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电”。
这三个字像某种恶毒的咒语,在我脑海里反复回响,扭曲了我对周遭一切的感知。挂断叶尘的电话后,我在原地站了许久,直到窗外的暮色彻底吞噬了天光,房间里一片昏暗,才仿佛被抽干了力气般,瘫坐在沙发上。
荒谬。彻头彻尾的荒谬。
我试图理清思路,反击这荒谬的指控。电,这种现代社会无处不在、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能源,怎么突然之间就有了品级之分?就像指责一个人因为呼吸了“劣质空气”而生病,所以空气供应商概不负责一样,这逻辑滑天下之大稽!
愤怒是最初的燃料,它驱使着我立刻行动起来。我首先拨通了那家充电桩运营公司的客服电话。经过层层转接和漫长的等待,我终于联系上了一个所谓的“技术客服代表”。
我强压着火气,尽量客观地陈述了事情经过,并转述了梦想汽车关于“劣质电”的指控。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传来一声嗤笑,带着毫不掩饰的嘲讽。
“先生,您在开玩笑吧?‘劣质电’?”对方的语气轻佻,“我们公司所有的充电桩都接入国家电网,输入的电能经过我们设备内部的交直流转换和必要的稳压滤波处理,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我们的设备定期巡检,都有记录可查。梦想汽车说我们的是‘劣质电’?他们有什么证据?拿出第三方权威检测报告来!”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强硬甚至带着一丝愤怒:“我还说是他们的电池有质量缺陷呢!这种推卸责任的说法,我们见多了!先生,我建议您擦亮眼睛,别被厂家忽悠了。这件事,我们公司没有任何责任,您应该继续找梦想汽车索赔!”
“砰”的一声,对方几乎是用砸的力度挂断了电话。
我握着手机,听着里面的忙音,胸口堵得发慌。一条路,还没开始走,就被堵死了。梦想汽车指责充电桩,充电桩反唇相讥指责梦想汽车。而我,这个损失了真金白银的消费者,像一只皮球,被他们毫不留情地踢来踢去。
“劣质电”成了梦想汽车手中一面完美的盾牌,坚不可摧,又虚无缥缈。
不甘心。我怎么可能甘心?
接下来的几天,我发动了所有能发动的“战争”。我在各大汽车论坛、社交媒体上发帖,详细叙述了我的遭遇,重点突出了“劣质电”这个匪夷所思的理由。我给打电话投诉,提交了厚厚的材料。我甚至联系了几家媒体机构的爆料热线。
起初,事情似乎有了一点波澜。
论坛上有些网友跟帖表示同情,也有人分享了自己与车企、与充电服务商不太愉快的经历。但很快,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开始出现。
“楼主是不是图便宜用了什么山寨充电桩啊?”
“梦想EV-7的电池口碑一直不错啊,是不是操作不当?”
“‘劣质电’?听起来挺新鲜的,会不会是真的?现在电网负荷大,有些地方电能质量是不太好。”
甚至有人信誓旦旦地“科普”起来,大谈特谈电能质量对精密设备的重要性,言辞间隐隐为梦想汽车站台。
这些评论像冰冷的针,刺破了我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我试图一一反驳,出示我使用充电桩的记录(那是一家大型连锁商场内的知名品牌桩),强调我的操作完全规范。但我的辩解很快被更多的质疑和“理性分析”所淹没。我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引导着舆论,将我的个人悲剧,扭曲成一场关于“用电习惯”和“外部环境”的罗生门。
的回复在一周后到来。一位工作人员语气礼貌但程式化地告知我,他们已经联系了梦想汽车。厂家的回复是:经技术鉴定,事故原因为车主使用了不符合车辆充电要求的“非标准电能”,导致电池管理系统失效,属于外部原因,厂家无责。至于“非标准电能”的具体界定和证据,厂家以“涉及专业技术数据”为由,未向提供详细信息。
“我们调解也需要依据,”工作人员无奈地说,“如果厂家坚持是这个原因,并且有他们的‘技术报告’支持,我们很难强制他们承担责任。建议您……考虑其他途径,比如司法诉讼。”
司法诉讼?我的心沉了下去。那意味着漫长的时间、高昂的律师费、复杂的举证责任,以及面对一个庞大企业法务团队的巨大压力。我一个普通上班族,有这个精力和财力吗?就算有,胜算又有多大?梦想汽车完全可以凭借其专业地位,用一堆我听不懂的技术术语和所谓的“内部数据”,将“劣质电”这个模糊的概念坐实。
媒体的反应更是让我心寒。只有一家本地都市报的记者象征性地给我回了个电话,询问了几句,然后就没有了下文。其他石沉大海。后来,一个在媒体工作的朋友私下告诉我:“老弟,这种涉及大企业的负面,尤其还是这种技术扯皮的,很难报。搞不好还要被发律师函。除非……有更爆炸性的点,或者有集体投诉。”
我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形的泥沼,越是挣扎,陷得越深。“劣质电”这三个字,编织成了一张巨大而粘稠的网,将我牢牢困在中央。梦想汽车用它轻描淡写地卸掉了所有责任,而外界,要么漠不关心,要么被这套说辞迷惑,甚至反过来质疑我。
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
就在我几乎要被绝望吞噬的时候,一个陌生的电话打了进来。
“是陈默先生吗?”一个压低了的、有些紧张的男声传来。
“我是,您哪位?”
