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自宇文渊大病初愈、逐步放权以来,已匆匆数载。太子宇文宸在父皇的悉心栽培与母后的温柔护航下,早已褪去了少年青涩,成长为一位气度沉凝、处事果决、深得朝野拥戴的储君。他不仅将日常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更在几次突发的水患赈济、边市纠纷中展现出卓越的决断力与仁爱之心,令宇文渊与陈微儿倍感欣慰。随着太子年岁渐长,德行才干俱佳,其婚姻大事,自然成为关乎国本、万众瞩目的焦点。
帝后慎择,为国选贤
这一日,春光正好,凤仪宫内暖意融融。宇文渊与陈微儿对坐品茗,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太子的婚事上。
“宸儿已近弱冠之年,品性端方,政事娴熟,这太子妃的人选,也该定下了。”宇文渊放下茶盏,语气中带着为人父的期盼与一丝身为帝王的审慎,“此事关乎国运延续,妃者,辅佐储君,母仪天下之始也,需得慎之又慎。”
陈微儿颔首,目光沉静:“陛下所言极是。太子妃不惟门第相当,更需德行贤淑,见识明达,能襄助宸儿,和睦宫闱。臣妾近日亦在思量,莫若仿效古制,但又不拘一格,在京畿乃至江南世家闺秀中,择其品貌出众、素有贤名者,细细考察。”
帝后二人心意相通,均认为太子妃人选,门第固然重要,但更应看重其个人品德、才学见识与心性气度,需得是一位真正能母仪天下、与太子志同道合的贤内助。于是,一道旨在为太子甄选妃嫔的懿旨,以“广选淑女,以充东宫”的名义,悄然颁下。此举并非大规模选秀,而是由帝后暗中主导,委托宗人府、礼部及几位德高望重的诰命夫人,在京畿及江南文风鼎盛之地的清流世家、勋贵重臣之中,秘密物色适龄佳丽,重点考察其家风、品性、才学,而非徒有其表。
兰心蕙质,脱颖而出
消息传出,天下瞩目。各地符合条件的世家大族,无不悉心教导女儿,盼能雀屏中选,光耀门楣。经过层层筛选与秘密探访,数位闺秀的名字被呈至御前。其中,一位名为沈清漪的女子,引起了宇文渊与陈微儿的特别注意。
沈清漪,乃江南书香门第沈氏嫡女,其祖父为致仕的翰林院大学士,父亲现任苏州知府,家风清正,诗礼传家。此女年方二八,不仅容貌清丽,更难得的是性情温婉娴静,知书达理,精通诗画,尤擅抚琴。探访的命妇回报,言其待人接物,谦和有礼,无骄矜之气,且常随母行善,接济孤寡,在苏州民间颇有贤名。更令人称奇的是,她竟对时政民生亦有独到见解,并非只知风花雪月之辈,显然受过良好的开明教育。
陈微儿闻之,心生好感,特意安排了一次宫中赏花会,邀几位最终候选的闺秀及她们的母亲入宫,名为赏花,实为近距离观察。席间,沈清漪举止得体,谈吐不俗,面对皇后和几位妃嫔的询问,应答从容,见解清晰,显示出良好的教养与开阔的眼界。尤其当陈微儿问及对女子读书、乃至参与社会事务的看法时,沈清漪并未如寻常闺秀般拘谨回避,而是落落大方地答道:“女子读书,非为炫耀,乃为明理。明理方能相夫教子,持家有道。若有机缘,能如皇后娘娘般,以所学惠及百姓,更是女子之幸,苍生之福。” 此言深得陈微儿之心。
宇文渊亦在屏风后暗暗观察,见沈清漪气度沉静,目光清澈,颇有几分陈微儿年轻时的风范,心中亦觉满意。
太子首肯,天作之合
人选既定,宇文渊与陈微儿并未独断,而是将此事告知太子宇文宸,并将几位候选闺秀的详细情况交由他自决。宇文宸仔细阅罢,沉思良久,最终道:“父皇、母后为儿臣苦心遴选,儿臣感激。儿臣观沈氏女清漪,家风清正,性情贤淑,更难得有仁爱之心与不俗见识,与儿臣志趣相投。若能得此贤妻,必能同心同德,共承父皇母后之志。” 太子首肯,此事便定。
盛世大婚,举国同庆
吉日选定,一场盛大隆重的太子大婚典礼,在万众期待中如期举行。这一日,整个京城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万民空巷。皇宫之内,更是装饰得富丽堂皇,喜气盈门。
迎亲之礼:太子宇文宸身着大红蟒袍,亲率仪仗,至驿馆迎娶太子妃。仪仗煊赫,礼乐齐鸣,尽显皇家威仪。
庙见之礼:新人至太庙祭拜列祖列宗,告慰先祖,太子成家,国本有继。
朝见之礼:在太和殿,太子与太子妃身着朝服,向端坐于上的皇帝宇文渊、皇后陈微儿行三跪九叩大礼。宇文渊神色欣慰,训诫勉励;陈微儿则亲手将一支凤钗簪于沈清漪发间,寓意传承与托付。
合卺之礼:东宫(重华宫)内,红烛高烧,铺设一新。新人行合卺之礼,共饮交杯酒,寓意同甘共苦,永结同心。
是夜,宫中大摆筵席,宴请宗室皇亲、文武百官、各国使节,歌舞升平,通宵达旦。宇文渊与陈微儿看着殿下并肩而坐、郎才女貌的一对新人,相视一笑,眼中充满了对儿子成家立业的欣慰与对王朝未来的美好期许。
东宫新主,贤德初显
太子妃沈清漪入主东宫后,果然不负众望。她恪守妇道,恭敬侍奉帝后,与太子相敬如宾,感情日渐深厚。她性情温和,将东宫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善待宫人,使得宫内气氛融洽。更难得的是,她并非只知内闱之事,时常与太子探讨诗书经义,甚至对太子处理的一些不涉机要的政务,也能提出中肯建议,俨然一位贤内助。陈微儿时常召她说话,传授宫中规矩与为妃之道,婆媳之间,相处融洽,宛如母女。
太子大婚,不仅是宇文宸人生的重要里程碑,更意味着大永王朝的传承进入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