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归降、契丹潜伏势力初露端倪,后周的统一大业迎来关键节点。显德七年春,汴梁皇宫举行了一场盛大的朝会,柴荣身着龙袍,端坐龙椅之上,目光扫过阶下文武百官,神色威严而坚定。历经数年新政革新与南征北战,后周国力已达五代巅峰,民心凝聚,军威赫赫,是时候制定明确的统一蓝图了。
“北汉已平,江南渐稳,如今寰宇之内,仅剩契丹占据燕云、吴越摇摆不定、西域部落游离在外。”柴荣缓缓开口,声音传遍大殿,“朕今日召集众卿,便是要制定‘三年统一规划’,三年内,朕要平定四方,一统中原,让天下百姓永享太平!”
众臣闻言,群情激昂。冯道捋着胡须,躬身说道:“陛下圣明,如今后周国富民强,正是统一的绝佳时机。老臣愿辅佐陛下,完成此千秋伟业。”赵匡胤、杨业等将领也纷纷上前请战,愿率大军出征,为后周开疆拓土。
柴荣抬手示意众臣稍安勿躁,随即颁布“三年统一规划”:
第一年,彻底平定北汉残余势力,清剿契丹潜伏部落,稳固北方边境。由杨业率领本部人马,配合赵匡胤的禁军,对北汉境内的契丹潜伏部落展开清剿;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吴越,再次劝说钱俶归顺,若钱俶执意不从,则兵临城下,武力平定。
第二年,集中兵力北伐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借鉴之前北伐的闪电战思路,由柴荣御驾亲征,赵匡胤、杨业分任左右副帅,兵分三路,分别从瀛州、莫州、易州出兵,直取幽州;同时,策反燕云地区的汉人将领,里应外合,一举收复故土。
第三年,威慑契丹主力,统一北方草原,同时开拓西域,恢复丝绸之路。北伐成功后,乘胜追击,直逼契丹腹地,迫使契丹称臣纳贡;另一方面,派遣使者联络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若有部落阻挠丝绸之路畅通,则出兵平定,让后周的影响力辐射西域。
规划一出,朝堂之上一片赞同之声。李谷补充道:“陛下的规划周密可行,但统一战争需耗费大量粮草物资,臣建议提前扩大粮仓储备,疏通运河,确保后勤供应;同时,继续推行军功积分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
“李枢密所言极是。”柴荣点头应允,“朕已下令户部扩大常平仓、义仓的储备规模,沈括继续负责运河疏通与水利建设,确保粮草运输畅通;军功积分制将进一步优化,除了土地、官职,还可兑换金银、绸缎,让士兵们无后顾之忧。”
为确保规划顺利推进,柴荣还进行了周密的人事部署:任命范质为留守大臣,主持朝中政务,保障后方稳定;冯道负责文化教化与人才选拔,为统一战争输送后备力量;沈括总领经济与水利,保障后勤供应;赵匡胤、杨业等将领则加紧训练军队,备战北伐。
消息传到各地,后周百姓无不欢欣鼓舞。汴梁街头,百姓们自发张灯结彩,庆祝统一规划的颁布。一位经历过五代战乱的老者感慨道:“我活了六十岁,见证了四朝更替,从未见过如此强盛的王朝,也从未见过如此有魄力的天子。柴天子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让我们过上安稳日子!”
北方边境,杨业与赵匡胤已开始部署清剿契丹潜伏部落的行动。杨业凭借对北汉地形的熟悉,带领士兵深入山林、草原,精准打击契丹潜伏势力。这些潜伏部落虽凶悍,但在后周禁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仅一个月时间,就清剿了三个契丹部落,斩杀数千人,缴获大量马匹、武器。
南方,前往吴越的使者已抵达杭州。使者向钱俶递交了柴荣的亲笔信,信中承诺,若钱俶主动归顺,将保留其吴越王爵位,世代镇守吴越,吴越百姓免除五年赋税;若执意抵抗,则后周大军将即刻南下,届时吴越将面临灭国之灾。钱俶看完书信后,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忌惮后周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放弃手中的权力,只能暂时拖延,等待时机。
汴梁皇宫内,柴荣每日关注着各地的进展。清剿契丹潜伏部落的捷报不断传来,让他对第一年的规划充满信心;而钱俶的犹豫,也在他的预料之中。他知道,吴越的平定只是时间问题,如今的重点,是做好北伐契丹、收复燕云的准备。
然而,就在一切按计划推进之际,情报部门却传来了一封紧急密报。密报称,契丹辽穆宗已得知后周的“三年统一规划”,为了应对后周的北伐,他联合了西域的回鹘、吐蕃等部落,组成“反周联盟”,约定在明年后周北伐时,从北方、西方同时夹击后周。更令人警惕的是,辽穆宗还派遣了大量间谍潜入后周境内,企图在北伐前夕制造混乱,破坏后周的后勤供应。
柴荣看完密报后,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没想到,辽穆宗竟会如此孤注一掷,联合西域部落共同对抗后周。若“反周联盟”真的形成,后周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困境,北伐计划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那么,回鹘、吐蕃等西域部落为何会答应与契丹结盟?辽穆宗究竟给了他们什么好处?潜入后周境内的契丹间谍又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柴荣知道,一场更大的挑战即将到来。他必须尽快调整部署,一方面加强边境防务,防范西域部落的突袭;另一方面,加大对契丹间谍的排查力度,确保后方稳定。三年统一规划的道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