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河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未时,东宫文渊阁内,笔墨纸砚整齐罗列于案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书卷气。朱棣身着青色常服,正端坐案前批阅奏折,吴伯宗、邵质等几位大学士侍立两侧,手中捧着待议的政务文书,神色却比往日拘谨了许多——清晨奉天殿上,朱棣怒杖江南文官的铁血一幕犹在眼前,那份震慑人心的威严,让他们不自觉地收敛了往日的从容,连呼吸都放轻了几分。

就在邵质小心翼翼地递上一份关于江南漕运的奏折时,窗外天空骤然亮起一道白光,熟悉的天幕如画卷般展开,将文渊阁内的光线映照得骤然明亮。朱棣抬眸望去,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这天幕似乎总在他处理政务的关键节点出现,而今日所展现的,又将是未来永乐朝的哪些惊天举措?

【天幕白光亮起,首先浮现的是永乐三年十一月的翰林院景象。数千名身着儒衫的学者云集于此,案上堆满了经史子集各类典籍,有的学者正伏案抄写,有的则围在一起争论典籍中的疑难之处,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旁白沉稳的声音响起:“永乐三年十一月,朱棣下诏启动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编纂大型类书。他任命解缙为总纂官,召集全国两千一百六十九名学者,涵盖经史、天文、地理、工艺、医学、僧道、技艺等各个领域,几乎囊括了当时大明最顶尖的知识精英。”】

【画面切换至皇宫文华殿,朱棣手持诏书,对解缙与诸位学者说道:“自书契诞生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浩如烟海,却多有散佚,且门类繁杂,不便查阅。朕命尔等编纂此书,需‘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务必做到‘详备无遗,统合古今’,让后世子孙能一览历代典籍精华。”解缙躬身领命:“臣遵旨!定竭尽所能,不负陛下重托!”旁白继续说道:“朱棣编纂此书的核心目的,不仅是整合历代散佚典籍,避免文化断层,更在于彰显大明的文化正统性——通过囊括百家、统合古今的典籍,向天下昭示大明是中华文脉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巩固其统治的文化根基。”】

【镜头转向翰林院的藏书阁,学者们正从书架上搬运典籍,其中既有先秦的竹简孤本,也有汉唐的绢本典籍,甚至还有西域传入的天文历法文书。旁白补充道:“为确保典籍的全面性,朱棣下令开放南京文渊阁,允许学者查阅皇家藏书;同时命各地官府征集民间典籍,凡献上珍本孤本者,给予丰厚赏赐。一时间,天下典籍源源不断汇聚至翰林院,为《永乐大典》的编纂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看到天幕上编纂《永乐大典》的壮阔场景,吴伯宗眼中闪过难以掩饰的激动,上前一步躬身道:“太子殿下此举堪称‘盛世修典’的典范!历代王朝虽也有编纂典籍之举,却从未有如此规模——2169名学者,囊括百家学问,这不仅能保存历代典籍,更能推动学术发展,彰显我大明的文治气象,实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

邵质也附和道:“是啊,殿下。先秦以来,战乱频繁,许多典籍散佚失传,若能借此机会整合编纂,必能填补诸多学术空白。尤其是天文、地理、工艺、医学等实用学问,以往不受重视,如今纳入大典,更能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于国于民都大有裨益。”

与文臣的激动不同,朱棣的神色更为沉稳。他看着天幕中学者们伏案苦读的身影,心中暗道:“父皇在位时,虽重视教化,却更侧重‘画地为牢,八股取士’,对‘杂学’多有忽视。而文治,本就该兼容并蓄,不应有门户之见。编纂《永乐大典》,既能整合文脉,又能挖掘实用学问,这才是真正的‘文治’。”他转头对吴伯宗说道:“吴大人,天幕所示永乐大典编纂,意义重大。即日起,可命翰林院着手整理皇家藏书与民间典籍,登记造册,为日后可能的编纂工作做准备——即便今日不启动,也要为后世留存基础。”等到孤继位,就开始这震铄古今的创举。

