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城的清晨被一层薄雾笼罩,朝堂之上的凝重气氛却比这雾气更显压抑。御史台大人遇刺的消息如惊雷般炸开,满朝文武无不心惊,而龙椅上的柴荣,脸色已然沉如寒铁。
“御史台大人刚接手查案便遭暗杀,这是公然挑衅朕的威严!”柴荣的声音带着怒火,在大殿内回荡,“幕后黑手以为杀了查案之人,就能掩盖真相?简直是痴心妄想!”
李谷出列拱手:“陛下息怒,当务之急是尽快查清暗杀真相,同时严防藩镇与旧党余孽再生事端。如今整军大业正值关键,禁军后勤与边境防卫更是重中之重,绝不能出任何纰漏。”
柴荣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李枢密使所言极是。传朕旨意,即日起实施双线部署!”
他目光扫过众臣,语气坚定:“第一,加强藩镇监控!命赵匡胤率领殿前司精锐,分赴河北、河南诸藩镇,明面上是巡查军纪,实则严密监视各藩镇兵力动向、粮草储备,一旦发现擅自调兵或私通外敌者,先斩后奏!”
“第二,优化禁军后勤!命户部与枢密院联合接管禁军粮草、军械供应,设立专门的后勤督查司,由郭荣任督查使,负责核查军饷发放、粮草运输、军械保养等事宜,确保每一份物资都能精准送达前线,杜绝克扣、挪用现象!”
众臣齐声领命,赵匡胤与郭荣更是上前一步,郑重接旨。散朝后,两人立刻分头行动,一场关乎后周安危的防线构筑战,悄然拉开序幕。
赵匡胤率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赶往河北藩镇。首站便是成德节度使郭崇的辖区,郭崇是郭威旧部,此次周审琦作乱,密信中曾多次提及与成德藩镇的往来,虽无确凿证据证明郭崇直接参与,但嫌疑极大。
抵达成德镇治所真定府后,赵匡胤并未直接上门质询,而是先暗中联络当地的禁军暗哨,收集情报。暗哨回报,近期成德镇频繁调动兵力,粮草运输也异常频繁,似乎在暗中囤积物资。
赵匡胤当机立断,率领亲兵直奔成德镇军营。郭崇闻讯,亲自出营迎接,脸上堆满笑容:“赵将军远道而来,有失远迎,快请入营歇息。”
赵匡胤皮笑肉不笑:“郭节度使客气了,本将奉陛下之命巡查军纪,还请郭节度使配合。”
进入军营后,赵匡胤目光锐利地扫视四周,只见营中士兵队列整齐,军备也还算精良,但他敏锐地发现,不少士兵的铠甲上有明显的磨损,却并未更换新的,显然是军械供应存在问题。
“郭节度使,为何营中士兵铠甲破旧,却未及时更换?”赵匡胤沉声问道。
郭崇心中一惊,连忙解释:“近来军械作坊供应紧张,新铠甲尚未送达,还请赵将军见谅。”
赵匡胤冷笑一声:“是吗?可本将听说,成德镇近期私自打造了不少军械,难道是为了囤积私兵?”
郭崇脸色一变,强作镇定:“赵将军说笑了,我镇打造军械,只是为了修缮旧装备,绝无囤积私兵之意。”
赵匡胤不再与他周旋,直接下令:“来人,查封军械库,清点军械数量!”
禁军士兵立刻冲入军械库,郭崇的亲兵想要阻拦,却被赵匡胤的人死死按住。经过清点,军械库中果然囤积了大量崭新的铠甲、兵器,数量远超朝廷核定的标准,甚至还有几具改良弩箭的仿制品。
“郭崇,你还有何话可说?”赵匡胤手持清点清单,厉声喝道。
郭崇脸色惨白,瘫倒在地,再也无法辩驳。赵匡胤当即下令,将郭崇扣押,同时接管成德镇兵权,整顿军纪。消息传回汴梁,柴荣下令将郭崇押解回京,严加审讯。
与此同时,郭荣在汴梁推进后勤优化工作,却也遭遇了阻力。后勤督查司成立后,郭荣第一时间核查禁军粮草账目,发现其中存在大量虚报冒领的情况,不少军饷被层层克扣,最终发放到士兵手中的所剩无几。
他立刻传唤负责粮草供应的官员,这些官员大多是朝中老臣的亲信,平日里飞扬跋扈,根本不把郭荣放在眼里。
“郭督查使,粮草账目向来清晰,何来虚报冒领之说?”一名官员阴阳怪气地说道,“您刚接手后勤工作,怕是对其中的门道还不熟悉,还是不要妄下结论为好。”
郭荣脸色一沉:“账目是否清晰,查一查便知!传我命令,立刻封存所有粮草账目,前往粮仓实地核查!”
官员们见状,顿时慌了手脚,试图阻拦,却被郭荣带来的禁军士兵挡在身后。郭荣亲自率领督查司官员,前往汴梁城外的禁军粮仓,实地清点粮食数量。
经过核查,粮仓中的实际粮食数量,比账目上记载的少了足足三成,显然是被人克扣了。郭荣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将相关官员全部扣押,移交御史台审讯。
然而,就在审讯进行到关键阶段时,负责看管被扣押官员的士兵突然来报:“督查使大人,不好了!有几名官员在狱中自尽了,还留下了一封遗书!”
郭荣心中一惊,连忙赶往狱中。只见几名官员倒在地上,已经没了气息,旁边放着一封遗书,上面写着“罪该万死,与他人无关”等字样。
“又是杀人灭口!”郭荣脸色凝重,他深知,这些官员背后定然有更大的靠山,如今他们自尽,显然是为了保护幕后之人。
他立刻将此事禀报给柴荣。柴荣得知后,心中的疑虑愈发深重。藩镇监控刚有突破,后勤核查便遭遇阻挠,接连的杀人灭口,背后显然有一只巨大的黑手在操纵。
就在此时,边境传来急报:契丹大军再次南下,此次不仅联合了北汉,还得到了部分藩镇的暗中支持,边境防线频频告急!
柴荣心中一沉,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藩镇、旧党余孽、契丹、北汉,多方势力勾结在一起,一场席卷中原的风暴,已然近在眼前。他立刻下令,命赵匡胤即刻率军驰援边境,同时加强汴梁城的防卫,一场艰难的硬仗,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