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壁垒的土崩瓦解,如同一次酣畅淋漓的正面突围,极大地提振了“南天门”计划乃至整个国家的信心。然而,在万里眼中,这仅仅是解决了“生存”层面的问题,距离他构想的、能够应对星际威胁的“发展”,还差着最关键的一步——能源。
“鸾鸟”空天战机,作为“南天门”计划当前最具威慑力的空天平台,在接连不断的测试和战术演练中,其性能的边界也逐渐清晰起来。最大的桎梏,并非材料,也并非气动设计,而是那颗驱动它翱翔于天地之间的“心脏”——能源系统。
“南天门”基地,超大型环境模拟测试场。
一架“鸾鸟”原型机正静静地悬浮在巨大的真空舱中央,其流线型的机体在冷白色的照明下泛着金属特有的光泽。然而,与它充满未来感的外形不相称的,是驾驶舱内不断闪烁的黄色乃至红色的警示灯,以及飞行员略带疲惫的汇报声。
“‘鸾鸟’一号报告,第三次全功率机动测试结束。高能量密度电池组剩余电量17%,低于安全阈值。等离子推进器持续全功率运行时间无法超过180秒,否则将引发不可逆的功率衰减。能量系统……再次成为限制性能的短板。”
主控室内,气氛有些沉闷。负责动力系统的工程师们看着屏幕上那条急剧下滑的能量曲线,脸上写满了无奈。
“我们已经采用了目前能量密度最高的固态电池技术,并且优化了能量管理算法,但这已经是化学电池的物理极限了。”动力部门负责人赵伟叹了口气,看向秦宇将军和万里,“将军,万工,除非我们能找到一种能量密度高出数个数量级的新型能源,否则‘鸾鸟’无法实现设计指标中的‘单次进入近地轨道并执行长时间战术任务’的能力。”
秦宇将军眉头紧锁。“鸾鸟”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剑,若因能源问题无法发挥全部威力,在面对可能到来的威胁时,将是致命的。
“核动力呢?”一位资深专家提出,“小型裂变反应堆……”
“不行。”万里直接否定了这个提议,“裂变堆重量体积大,辐射防护复杂,启动和关闭迟缓,更重要的是,其能量输出密度对于‘鸾鸟’这样的高机动性空天平台而言,依然不够。我们需要的是……聚变。”
“可控核聚变?”赵伟愣了一下,随即苦笑,“万工,我们都知道聚变是终极能源的方向,但即便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托卡马克装置,其q值(能量增益因子)也才刚刚突破1,距离实现稳定净能量输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别提小型化到能塞进‘鸾鸟’的机体内了。那至少是二三十年以后的事情。”
“二三十年?”万里轻轻摇头,目光扫过在场所有面露难色的专家,“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等待。”
他走到主控台前,调出了“鸾鸟”的能源舱结构图,以及一系列关于高温等离子体物理和磁场约束理论的复杂模型。
“传统的磁约束托卡马克路线,确实面临工程上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在小型化方面。”万里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勾勒出几个全新的、结构迥异的装置概念图,“但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别人走过的路呢?”
他展示的第一个概念,是一个环形的、但内部结构极其复杂的装置,其磁场线圈的排布方式与传统托卡马克大相径庭。
“这是‘仿星器-托卡马克混合构型’。”万里解释道,“它借鉴了仿星器无需等离子体电流即可实现稳态运行的优势,同时优化了磁场位形,极大地抑制了导致能量损失的各种不稳定性。它的体积,可以做到同功率托卡马克的三分之一。”
接着,他展示了第二个概念,那更像是一个球形的、被无数线圈包裹的装置。
“这是‘球马克’的升级版——‘紧致球环’。它拥有更高的等离子体压强和更好的约束性能,结构也更紧凑。”
最后,他调出了第三个,也是最令人费解的一个设计。那是一个仿佛由无数旋转的磁场镜面构成的、动态变化的复杂结构,核心区域闪烁着模拟的等离子体光芒。
“而这个,是基于‘场反位形’原理的‘剪切流稳定Z箍缩’装置。”万里的声音带着一丝属于科学探索者的兴奋,“它利用高速旋转的等离子体自身产生的剪切流来抑制湍流,实现极佳的约束。它的启动速度快,能量密度……理论上是传统托卡马克的十倍以上!”
三个方案,每一个都直指当前聚变研究的最前沿,甚至是只存在于理论论文中的构想!会议室里鸦雀无声,专家们被这大胆而超前的思路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但是……万工,”赵伟艰难地开口,“无论是哪种方案,都面临着无法逾越的材料问题!上亿度的高温等离子体,还有高能中子的轰击,目前没有任何材料能够长时间承受……”
“材料问题,我来解决。”万里打断了他,语气平淡却充满绝对的自信,“我需要基地材料部门,按照我提供的配方和工艺流程,立刻开始制备几种新型材料。”
他列出了几种元素的名称和极其苛刻的纯度、配比要求,以及一套闻所未闻的“磁场辅助纳米晶自生长”制备技术。
“第一种,是面向等离子体的第一壁材料。我需要一种‘钨-铼-碳化钽梯度复合材料’,它具有自愈合功能,在高通量中子辐照下能保持结构稳定。”
“第二种,是超导磁体材料。我们需要在‘鸾鸟’有限的空间内,产生强度超过20特斯拉的稳态磁场。现有的低温超导材料无法满足要求,我们必须制备出……‘室温超导带材’。”
“室温超导?!”这一次,连秦宇将军都忍不住惊呼出声。这同样是被视为能源领域圣杯的技术!