吴伯宗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即刻便安排人手整理典籍!”经历了清晨的杖责事件,他此刻对朱棣的指令已无半分迟疑,只想着尽快落实。而且永乐大典的编撰主管,为什么不能是他吴伯宗。

【天幕画面一转,浮现出永乐四年八月的南京皇宫,朱棣身着龙袍,立于奉天殿上,手中高举诏书,对百官高声宣读:“北平乃朕龙兴之地,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传朕旨意:自今日起,以金陵为南京,北京为京师,正式决定迁都北京!”百官齐声跪拜:“陛下圣明!”旁白的声音响起:“继改北平为北京、设北京行部后,朱棣于永乐四年八月正式下诏迁都,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决定,既是对‘龙兴之地’的眷恋,更是基于战略考量——北京地处北方边防前沿,迁都于此,可实现‘天子守国门’,加强对蒙古部落的防御;同时,北京位于天下之中,便于统筹南北,缓解南北隔阂。”】

【画面切换至四川、湖广、江西的深山之中,数千名民夫正砍伐巨木,这些巨木需经水路运至北京,耗时长达数年;北京城外,百万民夫与工匠正在平整土地,绘制宫殿图纸,紫禁城的营建工程正式启动。旁白继续说道:“迁都并非易事,首要任务便是营建北京宫殿与城墙。朱棣任命工部尚书宋礼为营建总指挥,命其前往四川、湖广、江西等地采伐巨木——这些巨木需‘围长丈余,高数十丈’,每根采伐、运输成本高达数百两白银;同时征调工匠与民夫约百万人,参与宫殿、城墙、驿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个营建工程耗资巨大,历时十余年,直至永乐十九年才正式完工。”】

【镜头转向北京营建现场的图纸,图纸上详细标注了紫禁城的布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依次排列,后宫与御花园分布两侧,城墙高大坚固,护城河环绕四周,尽显皇家威严。旁白补充道:“北京宫殿(紫禁城)的营建,严格遵循儒家礼制,同时融入了军事防御设计,既彰显皇权至上,又具备极强的防御功能。迁都与营建工程,虽耗费巨大,却为大明奠定了近五百年的都城格局,成为影响中国数百年的战略决策。”】

当天幕播放完迁都与营建紫禁城的内容,文渊阁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尤其是吴伯宗等江南出身的文官,脸上满是担忧。邵质犹豫片刻,还是硬着头皮上前道:“太子殿下,迁都与营建宫殿,需征调百万民夫,耗费数千万两白银,就算日后国库有储备,却也难以支撑如此浩大的工程。且百姓若需长途运送物资至北平,负担必大幅加重,恐引发民怨啊!”

吴伯宗也补充道:“殿下,应天地处江南富庶之地,物资丰饶,交通便利,且已营多年,宫殿、官署完备。北平虽为战略要地,却地处北方,物资匮乏,迁都后需依赖漕运运送南方粮食与物资,一旦漕运受阻,京师便会陷入困境。此事还需三思!”

与文臣的担忧不同,恰好前来汇报的李景隆,听到天幕内容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上前对朱棣说道:“太子殿下,天幕所示‘迁都北平’,实乃远见卓识!北方蒙古部落始终是我大明心腹大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可直接统筹北方边防,缩短军事指挥链,比南京遥控指挥高效得多。且北京‘控四夷、制天下’的地理优势,绝非南京可比,此举对巩固大明边防、统筹南北,意义重大!”

