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停的清晨,竹院的屋檐下挂着长长的冰棱,阳光一照,折射出细碎的光。老周早早就起了床,正拿着柴刀修整院外的松枝——昨夜的大雪压弯了不少枝条,有的甚至快垂到路上。“得去后山看看,”他用袖子擦了擦额头的汗,“雪太重,怕有断树堵了山路,万一开春化雪时再塌下来,就麻烦了。”
王彬和徐嘉闻言,立刻回屋取了绳索和斧头。小石头也背着小竹筐跟出来,筐里装着几块热红薯:“周爷爷,我跟你们去!我能帮着捡枯枝,还能给你们递红薯吃!”老周拗不过他,只好叮嘱道:“跟紧点,别走在树底下,万一有断枝掉下来,可来不及躲。”
一行人踩着厚厚的积雪往后山走,雪没过了小腿,每走一步都要陷下去半截。刚进松树林,就听见“咔嚓”一声轻响,徐嘉眼疾手快,拉着小石头往旁边一躲,一根碗口粗的枯枝“咚”地砸在雪地上,溅起一片雪沫。“小心点,”徐嘉皱着眉,“这些树枝看着结实,其实芯里早冻脆了,雪一压就断。”
老周绕着断枝看了看,用斧头把枯枝砍成小段:“这些木头能当柴烧,正好家里的柴快不够了。”王彬则拿出绳索,把砍好的柴捆成两捆,扛在肩上:“前面那段路更陡,咱们走慢点,多留意头顶的树枝。”小石头跟在后面,把散落在雪地里的细枝捡起来放进竹筐,时不时还会发现几棵被雪盖住的冻菌,小心翼翼地挖出来收好。
等他们巡完山路、扛着柴回到竹院时,已近正午。张茜和林笑正坐在屋门口晒药材,旁边的竹筛里摊着晒干的金银花和野菊花。“你们回来得正好,”张茜笑着起身,“灶房里煮了热茶,是用之前采的野茶和山楂干泡的,喝着暖身子。”
李翠则在灶房里忙活,把早上挖回来的新冻菌洗干净,和腊肉一起炒。老人坐在火塘边,正帮着挑拣药材里的杂质,见小石头满身是雪,赶紧递过一块热帕子:“快擦擦脸,别冻着了。你这孩子,跑出去一上午,是不是又去掏鸟窝了?”小石头嘿嘿笑了两声,把竹筐里的冻菌拿出来:“我捡了菌子,晚上能煮菌子汤啦!”
午后的阳光正好,众人围坐在火塘边喝茶。张茜把泡好的山楂野茶倒进粗陶碗里,茶汤呈淡淡的琥珀色,喝一口,又酸又甜,还带着野茶的清香。“这茶是之前在山脚下的茶树上采的,”张茜捧着茶碗,“当时想着采回来晒干,冬天泡水喝,没想到加了山楂干,味道更特别了。”
老周喝着茶,突然想起了什么,起身去柴房拿了个布包,里面装着晒干的野核桃:“这是秋天采的,一直没来得及剥,今天正好没事,咱们一起剥核桃,留着过年当零嘴。”说着,他把核桃倒在竹筛里,小石头立刻凑过来,用小锤子敲核桃壳,却没掌握好力道,把核桃仁敲得粉碎,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徐嘉则拿出之前画的竹院平面图,铺在石桌上:“我想着开春后,在院外种点蔬菜,再搭个鸡棚,这样咱们就能有新鲜的蔬菜和鸡蛋吃了。”王彬凑过去看,指着图上的一块空地:“这里靠近水源,种蔬菜正好。鸡棚得搭在背风的地方,不然冬天鸡会冻着。”
老人看着他们讨论得热火朝天,脸上露出了笑容:“我年轻的时候,也在村里种过菜、养过鸡,开春后我帮你们搭鸡棚,保证结实。”李翠也笑着说:“等种出蔬菜,我给你们做蔬菜饺子,再用鸡蛋炒核桃,香得很。”
火塘里的柴火渐渐弱了下去,李翠添了块柴,火光又亮了起来。灶房里飘出了菌子炒腊肉的香味,小石头闻着香味,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什么时候能吃饭呀?我都饿了!”林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快了,等把这碗茶喝完,就能吃饭了。”
夜色渐深,竹院的灯依旧亮着。众人围坐在桌旁,吃着菌子炒腊肉,喝着山楂野茶,聊着开春后的打算。火塘边的陶罐里,果酒还在慢慢发酵,仿佛也在期待着开春后,能为这个家添上一杯醇厚的酒香。这个冬天,因为有了彼此的陪伴,变得格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