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进“校园文创推广”项目,苏念和林薇被安排去本市的三所高校做调研,收集学生对文创产品的需求和建议。出发前,陆时衍特意叮嘱:“学生群体的需求很特殊,既要新颖有趣,又要性价比高,你们多听少说,别主观臆断。”
苏念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带着设计好的问卷和几款“念时光”的文创样品,先去了市立大学。刚在图书馆门口摆好摊位,就围过来几个学生。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拿起书签,皱着眉问:“这个书签图案太普通了,都是常见的校训和校徽,没有新鲜感。而且材质是纸质的,容易磨损,能不能换成金属的?”
旁边的女生也附和:“是啊,我们更想要有互动性的产品,比如能dIY的徽章,或者带二维码的笔记本,扫码能看到校园故事那种。”
苏念没想到一开场就被“挑刺”,赶紧拿出笔记本记录,额头冒出细汗。林薇见状,赶紧打圆场:“谢谢你们的建议,我们会认真考虑的。你们平时还喜欢什么样的文创产品?可以多跟我们说说。”
接下来的调研更不顺利。有学生觉得样品定价太高,“一个笔记本卖39元,比校外的文具店贵一倍”;还有学生吐槽包装太简陋,“不像文创产品,反而像地摊货”。一上午下来,苏念收集到的负面反馈远超预期,她坐在校园的长椅上,有点沮丧:“我们是不是做的太差了,才会被这么多学生吐槽?”
林薇递给她一瓶水,笑着安慰:“这很正常,学生群体对产品要求本来就高,而且他们敢说真话,这些反馈反而更有价值。你看,他们提到的dIY、二维码互动、材质升级,都是我们之前没考虑到的,要是能改进,产品肯定会更受欢迎。”
苏念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慢慢平复心情。她想起“念时光”之前推出过dIY徽章套装,销量很好,或许可以借鉴到校园文创里。下午去第二所高校时,她特意带上dIY徽章材料,让学生现场体验。
果然,dIY环节吸引了很多学生。大家围在一起,用校园风景图案的模板制作徽章,还提出了很多创意,比如“在徽章背面刻上学号,做成专属纪念款”“推出不同学院的特色徽章,方便学生收藏”。苏念趁机收集到更多具体需求,甚至还加了几个学生的微信,邀请他们后续参与产品测试。
调研结束后,苏念整理出详细的报告,不仅包含学生的需求和建议,还附上了dIY徽章的测试反馈和初步改进方案。周一早上,她把报告交给陆时衍,心里有点紧张。
陆时衍仔细看完报告,抬头看向她:“这个dIY徽章的想法很好,既满足了学生的互动需求,又能降低成本。还有二维码笔记本,扫码看校园故事,这个创意也不错。你有没有想过,怎么把这些想法落地?”
“我想先做一批样品,邀请学生代表测试,根据反馈调整后再批量生产。”苏念说出自己的计划,“而且可以跟学校的学生会合作,让学生参与设计,这样产品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可以推进。”陆时衍点头,“我会让市场部配合你联系学生会,样品生产的预算也会尽快审批。记住,学生的需求变化快,要保持沟通,及时调整方案。”
得到批准,苏念立刻行动。她联系市立大学的学生会,对方很乐意合作,还推荐了十名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设计小组。第一次小组会议上,学生们提出的创意让苏念眼前一亮——有美术专业的学生建议用校园建筑的线条画做笔记本封面,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议开发校园文创小程序,实现线上定制和购买。
苏念把这些创意整合进方案,心里充满了干劲。她发现,之前被学生“刁难”的经历,反而成了项目的突破口。这让她明白,职场中遇到的批评和建议,只要认真对待,就能转化成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