徐辉祖,不,现在应该叫徐允恭,也附和道:“九江所言极是!营建紫禁城虽耗费巨大,却是长远之计。皇宫乃皇权象征,北京宫殿建成后,既能彰显大明威严,又能稳定人心,这笔投入值得!至于物资与民夫问题,可分期分批征调,同时从下西洋的收益中补贴,必能缓解压力。”他们两个自从前面天幕播放靖难之后,就坚定不移跟着朱棣走,跟着朱棣可比跟着别人好多了。

朱棣看着文臣与自己的人不同的反应,心中早已权衡利弊。他对邵质、吴伯宗说道:“诸位大人担忧的民力与财政问题,孤并非没有考虑。但迁都之事,关乎大明长远战略,不可因短期困难而放弃。日后若真启动迁都,孤会视情而定。”

邵质、吴伯宗见朱棣态度坚决,且已有应对之策,再想起清晨的杖责,便不敢再多言,只能躬身应道:“臣等明白了。”

【天幕画面转向永乐四年的安南,权臣胡季犁身着龙袍,坐在宫殿上,接受百官朝拜,而原安南国王陈氏的族人则被囚禁于地牢,神色凄惨。旁白的声音响起:“永乐初年,安南权臣胡季犁发动政变,篡夺陈氏政权,自立为帝。为获得大明承认,他谎称陈氏无后,请求大明册封。朱棣起初未察其阴谋,险些同意,后陈氏旧臣赴京哭诉真相,朱棣才知胡季犁篡位实情,遂决定派使者护送陈氏后人陈天平归位。”】

【画面切换至安南边境,胡季犁派军队埋伏在途中,待大明使节与陈天平抵达后,突然发动袭击,将使节、士兵与陈天平全部杀害,尸体抛入江中。旁白继续说道:“胡季犁的暴行,彻底激怒了朱棣。永乐四年九月,朱棣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副将军,率十万大军南征安南,以‘吊民伐罪’为名,讨伐胡季犁。”】

【镜头转向南征大军的行军路线,朱能、张辅率领军队沿广西、云南两路进入安南,一路势如破竹,安南军队望风而逃。然而,永乐四年十月,朱能在途中病逝,朱棣下诏命张辅接任主帅。旁白补充道:“朱能病逝后,张辅临危受命,他深知此战关乎大明威严,遂严明军纪,鼓舞士气,继续率军南进。永乐五年正月,张辅率军攻破安南都城升龙(今越南河内),俘获胡季犁及其子胡汉苍,平定叛乱。”】

【画面中,朱棣在奉天殿上接受战俘,胡季犁父子跪在殿下,瑟瑟发抖。朱棣高声说道:“胡季犁篡权弑主,杀害大明使节,罪无可赦!朕念及安南百姓无辜,不忍加罪,特设立交趾布政使司、交趾按察使司、交趾都指挥使司,将安南纳入大明行政管辖,派官员与军队驻守,保障百姓安宁。”旁白继续说道:“永乐五年六月,朱棣正式下诏在安南设立‘三司’,将其分为17府、47州、157县,直接纳入大明版图。这一举措,不仅为陈氏复仇,更强化了大明对中南半岛的控制,拓展了朝贡体系的范围。”】

当天幕播放完南征安南的场景,文渊阁内的文官纷纷赞叹朱棣的武功。以为翰林院学士抚须笑道:“张辅将军果然不负所托!临危受命,却能迅速平定安南,真乃名将!太子殿下能识人之明,派朱能、张辅出征,更显战略眼光!”

吴伯宗也说道:“安南自唐末以来便脱离中原管辖,如今殿下将其纳入大明版图,设立三司管辖,实乃不世之功!这不仅彰显了大明的军威,更让中南半岛诸国不敢再轻视大明,朝贡体系必能更加稳固。”

