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小夫夫照旧没有出门,在家里窝了一天。
初二照旧回了云家,在家里和阿娘他们吃了一顿团圆饭。
接下来的日子和去年一样,带着年礼挨家挨户的走亲戚,自家招待亲戚也还是在初十。
今年在新宅子里,场地大了不少,敦敦和其他叔伯家的小朋友在院子里撒欢。
大人们在花厅里围坐,品茶闲话,比往年从容不少。
过了初十,年节气氛渐淡。
元宵夜,小夫夫在庭院廊下挂了四盏绢灯,分食了芝麻馅的汤圆。
月光与灯火交映,新的一年算是稳稳当当地开始了。
年节一过,春耕就开始了。
家里的水田用的是一年二熟的方法,现在地里是冬小麦。
向烽打算再买点水田和旱田,种上水稻和其他农作物。
他们家现在场地这么大,就算再添上十个粮瓮都装的下。
买田的事情对于向烽来说已经轻车熟路了,带着银子和云茂山看好田地,到县衙把钱交了,这地就算是他们家的了。
“这下咱们家就有八亩水田,五亩旱田了!”
云乐捧着田契,笑着说。
“相公,这么多田地,播种咱们俩可以慢慢来,秋收是不是得请人?到时候你的骑射场开起来,要忙不过来吧?”
向烽拿过云乐手中的地契,放进钱匣子最底层,点点头:
“嗯,春耕的时候还好,我能忙的过来。今年秋收的话,请人吧。反正咱们家现在能出的起这个钱。就是村里肯定招不到人,大家都忙着自家的田地。”
向烽想了想,“到时候咱们提前招人,这事我会留意的。”
“好!”
春日融融,河水淙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时节。
与去年初次独立面对田地时的紧张忙乱不同,今年小两口虽然田地多了,却显得游刃有余了许多。
有了去年的经验,他们早早便开始了准备。
向烽提前将犁耙、锄头等农具检查修整了一遍。
云乐则更是早早就在精心打理好的秧田里撒下了饱满的稻种,日日关心着水温深浅,看着嫩绿的秧苗一天天长到一掌高,青翠欲滴,正是移栽的好时候。
下地干活时,两人分工明确,配合也愈发默契。
向烽力气大,负责水田的犁地、耙田,将田泥整治得如镜面般平整光滑。
水田的插秧,旱田粟米和豆种的播种,间苗、除草,两人一前一后,配合无间。累了就在田埂边树荫下歇歇脚,喝口云乐一早晾好的凉茶,吃几块点心。
他们不再像去年那样,需要拼尽全力、日夜不休地与老天爷抢时间。
而是更加从容,更加懂得劳逸结合。这份从容,源于经验的积累,也源于家底渐厚带来的底气。
春耕结束,向烽开始寻摸场地了,但是山上的打猎也没放下。
云乐又多买了十只小鸡,去年鸡养的不错,蛋期的时候每天能收七八枚蛋呢,够他们两个人吃了。
今年,今年说不定添丁,多养点鸡,下点鸡蛋吃。
“回来了?今天看的怎么样了?”
听到马蹄哒哒的声音,云乐主动迎了上去。
“今天看了两个地方。一个在城门外五里处,地方是真宽敞,跑马射箭都施展得开,旁边就是林子,环境也清静。”
“就是荒废久了,场地需要重新平整,还得搭建些屋棚马厩,修缮起来得花不少功夫和银钱。”
他顿了顿,继续道:
“另一处在县城西边,原本是个蹴鞠场,有现成的看台和一些屋舍,稍加改动就能用,能省下不少前期修缮的力气。
“只是……场地到底不如城外那个开阔,若要设置标准的骑射跑道,就显得有些局促了。而且这位置在城里,价钱也比城外那个贵上近三成。”
这两个选择各有利弊,一个费心但长远看更合适,一个省事但可能限制了发展,都需要仔细权衡。
“那相公更偏向哪个场地呢?”
向烽将马拴好,和云乐一同往院里走,细细说道:
“我其实更偏向城外的,场地大,跑马也跑的开,最重要的是那地方离村子这边更近。”
更何况那片林子后面连着一座山坡,要是以后赚了钱,将山买下来,做成围猎场也不错。
这是后话了,现在就不说给自己的小夫郎听了。
“那咱们就定下来?”
“不着急,过两天何群要来,他前段时间写信说也要入股,等他来了,咱们一起商量。”
“嗯嗯,这么大的事,是要仔细考虑的呢。”
四月初,春光正好,何群果然如约而至,风尘仆仆却精神抖擞。
小两口热情地将他迎进堂屋,云乐端上早已备好的热茶和点心。
寒暄几句后,话题便转到了正事上。
向烽将之前看过的两处场地情况,尤其是利弊得失,又向何群详细说了一遍。
何群听得认真,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沉吟片刻后,猛地一拍大腿:
“向大哥,这还用选吗?当然是城外那个!”
他眼中闪着精明的光,分析道:
“咱们开的是骑射馆,首要的就是场地要够大、够敞亮!城里那个蹴鞠场,听着是省事,可将来但凡想扩大规模,或者多添些项目,立马就捉襟见肘了。”
“城外那块地,虽然前期投入多些,但胜在潜力大!别说跑马射箭了,以后就算想弄个小型围猎场,或者加盖些别的设施,都有的是地方!这才叫长远之计!”
他的想法与向烽不谋而合。何群又笑道:
“至于修缮的麻烦和银钱,咱们既然合伙,自然一起分担。我这次来,也带了入股的本钱。”
他说着,从行囊里取出一个沉甸甸的钱袋放在桌上。
接着,他又郑重地取出一封信递给向烽:
“这是我爹让我带给你的。他说了,既然你们选定在安平县开馆,地契过户、与地方上打交道这些琐事,他已然修书一封给赵县令,届时自会有人行个方便,让你们少些麻烦。”
向烽接过信,心中感念何父的周到。
有何家这层关系在,许多官面上的阻碍便能迎刃而解,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三人就着茶水,又将合作的具体细节、出资比例、日后如何分工等事宜初步商议了一番,越谈越是兴致高昂。
有了何群的鼎力支持和何家的背景,原本还有些不确定的因素仿佛都烟消云散。
云乐在一旁听着,看着夫君与好友畅谈未来,眼中充满了光。
他知道,这骑射馆的事,成了大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