文章值得大家多看几遍,先生如果给讲透了,可能大家就不那么想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