“我……我以前是梦想汽车售后技术部的,姓王。”对方的声音带着犹豫,“我看到了你在论坛上发的帖子……关于‘劣质电’的。”
我的心脏猛地一跳,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线微光。
“王工?您……您知道些什么吗?”我急切地问,生怕这通电话突然断掉。
“电话里说不方便。”对方语速很快,“有些关于……‘电能质量报告生成流程’的事情,或许对你有用。如果你想知道‘劣质电’是怎么被‘鉴定’出来的,明天下午三点,到城南的‘静心’茶馆找我。记住,别告诉任何人,也别被跟踪。”
说完,不等我回应,对方就挂断了电话。
我握着手机,手心全是汗。心脏在胸腔里狂跳,既有找到突破口的激动,又有一种踏入未知领域的紧张和恐惧。
前员工?电能质量报告生成流程?“劣质电”的鉴定内幕?
这一切,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我,也让我本能地感到不安。叶尘那职业化的微笑,燃烧的车辆,论坛上那些充满引导性的评论,无奈的回复,充电桩公司愤怒的驳斥……所有这些画面在我脑中交织盘旋。
我意识到,我可能即将触碰到这桩荒谬事件背后,某些更深处、更不为人知的东西。
“劣质电”,或许不仅仅是一个推卸责任的借口。
它可能是一个系统,一个流程,一个被精心设计好的……陷阱。
第二天下午,我怀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心情,提前半小时来到了那家位于旧城区小巷深处的“静心”茶馆。茶馆装修古朴,光线昏暗,客人寥寥无几,空气中弥漫着陈年茶叶和木头家具的味道。我选了一个最角落的卡座,背对着门口,点了一壶最便宜的绿茶,然后便开始焦灼地等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我不断设想那个王工的样子,他会告诉我什么?这会不会是一个圈套?梦想汽车发现了我在调查,派人来警告我?
就在我胡思乱想,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身影悄无声息地在我对面的卡座坐了下来。
他看起来四十岁左右,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脸色有些苍白,穿着一件普通的灰色夹克,身形瘦削,眼神里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谨慎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陈先生?”他低声确认。
“是我。王工?”我紧张地回应。
他点了点头,迅速扫视了一下四周,然后从随身携带的旧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个用牛皮纸包裹的、没有任何标识的U盘,从桌下飞快地推到我面前。
“这里面,有一些过去的技术案例模板,和……部分内部沟通邮件的截图。”他的声音压得更低了,语速很快,“你看过就明白,‘劣质电’报告,很多时候并不是检测出来的,而是……根据需要‘选择’和‘生成’的。尤其对于某些批次的电池……”
他话没说完,突然像是受惊的兔子一样,猛地抬起头,警惕地望向茶馆门口。虽然那里并没有什么异常。
“我只能说这么多。你……好自为之。”他站起身,匆匆留下最后一句话,“记住,你从没见过我,这个U盘也和我无关。”
说完,他像一阵风一样,迅速消失在茶馆昏暗的光线里,仿佛从未出现过。
我呆坐在卡座里,手心里紧紧攥着那个还带着他体温的U盘,感觉它像一块烧红的烙铁,滚烫而危险。
模板?生成?某些批次的电池?
叶尘那笃定的“劣质电”说辞,此刻在我听来,充满了讽刺和阴谋的味道。
我知道,我不能再指望任何官方的渠道或者公开的舆论了。真相,或许就藏在这个小小的U盘里,藏在那些不能见光的“模板”和“邮件”中。
我深吸一口气,将U盘紧紧握在手心。
我的战斗,从现在起,转入地下。我要揭开这“劣质电”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惊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