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米粉寿桃的成功试制,像一剂强心针,让专办组士气大振。然而,还没等林凡把这口气喘匀,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大规模生产的“标准化”和“效率”问题。
以往小打小闹,靠的是小诚子这样的顶尖手艺人和容嬷嬷的经验。但现在要量产三百个品质统一的寿桃,光靠个人发挥是行不通的。这就好比让米其林大厨去管食堂大锅饭,手艺再好也架不住量太大。
矛盾首先爆发在揉面环节。容嬷嬷坚持她的传统手法,“面要揉够三百六十下,一下不能少!” 而另一个力气大的年轻太监则觉得:“差不多揉成团就行了,费那劲干嘛?” 两人为了面团的光滑度差点在厨房里打起来。
接着是包制环节。小诚子追求每个寿桃的褶子都要像花瓣一样均匀完美,速度自然慢如绣花。而其他人包出来的,不是歪瓜裂枣就是露馅开裂,良品率低得感人。
工作间里顿时乱成一团,有人快有人慢,有人精细有人粗糙,堆在蒸笼边的寿桃半成品良莠不齐,眼看交货日期一天天逼近,效率却迟迟上不去。小诚子急得直跺脚,容嬷嬷气得骂骂咧咧,整个团队弥漫着一股焦躁的火药味。
林凡看着这混乱的场面,非但没有头疼,反而有点想笑。这场景,太像他前世刚当上项目经理时,手下那帮程序员和UI设计师互掐的场面了。解决之道,他门儿清——制定标准作业程序(Sop),流水线分工!
他拍了拍手,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没讲大道理,而是拿起一个面团和馅料,开始“现场教学”。
“诸位,我知道大家都想把活儿干好。但好钢得用在刀刃上。”林凡一边说,一边比划,“咱们现在这样,好比一群好厨子挤在一个灶台上,你挤我我撞你,再好的手艺也施展不开。”
他开始部署新的“生产流程”:
1. 和面组:由容嬷嬷担任“技术总监”,只负责确定最终的水粉比例和检查面团状态。具体揉面的力气活,交给两个力气大的太监,严格按照“揉压xx次,折叠xx次”的标准化流程操作,确保每个面团基础一致。
2. 备馅组:专人负责按小诚子确定的配方,精确称量、混合各种果仁蜜饯,保证每份馅料口味统一。
3. 包制组:这是关键!林凡想了个妙招。他让小诚子不再亲自包每一个,而是专门负责制作“标准模具”!他用萝卜刻了几个大小、深浅一致的“寿桃凹模”。包制组的人只需要将面团压入模具,填馅,再扣上另一片面皮,轻轻一压,一个形状、大小几乎一模一样的寿桃坯子就出来了!虽然褶子没了,但造型规整,效率倍增!
4. 整形组:从包制组出来的“半成品”,交给几个手巧的人进行最后微调,用小刀刻出桃纹,点上食用色素,画龙点睛。
5. 蒸制组:由“小火慢”统一指挥,严格掌控火候和时间。
这套“Sop流水线”一上马,效果立竿见影!
混乱的场面瞬间变得井然有序。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不用再互相干扰。揉面的专心揉面,包制的飞速包制,整形的精雕细琢。尤其是那个萝卜模具,简直是神器,大大降低了对个人手艺的依赖,保证了基础品相的统一。
效率呈几何级数提升!第一天适应下来,产量就超过了五十个!而且良品率极高!
容嬷嬷不用再累死累活揉面,只需背着手巡视,权威感十足;小诚子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专注于馅料改良和最终品控,心情愉悦;其他组员也因分工明确、成果可见而干劲十足。
团队凝聚力空前高涨,大家看林凡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怀疑变成了由衷的信服。这“林组头”的脑袋瓜子,真是跟别人长得不一样!
然而,就在流水线运转顺畅,产量稳步提升之时,负责外联的小太监又带来一个不好的消息:尚衣监那边放出风来,说咱们寿桃组“投机取巧”,用“萝卜模子”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东西糊弄差事,简直是对万寿宴的亵渎!
风言风语很快在宫里小范围传开,虽然没掀起大浪,但听着膈应人。林凡对此嗤之以鼻:“能高效、保质地完成任务就是硬道理!管他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但他心里也清楚,这不过是尚衣监新一轮攻击的前奏。他们现在抓不到产品质量的把柄,就开始在“规矩”上做文章了。
果然,几天后,当寿桃产量突破两百大关,胜利在望时,司礼监的高公公突然带着两个人,不请自来,说是“例行巡查进度”。
高公公倒没说什么,但他身边一个面生的、穿着儒生袍服(像是文书之类的官员)的中年人,却径直走到工作台前,拿起一个萝卜模具,眉头紧锁,脸上露出了极其不悦的神情,沉声道:
“此等匠气之物,焉能用于御前?简直是……有辱斯文!”
林凡心里咯噔一下,知道真正的麻烦,来了。这次挑刺的,不再是太监,而是代表了“传统”和“规矩”的文官体系!这顶“有辱斯文”的大帽子扣下来,可比尚衣监的刁难沉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