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推断让办公室陷入了更深的沉寂。如果陈默的猜测成真,那么他们面对的将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罪犯,而是一种正在萌芽的、系统性的社会现象。
就在警方对柳晴的新动向保持密切关注却无从下手时,一起新的案件引起了陈默的注意。
报案人是城西一家创意产业园区的管理者。园区内多家小型创业公司报告,近期员工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集体情绪低迷现象。员工们普遍变得消极、缺乏动力、创造力枯竭,但身体检查又没有任何问题。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公司的运营。
起初被认为是管理问题或行业压力,但情况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且集中发生在几家相邻的公司里。
有点像……情感版的倦怠综合征,但来得太突然、太一致了。园区管理者在电话里困惑地说。
陈默本能地将这个情况与情感剥离案件联系起来。他带着虞倩和心理学顾问苏瑾博士赶往现场。
涉事的几家公司在同一栋办公楼的不同楼层。苏瑾博士对员工进行了初步的心理评估和访谈。
很奇特。苏瑾在初步评估后表示,他们的情绪曲线异常平坦。不是单纯的抑郁或焦虑,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对工作、对生活都缺乏强烈的感受,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是压力导致的吗?虞倩问。
不像。苏瑾摇头,典型的职业倦怠是伴随着焦虑、烦躁、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的。而这些人……几乎没有情绪波动。就像……
就像被轻度过的陆明哲志愿者。陈默接话道。
苏瑾凝重地点了点头。
警方和技术队对办公环境进行了仔细排查。空气质量、饮用水、照明……所有常规指标都正常。张辰团队重点检查了通风系统和公共区域。
陈哥,有发现!张辰在通风管道的一个隐蔽角落里,找到了一个奇怪的装置——一个火柴盒大小的金属盒,正在发出几乎不可闻的低频振动。
这是什么?虞倩问道。
技术队现场分析,这个装置能释放出一种特定频率的次声波和微量的、具有神经调节作用的信息素混合物。
这种组合,理论上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绪状态,使其趋向平静……或者说,趋向淡漠。随行的技术专家解释道,长时间暴露在这种环境下,确实可能导致观察到的那种情感迟钝现象。
有人故意放置的?老李接到报告后赶到现场,看着那个小装置,脸色难看。
毫无疑问。陈默仔细观察着装置,设计很精巧,能量来源是长效电池,估计可以持续工作数月。目标是特定的几家公司……
警方调取了楼内的监控录像,但由于装置放置的位置是监控死角,且时间可能较长,一时难以锁定嫌疑人。
查那几家公司的背景,特别是他们最近的商业往来,看是否有共同点或者竞争对手!老李下令。
调查发现,这几家出现问题的公司,近期都拒绝了一家名为心境科技的公司的收购要约或投资意向。心境科技,正是柳晴投资的那家情感科技初创公司!
又是她!虞倩感到一阵寒意,她是在测试她的?还是在用这种方式逼迫那些公司就范?
陈默看着心境科技的宣传资料——为您和您的团队提供最佳情绪状态,提升工作效率,创造和谐环境。华丽的辞藻背后,隐藏的却是对人性情感的粗暴干预。
我们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个装置是柳晴派人放置的。老李烦躁地说,心境科技可以轻易撇清关系。而且,这种程度的情绪影响,是否构成犯罪?在法律上还是灰色地带。
即使构成,取证和界定也极其困难。苏瑾博士补充道,情感是主观的,很难像身体伤害那样量化评估。
这一次,柳晴似乎站在了一个更安全、更模糊的地带。她用资本和技术,玩着一种更高级、更不易被追究的游戏。
面对柳晴这种游走在法律边缘的行为,常规的刑侦手段似乎有些无力。陈默意识到,他们需要改变策略。
如果我们无法从法律上直接将她定罪,那么至少可以阻止她的计划,让更多人看清其背后的危险。陈默在案情分析会上提出。
怎么做?老李问。
舆论和监管。陈默思路清晰,我们需要借助苏瑾博士这样的专家,向公众和监管部门说明这种未经充分验证的情感调节技术可能带来的长期风险。同时,调查心境科技在技术来源、数据隐私、人体实验伦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
警方开始双管齐下。一方面,由苏瑾博士牵头,联系了多位心理学、神经伦理学、法学界的专家学者,撰写报告,接受媒体采访,谨慎地探讨情感科技的伦理边界和潜在风险,呼吁加强监管。报告中虽未直接点名心境科技,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指向性。
另一方面,经侦和网安部门介入,开始对心境科技的资金流水、技术专利、数据收集方式等进行深入调查。
柳晴那边很快做出了反应。心境科技发布了措辞严谨的声明,强调其技术旨在而非人类情感,所有研发都符合伦理规范,并宣布成立独立的伦理审查委员会。同时,他们悄然撤回了对创意产业园区那几家公司的收购要约,并似乎暂停了某些激进的推广计划。
她退缩了。虞倩看着最新的报告说。
不是退缩,是战略调整。陈默冷静地分析,她意识到直接对抗和过早暴露风险太大。以她的风格,很可能会转入更隐蔽的研究,或者寻找监管更宽松的地区继续她的计划。
果然,后续的监控发现,柳晴与海外投资人的联系更加频繁,同时,心境科技的一些核心研发人员开始申请前往某些生物科技监管政策宽松国家的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