“是的,室温超导。”万里肯定地点头,“基于我们之前在材料学上的积累,以及‘火种’数据库的指引,我有把握在短期内实现突破。有了它,我们就不再需要复杂笨重的低温冷却系统,磁体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将大大减小,功率密度急剧提升。”
命令下达,整个“南天门”基地的资源再次向能源项目倾斜。材料部门在万里的亲自指导下,开始了疯狂的攻关。实验室里,各种奇特的设备被组装起来,复杂的合成过程在精确到原子级别的操控下进行。
与此同时,万里主导的三个聚变方案,也开始了并行的原理样机设计和模拟验证。他坐镇指挥中心,同时处理着来自材料、物理、工程等多个领域海量的技术问题,他的大脑如同一个高速运转的枢纽,将“文明火种”中的知识,精准地输送到每一个需要的环节。
时间在争分夺秒中流逝。
一个月后,材料部门传来捷报。第一种具备自愈合功能的梯度复合材料样品通过测试,其在模拟聚变环境下的表现远超预期!紧接着,一周后,一段长度仅有一米、但性能稳定的室温超导带材被成功制备出来,其临界电流密度达到了实用化要求!
这两个关键材料的突破,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让原本看似遥不可及的聚变小型化,瞬间变得触手可及。
经过综合评估和模拟验证,万里最终选定了结构相对紧凑、能量密度最高的“剪切流稳定Z箍缩”方案,作为“鸾鸟”的下一代能源核心,代号——“神晖”。
接下来的两个月,是疯狂的工程实现阶段。在万里的精确图纸和“伏羲”的辅助调度下,一个个精密至极的部件被加工出来,在绝对无尘的环境中,进行着小心翼翼的组装。
终于,在“能源之心”项目启动后的第一百零三天,一个直径仅有两米、长度约三米的圆柱形装置,被小心翼翼地吊装进了特制的“鸾鸟”二号机的能源舱内。它通体覆盖着银灰色的复合材料,表面是错综复杂但排列有序的冷却管道和超导线圈接口,看上去更像是一件完美的工业艺术品,而非一个能释放恒星之力的心脏。
“鸾鸟”二号机被转移至大型环境模拟测试场,进行最后的联调。
主控室内,所有人屏息凝神。秦宇、陈院士、周坤、赵伟……所有核心成员悉数到场,目光紧紧锁定着中央屏幕。
“各系统准备就绪!”
“冷却系统启动,正常!”
“超导磁体充电……完成!磁场强度稳定在22.3特斯拉!”
“等离子体燃料注入……”
万里站在主控台前,深吸一口气,按下了那个标志着人类空天动力进入新纪元的按钮。
“神晖’系统,启动!”
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只有监控屏幕上,代表能量输出的数值,开始以一种平稳而坚定的姿态,向上攀升!迅速越过了之前电池系统的峰值,并且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
能源舱内部的传感器传回数据:高温等离子体被强大的磁场牢牢约束在核心区域,如同一个微缩的太阳,稳定地燃烧着。
“能量输出达到设计功率的50%……80%……100%!稳定!”
“q值计算……1.5!能量净增益!”
“持续运行时间……十分钟……三十分钟……一小时!系统各项参数稳定!”
成功了!
短暂的寂静后,主控室内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欢呼声!许多老专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毕生追求的梦想,竟然在以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和速度实现了!
“‘鸾鸟’二号机报告!”飞行员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能源系统输出平稳强劲!感觉……感觉有使不完的劲!请求进行全功率机动测试!”
“批准!”秦宇将军的声音洪亮,带着无比的畅快。
测试场内,“鸾鸟”二号机的尾部,幽蓝色的等离子尾焰变得更加凝聚、更加炽亮!战机如同挣脱了枷锁的雄鹰,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冲天而起,在模拟的近地轨道空间中,做出各种复杂的、高过载的战术机动动作,动作流畅,动力澎湃,再无之前的滞涩之感!
它真正成为了一柄能够自由翱翔于天地、刺破苍穹的利剑!
秦宇将军重重地拍了拍万里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万里看着屏幕上那架动力无限的“鸾鸟”,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欣慰的笑容。但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神晖”的成功,意味着人类掌握了迈向深空、走向恒星的钥匙。但这把钥匙,能打开通往未来的大门,也可能……引来更多的注视。
他抬起头,目光仿佛穿透了测试场的穹顶,再次投向了那片孕育着无限可能与无限危机的星空。
能源之心已然点燃,文明的航程,将不再受限于脚下的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