【天幕画面再次切换,时间来到永乐五年十二月。南京文渊阁内,解缙手持一摞厚厚的典籍,躬身向朱棣奏报:“陛下,《永乐大典》初稿已编纂完成!全书共卷、凡例与目录60卷,约三万万七千万字,收录典籍8000余种,涵盖经史子集百家之学,无一遗漏!”朱棣接过典籍样本,翻阅片刻,龙颜大悦,说道:“此书编纂精良,堪称古今第一类书!朕赐名《永乐大典》,即刻命人抄写副本,正本藏于南京文渊阁,副本日后迁至北京翰林院,供学者查阅。”旁白的声音响起:“《永乐大典》的成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它收录了大量散佚典籍,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其规模远超此前的《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画面转向苏州刘家港,郑和率领船队再次启航,此次的船队规模比第一次更为庞大,船上装载着更多的丝绸、瓷器、茶叶,准备与西洋诸国进行贸易。旁白继续说道:“永乐五年冬,在《永乐大典》成书的同时,郑和率船队再次出使西洋。此次远航,重点访问暹罗(今泰国)、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在暹罗,郑和调解了暹罗与占城的争端;在满剌加,他与国王签订朝贡协议,促成满剌加成为大明藩属;在锡兰,他击败了当地叛乱的国王,扶持亲明政权。”】

【镜头最后来到满剌加港口,满剌加国王率领百官迎接郑和船队,将黄金、象牙作为贡品献上,同时请求大明派遣工匠,帮助满剌加修建城池与码头。郑和欣然应允,随后船队满载着西洋的香料、宝石、象牙等货物,踏上归途。旁白补充道:“第二次下西洋,进一步扩大了明朝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新增十余国遣使入明朝贡,朝贡体系愈发稳固。同时,大量西洋货物的输入,不仅充实了朱棣的内帑,更丰富了大明的商品市场,推动了江南手工业的发展——苏州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因西洋需求激增,产量较洪武朝增长近三成,形成了“产销两旺”的繁荣景象。】

当天幕画面定格在郑和船队满载而归的景象时,文渊阁内陷入了长久的寂静,随后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惊叹与复杂议论。

吴伯宗捧着手中的典籍,指尖微微颤抖,语气中满是震撼:“三万万七千万字,八千余种典籍……《永乐大典》竟有如此规模!太子殿下,这何止是‘盛世修典’,简直是‘旷古未有’!有此书传世,我大明的文化正统性,再无人可质疑!”他自幼饱读诗书,深知典籍散佚之痛,此刻望着天幕中文渊阁内堆叠如山的《永乐大典》,眼中竟泛起了泪光。

邵质也连连感叹:“此前只知下西洋能赚得财富,今日才知其另有深意——调解诸国争端,扶持亲明政权,让满剌加这样的要地成为藩属,这是用‘贸易与威慑’编织了一张覆盖南洋的大网啊!殿下此举,比单纯的军事征伐更高明,不动声色便掌控了南洋局势。”

但惊叹之余,文臣们看向朱棣的目光中,仍带着难以掩饰的敬畏与忌惮。解缙小心翼翼地说道:“殿下,《永乐大典》编纂需耗费海量人力财力,第二次下西洋又增派船只与人员,虽有收益支撑,却也需提防‘用力过猛’——若同时推进迁都、南征、修典、下西洋四件大事,恐民力难支,还需循序渐进。”

他这话看似是提醒,实则是隐晦地劝朱棣放缓步伐——清晨杖责文官的教训犹在眼前,没人敢再直接反对,只能从“民生”角度旁敲侧击。

朱棣自然听出了弦外之音,他抬眸扫过众人,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循序渐进是理,但大明的机遇,容不得拖沓。南征已平,安南纳入管辖,可抽调当地赋税补贴开支;下西洋收益丰厚,足以支撑修典与迁都的前期筹备;《永乐大典》编纂多为学者自愿参与,并非强制征调,民力负担远没有诸位想象的沉重。”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解缙身上,补充道:“解缙才华横溢,若日后启动修典,总纂官之位,孤或许会委以重任。”

