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拿起证物袋,对着光仔细查看。黑色方块触手冰凉,质地均匀,透着一股非消费电子产品的、冷峻的工业感。那个细微的缝隙,像是某种传感器或接口的覆盖层。
“技术队进一步分析了吗?”
“做了x光和初步拆解。内部是高度集成的微型电路,核心是一个我们没见过的处理芯片,还有一块微型的、能量密度极高的电池。结构密封性极好,设计目的不明。林工说,这玩意儿的技术水平,有点……超前。”
技术队的林峰是硬件专家,他的判断具有相当分量。
一个技术超前、功能不明、出现在一起普通入室未遂现场的黑色方块。
陈默的直觉被触动了。这太不协调了。
“入室案的详细情况?”他问。
同事递过卷宗。案发地点是城西一个中档小区,户主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名叫吴涛。案发时他不在家,回家后发现窗户被撬,室内有翻动痕迹,但并未丢失任何贵重物品。嫌疑人目标不明,动机成谜。
“吴涛……”陈默默念着这个名字,快速浏览他的基本信息。三十二岁,独居,社会关系简单,主要撰写科技评论和行业分析类文章,偶尔触及一些敏感的技术伦理话题,但影响力有限。
一个自由撰稿人的家,有什么值得被如此“光顾”?而且留下了这样一个奇怪的“东西”?
“这个方块,在现场的具体位置能确定吗?”陈默问。
“就在客厅沙发正下方的地面,不像是无意中掉落的,更像是……被放置在那里的。”
放置?监控?窃听?但为什么不传输信号?
陈默立刻拿起电话,打给虞倩。虽然她大部分时间在联合调查组,但依然保留着市局的联络渠道。
“虞倩,是我。有个东西,需要你帮忙看一下。”陈默简要描述了黑色方块的情况。
电话那头的虞倩沉默了几秒,声音变得严肃:“陈哥,你把高清照片和多角度x光图发给我。另外,告诉我发现地的具体地址。”
陈默照做。等待回复的时间里,他让物证科同事调取了入室案现场的所有照片和勘查记录,试图寻找其他异常点,但一无所获。现场干净得就像……只是去放了那个方块。
二十分钟后,陈默的手机响了,是虞倩打回来的,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陈哥,你还在局里吗?我马上过来。另外……建议立刻对那个自由撰稿人吴涛采取保护性措施。”
“你发现了什么?”
“那个方块……我无法完全确定,但它的内部架构和部分元件特征,与我之前在‘G.o.d’中转站数据流里看到的、某种环境信息采集节点的描述碎片……高度相似。它是一种被动记录设备,可能只在特定条件下激活或者通过物理方式回收数据。它不主动发射信号,是为了极端隐蔽。”
陈默的心猛地一沉。
G.o.d!
这个阴魂不散的名字,再次以这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在一桩看似微不足道的案件里!
“吴涛知道什么?或者他写了什么?”陈默立刻意识到问题的核心。
“我正在查他所有的公开和可能非公开的文章。但无论如何,对方已经注意到他了。那个入室者,很可能不是去偷东西,而是去安装这个监控节点!之所以未遂,可能是因为吴涛提前回来,或者遇到了其他意外干扰。”
安装监控节点?针对一个自由撰稿人?
这意味着,G.o.d网络的触角,不仅在于像鼎峰集团那样的大企业,也伸向了可能窥见其秘密的个人!它的监控范围和对潜在威胁的清除(或预先监控)决心,远超想象。
“我立刻安排人对吴涛进行保护。”陈默挂了电话,马上向队长汇报。
队长听到“G.o.d”这个名字,脸色瞬间凝重,没有丝毫犹豫,立刻部署人手前往吴涛住所和工作地点。
然而,还是晚了一步。
派去的刑警回报:吴涛不在家,手机无法接通。他的工作伙伴也表示,从昨天下午开始就联系不上他,这不符合他的习惯。
吴涛,失踪了。
在他家里发现G.o.d监控节点的几乎同时,他本人消失了。
陈默看着桌上那个安静的黑色方块。它像一个无声的警报,宣告着平静的结束。
G.o.d并未沉睡,它一直在运行,在观察,在清除。
而这一次,它似乎选择了一个新的、更隐蔽的舞台。
黑色方块是它的眼睛,吴涛的失踪是它的行动。
新的迷雾,已经开始弥漫。
陈默知道,他等待的风暴,终于要来了。而这一次,他可能不再有联合调查组的后援,他必须依靠自己和小队的伙伴,在这座熟悉的城市里,与一个看不见的庞大对手,展开一场全新的、前途未卜的较量。
吴涛的失踪案正式立案,由陈默所在的刑侦队负责。鉴于可能涉及“G.o.d”,调查在高度保密状态下进行,对外仅以普通人口失踪处理。
黑色方块被虞倩带走,送往联合调查组拥有的更高端实验室进行破解。陈默和队友们则围绕吴涛的社会关系、工作内容、近期行踪展开了地毯式调查。
吴涛的生活比想象中更简单。父母在外地,本地朋友不多,没有固定女友。他的工作主要在家完成,通过邮件和网络与编辑、合作伙伴联系。经济状况一般,没有大额债务或不明收入。
调查的重点自然落在了他的写作内容上。虞倩梳理了吴涛近两年发表的所有文章,尤其是那些涉及技术伦理、数据安全、监控资本主义和批判大型科技公司的内容。
“他最近几个月,似乎在集中研究一个主题——‘基于物联网的城市异常行为预测模型’。”虞倩在电话里对陈默说,“他写了几篇深度分析,探讨如何通过整合智能设备数据、公共监控和商业平台信息,来构建一个能够提前识别‘潜在社会风险个体’的系统。文章引用了很多学术论文和一些业界非公开会议的流出的观点。”
“听起来很像是‘G.o.d’网络的低级版本或者理论雏形。”陈默沉吟。
“没错。而且,他在最后一篇未完成的草稿里,提到了一个概念,叫‘算法盲点’(Algorithmic blind Spot)。他推测,任何大规模监控系统,无论多么精密,都会因为其算法固有的偏见和逻辑限制,产生无法覆盖或错误判定的‘盲点’。他甚至在文章中隐晦地暗示,他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发现了一个与某个真实存在的庞大监控系统相关的‘盲点’实例。”
算法盲点!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