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杨
方俊鑫,江西婺源人,生于1920年9月15日。他小时读过私塾,为了生活也在小店当过店员,十五岁才进江苏省立扬州中学读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11月里他和几个同学从扬州经芜湖到达武汉市,在汉口某处登记进入当时成立的流亡学生队伍,后陆续到达贵州铜仁国立三中。他在这里读完了高中。1940年,他考取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44年大学毕业。
在学校里,方俊鑫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掌握了丰富的书本知识。他爱好物理、数学等理科课程。他也喜欢读英语。他有一套自我学习的方法,因此他每年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此外,方俊鑫关心时事,常和同学们一起谈论国家大事。方俊鑫从小就受过苦,懂得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他为自己选择了“读书救国”的道路。他崇拜有学问的老师,常常赞扬三中一女数学老师杨德贞。他也敬慕有名气的学者——吴有训校长。他常说:“我将来不想做官,只想当一名学者。”
1945年,日寇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由于美军参战的原因,蒋介石下令:所有1944年毕业的大学生全部充当美军翻译。他们即被送到云南滇缅公路芒市、大理一带工作。一年多时间,他替美军部队‘兽医’,‘伙夫’等当翻译。方俊鑫目睹中国士兵健康极差,面黄肌瘦。云南雨季时节,士兵们在前线恶劣的条件下作战,每次均有大批的士兵死亡。美军欺压中国百姓的事常常发生,如向老百姓买菜不付钱等。因此他们常和美军吵架。以不翻译对抗美部队的坏人坏事。
1946年他回上海进入交通大学当助教。1949年国内解放战争胜利了。他兴奋极了,他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当时美帝封锁我沿海,进口仪器很困难,教学上用的x光管中的钨丝损坏后无法补充和修理。学校有关x射线方面的实验不得不停顿下来。怎么办呢?为了把教学搞好,他要求在自己教学任务中增加一项——即请示学校和几位同事一起把一具搁置许多年的高真空抽气机做实验,用自己的力量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高真空系统设备。他们刻苦钻研,失败了再研究,常常是早上6点钟进实验室,晚上10时以后才回家休息。陈毅市长知道了,特地同意派了中法药厂最好的党员技师——蔡祖泉同志帮助他们解决吹制精密玻璃管技术问题。周同庆教授指导他们理论上的难点。这样不分昼夜思考、摸索,工作了8个月,终于闯过一个个难关,解决了铜和玻璃的焊接、高真空金属的熔炼去氧(去氯)等问题。管子内的真空要求高,一定要保持在千万分之五毫米的水银柱的压力。于第二年(1951年)年初的一天,制造的管子里放出很强的x光来。他们终于生产出第一只国产药用x光管。大家高兴地称它为“争气管”。x光管的研制成功为学校进一步研究高真空电子管装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外汇。因此方俊鑫受到了国家的表扬。1951年3月8日《人民日报》、1951年3月2日《文汇报》、1951年2月23日《上海教工》等报上都刊登了这一重要消息。
1955年起,他与谢希德教授合作,在复旦大学建立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专业点,大力培养当时新兴领域的专门人才。经过近10年的努力和积累,骨干成长,阵容雄厚,成绩显着。不久他和谢希德教授合编了《固体物理学上下册》,1961年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被当时高教部评定为综合性大学物理系统一教材。
1956年方俊鑫被提升为副教授。
1959年学校批准方俊鑫加入中国共产党。
60年代—80年代,方俊鑫在复旦大学担任普通物理、固体物理、晶体物理、激光物理、压电铁电等专业教学工作。并将电介质物理和激光、光学结合开展电光晶体的光调制和非线性光学的研究,发展了电介质物理和固体光学。
80年代以后,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硅酸盐研究所,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研究生5名,创办了多种类型的物理讲习班,为各地培养科技师资。他指导学生“导波光学”,元激发杂交藕合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探讨和阐明某些情况特殊光学性质,探索新型光纤和发展低维光学等,共同合作发表论文60余篇,登载在国内外杂志上。
方俊鑫平时生活上很俭朴,对同志热情,工作干劲大,要求严格,性格坚强,认为不对的事坚决批评,不留情面。他的身体很差,常生病,于1988年12月逝世,终年69岁。方俊鑫的一生为教学、科学贡献很大。他的学生满天下。
他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组成员、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兼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物理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理科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委员会光纤通讯专业组基础理论分组副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交通大学理化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应用物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应用物理学报副主编。他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着作有:《固体物理学》上下册、《光导波物理基础》和《电介质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