众人能感受到,朱棣的目光中不仅有赏识,更有审视——这位太子,既要用文人的才华,又绝不容许文人用“仁厚”“民生”的幌子阻碍他的宏图伟业。

李景隆此时仍未离去,他看着朱棣与文臣的周旋,眼中满是赞许。待文臣们退至一旁,他上前低声道:“殿下,这帮文人就是如此,既想借殿下之功留名青史,又怕担风险、耗心力。您今日敲打一番,他们往后才不敢再推诿掣肘。”

朱棣微微颔首,沉声道:“九江所言极是。孤并非要苛待文人,只是容不得他们‘空谈误国’。修典、下西洋、迁都、拓疆,哪一件不是为了大明?若他们真为民生着想,便该全力协助,而非处处设限。”

李景隆笑道:“殿下放心,武将集团定会全力支持您。迁都需加固边防,我等可提前整顿北方卫所;南征需安抚军心,我等可亲自训诫将士;下西洋需护卫船队,我等可选拔精锐水师随行。只要能让大明强盛,我等万死不辞!”

朱棣看着徐达坚毅的面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武将集团的支持,是他推行新政最坚实的后盾。

待众人散去,文渊阁内只剩朱棣一人。他走到案前,铺开一张空白宣纸,提笔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典、都、疆、洋”,随后在每个字下方细细批注,眼神愈发坚定。

“《永乐大典》是‘文’,”朱棣笔尖轻点“典”字,心中暗道,“整合文脉,既能彰显正统,又能挖掘实用学问——天文历法可助农耕,工艺技术可强军工,医学典籍可安民生。这不仅是文化工程,更是治国的‘知识库’。”

他又指向“都”字:“迁都北京是‘势’。天子守国门,既能震慑蒙古,又能平衡南北。江南虽富,却偏安一隅;北京虽险,却能掌控四方。待紫禁城建成,大明的政治中心与军事中心合二为一,方能真正‘控四夷、制天下’。”

“南征安南是‘威’,”朱棣的笔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锋芒,“父皇的‘不征之国’,是‘守成’之策;孤的‘拓疆设司’,是‘进取’之道。安南地处中南半岛咽喉,掌控此地,既能保障南洋贸易通道安全,又能让周边诸国敬畏大明。所谓‘王者之师’,不仅要能守,更要能‘罚’——罚叛逆,罚不敬,方能维系朝贡体系。”

最后,他重重圈住“洋”字:“下西洋是‘利’与‘脉’。利在黄金白银、奇珍异宝,可补内帑、充国库;脉在南洋诸国、贸易通道,可织就一张覆盖海外的‘利益网’。父皇的海禁,是‘堵’;孤的下西洋,是‘疏’——堵则生乱,疏则兴邦。用西洋之利,支撑修典、迁都之耗;用南洋之脉,连接大明与世界。”

写完批注,朱棣看着纸上的四个字,突然明白——这四件事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互为支撑:修典为迁都与拓疆提供文化认同,迁都为下西洋与南征提供政治保障,南征为下西洋扫清障碍,下西洋为所有举措提供财政支撑。

“原来未来的自己,早已布下了一盘大棋,”朱棣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这哪里是‘反祖训’,这是在父皇的基础上,把大明推向更高的巅峰。父皇打下了江山,孤要做的,是守住江山、壮大江山。”

他想起天幕中胡季犁的下场,心中更无波澜——对叛逆者手软,就是对大明不负责。若有谁敢再挑衅大明威严,无论是安南权臣,还是江南腐儒,他都会用雷霆手段回应。“几条人命换大明盛世,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朱棣收起纸笔,眼中满是决绝。

待徐李离开后,朱棣独自站在舆图前,目光扫过“安南”与“海疆”两处,心中泛起一阵波澜。当天幕提及“南征安南”“设立交趾布政使司”时,他立刻想起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划定的“不征之国”——安南正是其中之一。

“父皇定下‘不征之国’,是为了避免明初国力损耗,”朱棣心中暗道,“可时移世易,安南权臣胡季犁篡夺政权,还杀害大明遣使,这已是对大明宗主国权威的公然挑衅。若置之不理,不仅有损大明威严,更会让其他藩属国轻视,朝贡体系也将动摇。所谓‘不征之国’,前提是对方安分守己,若敢挑衅,便没有不征之理!”

