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洞内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日的、带着紧迫感的活力。简单的早餐后,四人再次围拢在沙土地图旁,炭笔和几张稍大的、较为平整的树皮代替了昨晚的临时画板。蓝图已定,接下来是冷酷的数字和严密的计划。
“材料是基础,而且这次大部分要依靠泥砖。”林远开门见山,“我们需要计算清楚每一项工程大概需要多少材料,以及这些材料从哪里来,如何制备和运输。”
凯拉负责记录,她首先估算泥砖的需求量,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泥砖是核心。两间住房、两间库房、厨房、围墙基座、了望台基座、大门柱,还有内部的火炕和烟道……初步估算,我们需要烧制出标准大小的泥砖至少两三万块以上,这还只是初步的用量。”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黏土来源主要是东山坳,”林远指出,“需要大量挖掘、运输、淘洗、摔打成型、晾干,最后才是入窑烧制。我们需要建造至少一座能持续燃烧、温度足够高的砖窑。这需要专门的耐火黏土和精心设计。”
“木材需求依然巨大。”凯拉继续计算,“虽然主体用砖,但房屋的梁、椽、门、窗、了望台的上部结构、所有屋顶,都需要木材。数量虽然比全木结构少,但也需要碗口粗的原木两百根以上,板材和细木另计。”
“石头也不少。”林远接口,“地基垫平、蓄水池砌筑、厕所深坑加固、道路台阶,都需要大量的碎石和片石。”
“藤蔓和干草需求巨大,”小敏轻声补充,“捆绑固定、编织屋顶、和泥制坯,都需要最好、最韧的藤条和大量的干草。”
工具面临升级。“需要制作专门的和泥池、砖模(木制或石制)、搬运砖坯的抬板。”凯拉说,“现有的石斧、石刀需要更多、更耐用。还需要几把大木槌,用来夯实地面和打地基。”
“运输是最大的难题。”凯拉点出关键,“所有材料都需要从低处运到高坡,距离不近,坡度不小。黏土、石料、木材、水……都需要运输。靠人力背扛效率太低,我们需要制造运输工具。”
“拖橇!”林远立刻想到,“用坚韧的树枝做骨架,中间编织藤网,前面系上长绳,可以一次拖运较多的木材、石料或砖坯。虽然慢,但比手提肩扛强得多。”
“施工顺序需要调整。”林远开始制定新的计划表,“第一步,不是直接建营,而是先在东山坳附近建立临时砖窑和晾坯场!先试验烧制出一批合格的泥砖。同时,修建从溪边到坡顶的之字形缓坡道路,这是所有材料运输的生命线!第二步,在坡顶挖掘所有建筑的地基、蓄水池基坑和厕所深坑。第三步,优先建造最核心的设施——围墙砖石基座和了望台砖石基座,先建立起基本防御。第四步,同时进行住房、库房、厨房等主要建筑的砌墙和内部火炕烟道施工。第五步,铺设屋顶、安装门窗、完善内部设施。最后,逐步加高围墙,完善细节。”
这个顺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先解决核心材料问题,再修路保障运输,然后立防御确保安全,最后才是生活设施的建设,符合生存逻辑。
“分工呢?”小敏问。
“初期全员投入建窑、制坯、烧砖和修路。”林远分配任务,“阿伦主要负责黏土挖掘、运输和重体力劳作。凯拉负责砖窑设计、火候控制和砌筑技术指导,她心思最细。小敏手巧,负责和泥、制坯、晾晒管理,还有工具和藤草准备。我统筹协调,并负责所有基础开挖、夯实和阿伦一起运输。大家各有侧重,但需要协作时必须一起上。”
计划表变得具体而微:第一天到第五天,全力建窑、制第一批砖坯、修路;第五天左右,尝试第一次点火烧砖;第十天左右,开始往坡顶运输砖石,挖掘地基……
每一项材料后面都标上了估算数量,每一个工序后面都标上了预计天数。树皮上密密麻麻,却条理分明。这是一个浩大得令人望而生畏的工程,但每一步都被分解成了可以执行的具体任务。
“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林远看着计划表,声音沉稳,“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天气、工具损坏、砖烧失败……但只要我们一步一步来,每天完成计划内的工作,营地就一定能建成。”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务实的规划和坚定的决心。希望,不再仅仅是沙地上的线条,而是化作了冰冷的数字和清晰的步骤,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肩上,也实实在在地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材料计划与施工序列表的制定完成,标志着新营地建设从构想正式迈入了实施阶段。午后的阳光透过洞口,照亮了树皮上密密麻麻的规划,也照亮了四人眼中坚定的光芒。开山取土,烧砖建家——这荒岛求生史上最宏大的一页,即将揭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