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光透过会议中心的玻璃幕墙,在光洁的大理石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沈清澜早早来到“全国社区养老创新论坛”的会场,在签到处,她的目光在参会名单上微微停顿。
名单上,她的名字下面,赫然印着“陆寒霆”三个字。
这是十年来,他们的名字第一次被正式并列提及。
“沈医生,您的座位在第一排。”工作人员热情地指引。走到座位前,她再次怔住——座位卡上,她的名字旁边,依然是那个熟悉的名字。
“好久不见。”低沉的嗓音在身后响起。
她转身,看见陆寒霆站在逆光中。他比上次见面时清瘦了些,眉眼间的锋芒被沉稳取代,唯有看向她时,眼神里还保留着那份特有的专注。
“陆总。”她礼貌颔首,声音平静。
会议开始前十分钟,论坛手册被送到每位参会者手中。翻到嘉宾介绍页,沈清澜注意到自己和陆寒霆的照片被并列排在同一页,中间只隔着简短的履历介绍:
“沈清澜博士,斯克里普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社区老年健康管理专家。”
“陆寒霆,陆氏集团董事长,智慧养老平台创始人。”
她想起十年前,他们的名字最后一次并列出现,是在离婚协议书上。
殊途同归:两个领域的意外交汇
论坛开幕后,沈清澜作为首位演讲嘉宾登台。她展示了团队研发的社区老年健康评估系统,严谨的数据和创新的模型赢得了全场掌声。
在她之后登台的,恰好是陆寒霆。
“刚才沈博士提到的健康评估系统,与我们开发的智慧养老平台实现了完美对接。”陆寒霆开场便提及她的研究,这让在场不少知道他们过往的人都感到意外。
更让人意外的是,他在演示中多次引用她的研究成果,甚至展示了两套系统如何协同工作的实时数据。台上的他们,像是默契多年的合作伙伴。
茶歇时,几位业内专家围住沈清澜。
“沈博士,没想到你和陆总在专业上这么契合。”一位教授笑着说,“你们的系统结合后,我们社区的养老服务效率提升了40%。”
沈清澜看向不远处被记者包围的陆寒霆,他正侃侃而谈智慧养老的未来规划。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十年前在商场叱咤风云的他,又看到了如今这个深耕养老事业的他。
媒体聚焦:从商业版到社会版
第二天,《财经周刊》用整版报道了这次论坛。大标题格外醒目:“从商界传奇到养老先锋:陆寒霆的转型之路”。文章末尾,记者特意写道:
“值得注意的是,陆寒霆在养老领域的创新,与知名老年健康专家沈清澜的研究不谋而合。这两位曾经在商业联姻中携手,如今在养老事业中再次并肩。”
与此同时,《中国老年报》的社会版则从另一个角度报道:
“学者与企业的完美合作:沈清澜与陆寒霆共同推动养老模式创新”。
两篇报道,两个版面,却同时将他们的名字并列。这一次,不再是因为婚姻,而是因为事业上的共鸣。
沈清澜在研究所的办公室里读完这些报道,心情复杂。助理敲门进来:“沈博士,又有几家媒体想预约专访,都是想同时采访您和陆总。”
她轻轻合上报纸:“暂时都婉拒吧。”
专业共鸣:超越过往的默契
令沈清澜没想到的是,民政部很快成立了“社区养老专家委员会”,她和陆寒霆的名字再次同时出现在委员名单上。
第一次专家组会议,他们被分在同一讨论组。三个小时的会议中,她见识到了他在养老产业上的深刻见解。
“我们不仅要建养老院,更要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有尊严地生活。”陆寒霆在白板上画着服务体系的架构,“沈博士的健康评估系统可以很好地嵌入到这个体系中。”
会议结束后,他递给她一份厚厚的方案:“这是根据你的研究优化的实施方案,看看是否可行。”
沈清澜翻阅着方案,惊讶地发现他对她研究的理解之深,甚至超过了很多专业人士。
“你什么时候开始研究我的论文的?”
“从你发表第一篇关于老年认知障碍的论文开始。”他语气平静,“那时我就知道,你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新的定义:各自独立,相互成就
一个月后,“社区养老创新项目”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作为项目首席专家和主要投资方,沈清澜和陆寒霆再次并肩坐在主席台上。
记者提问环节,终于有记者问出了那个所有人都好奇的问题:“请问二位现在是什么关系?事业上的合作伙伴,还是......”
沈清澜接过话筒,声音清晰而坚定:“我们是各自独立的专业人士,因为共同的社会理想而合作。养老事业需要多方协作,我们很庆幸能找到理念一致的伙伴。”
陆寒霆接着她的话说:“我钦佩沈博士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是相互成就的同行者。”
他们的回答,为这段关系重新下了定义。
深夜对话:理想与救赎
项目启动后的庆功宴上,沈清澜提前离场。站在酒店花园里,她望着夜空中的繁星出神。
“还是不喜欢这样的场合?”陆寒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她转身,接过他递来的热水:“谢谢。”
“应该是我谢谢你。”他望着远处的灯火,“是你让我看到了比商业利益更重要的东西。”
“养老产业确实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不,”他摇头,“我指的是救赎。”
她微微一怔。
“这些年在养老项目里,我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他的声音很轻,“每次看到老人们的笑容,就感觉自己在弥补些什么。”
她明白他话中的深意。也许,他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治愈着过去的创伤。
新的篇章:并肩前行
第二天,《人民日报》刊登了项目启动的报道,配图是沈清澜和陆寒霆在主席台上交谈的照片。图片说明写道:“学者沈清澜与企业家陆寒霆,共同开启社区养老新篇章。”
研究所的同事们都看到了报道,但没有人再好奇他们的过往。大家更关注的是,这个项目将如何改善千万老人的生活。
沈清澜的邮箱里,收到了陆寒霆发来的项目进度表。在邮件结尾,他写道:
“很荣幸能与你并肩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这一次,让我们慢慢来,好好做。”
她回复了邮件,只有一个字:“好。”
他们的名字,再次被并列提及。
但这一次,不再关乎过往的爱恨纠葛,
而是指向一个更有意义的未来。
两个独立的灵魂,
两条曾经交错又分离的轨迹,
因为共同的理想,
再次交汇。
这一次,
他们不是作为夫妻,
而是作为同行者,
在推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
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