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等着看笑话的李世民,在看到短短半月朝堂上换了许多新面孔后,沉寂下来。
正在处理政务的房玄龄拿起手边的奏折,神色大骇。
焦急大喊,“来人,备马。”
甘露殿,李承乾和谢珩正在下棋。
“先生,朕现在都有种做梦的感觉。”
谢珩手持黑子,堵住一颗白子的去路,“承乾,你做的很好,你以后会做的更好。”
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先生,你这样夸我,我真的会骄傲的。”
谢珩收起几颗白子,嘴角微微上扬,“我赢了。”
“所以骄兵必败。”
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承乾受教了。”
内侍脚步轻快的走了进来,“陛下,房相求见。”
李承乾眉眼间闪过一丝疑惑,这位父皇旧臣一般不会来甘露殿,莫不是有大事。
“快请。”
房玄龄快速走进来,“拜见陛下,帝师。”
李承乾抬手,“房相免礼,房相如此匆忙,可是有急事?”
房玄龄直接呈上奏折,语气沉重,“ 陛下,谷、襄、豫、荆、徐、梓、忠、绵、宋、亳十州大 水,百姓流离失所,洪水遍地,田地全都被,被淹没了。 ”
说到最后,这位老臣更是声音哽咽,“请陛下速速救灾。”
李承乾心头一惊,看了一眼一旁捡着棋子的谢珩,从书架的盒子里拿出一叠纸。
示意内侍交给房玄龄。
房玄龄心中着急,但还是接过看了起来。
蓄水,疏渠
以工代赈
给百姓活下去的希望,又不是一味的养着百姓,让他们有事做,有活干,给工钱,有一日三餐,减少动乱,这,这简直就是完美的解决方法。
又能兴修水利,一举多得。
房玄龄震惊的看了下去。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防疫包和防疫措施,事无巨细。
看完后,房玄龄深深躬身,“陛下大才,臣这就将这册子发往各部,只是陛下眼下能安抚民心的还是粮食啊。”
“爱卿安心,四大商行即日便会运作起来,谢氏医馆也会派遣医师和药材前往灾区。”
房玄龄心中一凛,原来四大商行是陛下的产业,难怪,难怪能养的起如此一支军队。
“房卿,同时安抚百姓,来年,新的粮种将优先在灾区发放。”
李承乾思索片刻,转向一旁的谢珩,“先生,承乾可还有遗漏的。”
谢珩先肯定了李承乾的思路,“陛下考虑的很全面,此旨一下,百姓心中必定大喜,其次,陛下还可昭告长安以及全国百姓和商贾,有钱捐钱,有人出人。
可在长安城找出几个典型商人,授予恩典,必定事半功倍。”
李承乾眼神一亮,显然是想到了什么,“先生,此事交给马周,他定会办的完美。”
房玄龄看着这师徒二人,不但事先准备了完美的治水策略,还三言两语之间,就将整个大唐都拉上了救灾这辆车上。
一来,可让百姓明了新君爱民怜民之心。
二是,收拢了商贾之心,给天下商贾透出一个信号,新君有意善待商贾。
三,借商贾之手去赈灾,让灾区百姓真正得了实惠。
四来,此事宣扬开来,增强了大唐的凝聚力,进一步凝聚民心。
太上皇,臣帮不了您了。
房玄龄一脸佩服,“帝师算无遗策。”
很快,政令出了长安,随之而出的是各地四大商行的运粮车。
一发大水,各地四大商行和谢氏医馆已经开始联合官府救灾放粮,经过郁山水患的一批人直接将谢珩的救灾策略拿来用了。
所以当运粮车来的时候,情况还不算太糟糕。
等政令一下,百姓更是喜极而泣。
“我们真的可以优先种新粮吗?”
“这一天二十文,一日三餐管饱,还只用干四个时辰的活,这,这哪是徭役啊。”
“快去排队啊。”
看着面前一字排开的桌子,灾民们犹豫不决。
只见面前穿着统一蓝袍的读书人都开始喊起来。
“有一技之长来这边。”
“老弱妇孺来这边。”
大家很快就明了,开始排起队来。
“哪里人。”
“豫州。”
“会什么?”
“后生,我是木匠,手艺在十里八村都是有名的。”
登记的书生点点头,把木牌交给中年男子,“去那边吧,让医师给你看看。”
中年男子一愣,眼慢慢的发红,“谢,谢谢。”
书生嘴角含笑,“谢我干嘛,这一切都得感谢当今陛下,若不是陛下行事果断,在长安号召商贾捐粮,哪有我们的今天。”
中年男子及周围人都将今天这一切牢牢的记在心里。
一场重大的水患被快速的处理。
朝臣商贾配合有序,快速有效。
严苛到极致的防疫措施,让本该爆发的大疫消散于无形。
李世民端坐在大明宫,听着王德的禀告,心中竟一点也不意外。
黔洲的消息早已被他翻看了无数遍,郁山的防患更是极尽详细。
他没想到的,李承乾竟然能借此收拢民心,上次粮种一事已是给了百姓一剂定心剂,这次全民抗灾更是显露出李承乾的执政理念。
承乾,确实是他最优秀的儿子,也是大唐最适合的继承人。
他想见见那位承乾的先生,谢珩。
消息传到李承乾的桌前,李承乾沉默片刻,“将消息告诉先生。”
“是,陛下。”
谢珩站院中书桌前,看着盘旋在空中的小七,画着小七翱翔的英姿。
仆人焦急的跑进来,“帝师,太上皇想见您。”
谢珩拿毛笔的手一顿,一团墨渍直直的落在画卷上。
正好被飞下来的小七看到了。
“宿主,你给我画毁了。”
谢珩沿着墨团,画了一支梅花。
“看,这样是不是更有意境。”
看着还在等着的仆人,谢珩收起了画卷,“备马车。”
小七好奇的问道,“宿主,李二找你什么事?”
谢珩洗着笔,不确定的扬起眉,“可能是想向我取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