他想起天幕中胡季犁的所作所为——谋朝篡位后请求大明承认,待大明遣使护送陈氏后人归位时,竟连使节带军队一并杀害,如此嚣张跋扈,岂能容忍?“好一个胡季犁,”朱棣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敢杀大明使节,便该想到后果。所谓‘王者之师,吊民伐罪’,灭安南、设布政使司,既是为陈氏复仇,也是为了强化对中南半岛的控制,让大明的威严传遍南疆。”

再想到“下西洋”与“海禁”的冲突,朱棣更是坚定了革新的决心。“父皇海禁,是为了防倭寇、稳明初局势,”他喃喃自语,“可下西洋能赚得盆满钵满,还能宣扬国威,如此利国之事,为何要因祖训而放弃?有人反对?砍了便是。这天下最不缺的就是想当官的人,杀几个腐儒,换每次下海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两的奇珍异宝,这笔买卖划算得很!”

此刻的朱棣,已然彻底挣脱了“祖训不可违”的桎梏。在他看来,祖训是父皇留给后世的参考,而非束缚手脚的枷锁。若祖训符合时代需求,便遵循;若不合时宜,便革新。务实治国,开拓疆土,让大明强盛,才是身为君主的根本职责。

此时,后宫寝宫内,朱元璋的精神已好了大半。马皇后正拿着刚送来的奏报,轻声念给朱元璋听:“陛下,天幕今日又显异象,太子殿下未来将编纂《永乐大典》,收录典籍八千余种;还会正式迁都北京,营建宫殿;南征安南,设三司管辖;郑和再下西洋,新增十余国朝贡。”

朱元璋起初还靠在床头闭目养神,听到“迁都北京”时,眼皮动了动;听到“南征安南”,猛地睁开眼睛,怒道:“安南是咱定下的不征之国,老四怎么敢……”

可没等他骂完,马皇后便继续念道:“那安南权臣胡季犁篡权弑主,还杀了咱大明的使节和护送的军队,太子殿下才派兵讨伐的。平定之后设了三司,纳入咱大明管辖,周边诸国都吓得赶紧遣使朝贡呢。”

朱元璋的怒气瞬间消了大半,咂咂嘴道:“哦?那胡季犁这么大胆?敢杀咱大明的人?那老四打得对!咱定下不征之国,是让他们安分守己,不是让他们骑到咱头上拉屎!这种叛逆,就该灭了他!设三司管辖得好,让他们知道咱大明的厉害!”

待听到“《永乐大典》三万万七千万字,八千余种典籍”时,朱元璋更是坐直了身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家伙,这么多典籍?比咱当年修《元史》规模大多了!老四这小子,比允炆那小子强多了。”

最后听到“下西洋又赚了数百万两白银,还让满剌加成了藩属”,朱元璋彻底乐了,拍着大腿笑道:“好!好!老四这小子,真有咱的风范!”

马皇后见他高兴,笑着说道:“陛下之前还生气太子违背祖训,现在怎么又夸上了?”

朱元璋哼了一声,说道:“祖训是死的,人是活的!咱当年定下祖训,是为了让后世有个规矩,不是让他们当傻子!老四这是懂变通,知道什么该守,什么该改。海禁挡了银子路,就下西洋;安南挑衅咱威严,就出兵打;南京偏安,就迁都北京——这才是帝王该有的眼光和手段!”

他顿了顿,想起清晨朱棣杖责文官的事,更是开怀大笑:“还有早上那事,老四怒杖腐儒,打得好!那帮文人就是欠收拾,整天拿祖训当挡箭牌,实则自私自利。老四杀杀他们的气焰,往后推行新政才没人敢掣肘!”

