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云工作室”的建立如同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姜羡的生活中漾开一圈圈涟漪,却并未打破大学生活固有的宁静节奏。她的身份主调,依旧是京北大学经管学院里一名大一的新生。
课堂笔记、微积分习题、经济学原理的案例,占据着她白天绝大部分的心神。只有在夜晚,或是利用课间、午后的碎片时间处理工作邮件和听取汇报时,‘小老板’姜羡才会上线。
陈默的加入,效果立竿见影。他是个沉默的行动派,接手苏晚晴(拂晓手作)和老饕(食味人间)的项目后,没几天就建立了一套清晰的沟通模板。每周一上午,姜羡的邮箱会准时出现一份格式规整的周报,内容简明扼要:
· 数据更新: 两位博主的最新粉丝数、视频播放和点赞数据。
· 进展同步: 苏晚晴用新买的补光灯拍出的绒花细节更惊艳了;老饕尝试了新的剪辑软件,片子节奏感好了不少。
· 问题摘要: 苏晚晴想尝试更复杂的古法工艺,但找不到靠谱的老师;老饕想挖掘更有故事性的老店,但缺乏线索。
有时他会附上几句自己的看法,比如“苏晚晴的评论区互动很积极,但粉丝增长可以再快点,下次视频或许可以试试讲讲某个纹样的来历?”“老饕上期讲豆汁历史的片段反响很好,说明观众爱听故事。”
这些报告让姜羡能快速掌握情况,只在关键处给点方向性的建议,比如回复陈默:“可以帮苏晚晴留意下有没有线上课程或者工作坊。老饕那边,鼓励他多和店里的老师傅聊天。” 她发现陈默话不多,但眼光很毒,看问题总能抓到点子上。
同时,陈默也开始筛选姜羡之前标记的潜力账号。他做事有自己的一套:先把这个号的所有视频刷个遍,摸清风格和短板,再写一封言之有物的站内信,语气诚恳,不提钱,先聊对内容的欣赏和一点小建议。这种方式虽然慢,但建立起的联系更扎实。
几天后,他汇报说,一个叫“微观宇宙”的账号有了积极回应。这个博主用微距镜头拍昆虫,翅膀上的鳞粉、复眼的结构,画面震撼,但就是干巴巴的,没什么讲解,粉丝刚过万。
“内容很独特,视觉强,但不懂传播。优点是专业扎实,缺点是太小众,不好赚钱。”陈默在报告里总结得直白。
姜羡点开视频看了看,那些放大后的昆虫局部确实有种奇异的美感。她隐约觉得,这种极致专注的“小众美学”,以后说不定会吃香。
“可以接触,预算别超过三万,主要帮他升级下镜头,再建议他试着加点简单的科普解说。”姜羡批复道。
工作室的日常运营也开始有了实实在在的流水:代理记账公司每月几百块的服务费,偶尔打印合同的几块钱,还有给陈默的底薪。
姜羡甚至给自己象征性地设了笔很低的“顾问费”,每个月从工作室账户转点钱到自己卡上,让账目看起来更规范。这些支出对她现在的身家来说,九牛一毛,但看着公户上的资金有序进出,有种踏实的成就感。
这一切,都在平静的校园生活底下悄无声息地进行着。
宿舍里,黎晴依旧风风火火地参加各种活动,林菱安安静静地看书练字,秦悦则常常不见人影。她们大概知道姜羡在“忙点自己的事”,但只以为是普通的兼职或学习项目,没太深究。
直到周四晚上,出了个小插曲。
黎晴哭丧着脸,抱着笔记本电脑来找姜羡:“羡羡!救命啊!宣传部要的活动预热视频,我剪出来被说太土了,达不到要求!你审美最好,快帮我看看哪儿不行!”
姜羡接过电脑点开播放。内容是几个社团活动的混剪,想法是好的,但镜头晃、转场生硬,配上过于激昂的音乐,确实有点“糙”。
“素材没问题,主要是剪辑思路和节奏要调整。”姜羡扫了几眼,心里就有数了。她想起陈默周报里提过的几个简单剪辑技巧和免费素材网站。
她没有上手帮黎晴改,而是拉过椅子,指着屏幕说:“你看,开头别这么平,选个最抓人的镜头放前面。转场不用太花哨,简单的淡入淡出就行。音乐到高潮的时候,画面也得跟上最精彩的片段……我发你几个教程链接和素材网站,你照着调一下,感觉会不一样。”
黎晴将信将疑地跟着操作,边看边改,果然,片子立马顺眼多了。她兴奋地搂住姜羡:“羡羡你也太厉害了!你怎么懂这些?跟学过似的!”
姜羡笑笑,轻描淡写:“最近正好对这有点兴趣,随便看了点教程。”
旁边戴着耳机看剧的秦悦,闻言摘下一只耳机,随口问了一句:“哦?你还研究这个?”
姜羡笑笑,用同样轻松的语气说:“算不上研究,就是刷视频看多了,加上最近选修课涉及一点媒体相关的内容,随便琢磨了下。”
秦悦听了,脸上闪过一丝“原来如此”的表情,点了点头:“怪不得。现在这些短视频平台是挺火的,我们公司市场部那帮人天天念叨。”
她似乎很自然地接受了这个解释,觉得一个大学生对流行事物有所了解是正常的,便没再深究,重新戴上了耳机,继续看她的剧。
这个小插曲就这么轻描淡写地过去了,没有在秦悦心中留下任何疑虑的痕迹。
周末,她和陈默简单通了次话。除了同步“微观宇宙”的进展,表示对方已经有意向合作,姜羡提了个新想法。
“陈哥,我们现在是到处找苗子投资。我在想,能不能自己也试着做个小小号?不图做大,就当个试验田,试试我们对内容的判断准不准,也积累点实际运营的经验。”
电话那头陈默思考了一下,说:“想法不错。但内容谁来做?我们都不是干这个的。”
“内容我们可以策划方向,找找外包,或者初期我也可以试试写脚本甚至出个镜。”姜羡说,“不急,就是个初步想法,你先留意着,看有没有适合这种轻量级、实验性内容的合作资源。”
“行,我留意着。”陈默记下了。
挂了电话,姜羡走到宿舍阳台。秋意深了,晚风带着凉意。楼下有男生在弹吉他唱歌,声音隐隐约约,是校园里最寻常的夜景。
她深深吸了口气。她的世界,好像被一层透明的膜分成了两边。一边是触手可及的、充满烟火气的校园日常;另一边,则是一个正在悄悄生长的、关于内容、关注和未来可能性的小世界。
“羡云工作室”就像她的秘密基地,藏在学生的身份下面,安静地积攒着力量。而她也在这种双线并行的生活里,练就了一种新本事——在安静和涌动之间,熟练地切换频道。
她知道,这种平衡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这个小小的世界会攒够能量,突破那层膜,更清晰地站在阳光下。
但现在,它还只是藏在秋夜里的一个芽,悄悄地吸收着养分,等待着破土的那一天。
姜羡转身回到灯光温暖的宿舍里,黎晴正兴奋地跟林菱展示她修改后备受好评的视频,叽叽喳喳。姜羡听着,脸上也浮起淡淡的笑容。
这就是她的生活,踏实而丰富,充满了各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