马皇后笑道:“陛下现在放心了吧?太子殿下有您的魄力,还有自己的谋略,大明交到他手里,错不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眼中满是欣慰:“放心!太放心了!等咱病好了,就召老四来,好好问问他下西洋的细节,还有那《永乐大典》怎么编纂。说不定,咱还能帮他出出主意呢!”

书河书屋推荐阅读:神话版三国纵天神帝神魂至尊武逆焚天大魏宫廷内无敌升级王内超级锋暴三国之佣兵天下我有一个沃尔玛仓库丝路大亨从我是特种兵开始一键回收抗战之关山重重三嫁夫君超宠的蜀汉之庄稼汉抗战:从周卫国参军开始煮酒点江山开局:大唐万里一孤城醉枕江山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万历小捕快寒门宰相我姐夫是太子,我纨绔点怎么了?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大明新命记最强军师之鬼才郭嘉北雄浴血山河明贼大唐不良人替天行盗暴君重生后,将原配妻子宠上天三国:以大汉之名,镇全球亡命之徒重生柯南当侦探那些年西游的兄弟人在大唐已被退学山河血打到北极圈了,你让我继承皇位?天才回归:第一傲世毒妃嘻哈史诗看古今穿越造反,我是认真的三国之他们非要打种地的我蒙山军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我来自大明辽东大人,得加钱三国:家父董卓,有请大汉赴死!我穿越明末了但金手指丢了我在三国和诸葛做邻居楚汉争鼎
书河书屋搜藏榜:山河血人在大唐已被退学开局戍边送死?我转身打回京城!崇祯是我老丈人!王妃本狂妄异星传送门之黄金大陆长生:从赏金猎人开始我有皇后光环维多利亚的秘密我在明末有支无敌军团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挖金醉枕江山隋末,我干翻了十八王大唐之九子夺嫡让你当兵戒纨绔,你苟成军中猛虎吾父朱高煦大唐:我,火头军薛仁贵,无敌黄沙百战穿金甲朕绝不当皇帝箱子里的明末,我就是神仙乱世第一能臣回到古代建特区皇帝宠臣?不,我一身反骨!我在大夏被迫搞事的日子抗战:签到军事基地成晋西北霸主嫡女狂妃三国之诸葛天下绝色毒医王妃林梦雅大明:等待老朱死亡的我成了帝师战争承包商帝国再起特种兵穿越大明,抢座银山夺天下开局流放西北,强塞三个西域媳妇穿越1836年泽许公国的崛起重生—深闺九王妃穿到乱世我有拼夕夕打仗从不缺若我穿越,倚红偎翠,做个小诗仙带个手机回汉朝天云大陆之唐天十七世纪富二代铁血山河志让你当侯爷,没让你搞科技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带着全面战争开始征服许你盛世安宁温水煮相公大人,得加钱三国的真相参商穿越明朝小王侯
书河书屋最新小说:烟雨龙魂路本王只想修路:父皇求我继承大统大秦:扶苏的两千年救赎!三国:从桃园四结义开始无敌抗倭战神快穿:硬核授课,教的太子都篡位南诏残魂穿越三国:主角比吕布还猛科举:大梁魅魔,肩抗两京十三省楚汉争霸演义我在明朝修铁路历史天幕:永乐大帝梁朝九皇子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李世民重生水浒南海龙腾:从张保仔到七海之王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糊涂县令贾清廉开局怒打朱元璋,老婆竟是他女儿明末,你让我一只狗拯救大明朝朕,陆地神仙,你让我当傀儡!大明1643,我以敌血铸轩辕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大夏九皇子与紫微星宿传说:星辰归途录天问:大秦末路风波亭外大唐,我真的是来作死的饥荒年,我来拯救快饿死的少女桃花酒赠君,往愿君安康崇祯一拳歼八百,全大明跪喊真神三国:一代谋圣陈渡三国:我在三国支教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