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雾尚未散尽,强胜五金的新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长条会议桌的尽头,强子面前摊开着一份厚厚的文件,封面上印着强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章程草案几个大字。
这意味着,律师推了推金丝眼镜,强胜五金将从一个普通的工厂,转变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胖子不安地挪了挪身子,老赵的眉头皱成了川字,连一向沉稳的阿梅也不自觉地握紧了手中的笔。
为什么要改?终于,胖子忍不住开口,我们现在不是挺好的吗?
律师正要解释,强子抬手制止了他。
去年这个时候,强子环视众人,我们为了三十万的订单,三天三夜没合眼。今年,我们一个季度的订单就超过五百万。
他停顿了一下,让每个人消化这个数字。
但你们发现没有,最近三个月,我们的生产效率提升速度在放缓,客户投诉率略有上升,新产品的研发进度也比预期慢了半个月。
老赵点头:设备是新的,材料是新的,但管理还是老一套。
没错。强子站起身,我们用的已经是最先进的设备,但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三年前。这就好比给拖拉机装上飞机的引擎,跑不起来。
他翻开章程草案:成立股份公司,不是为了赶时髦,是为了让强胜能走得更远。
接下来的讨论异常激烈。股权如何分配,董事会如何构成,管理制度如何改革,每一个细节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我只有一个要求,老赵突然开口,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能少。再好的管理制度,没有好产品都是空谈。
我同意。阿梅接话,但财务必须规范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靠一个本子一支笔来记账了。
会议从早上开到深夜。当最终方案确定时,窗外已是万家灯火。
新公司组建的消息很快在厂里传开。工人们的反应各不相同:年轻员工跃跃欲试,老师傅们忧心忡忡,中层管理人员则大多持观望态度。
听说要搞什么绩效考核?
以后请假都要走流程?
会不会裁员啊?
各种传言在车间里流传。
强子决定亲自到车间走走。在自动化生产线旁,他遇到了正在调试设备的小李。
强总,小李有些紧张,成立新公司后,我们这些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会不会更大?
为什么这么问?
我有个同学在股份制企业,他们说技术骨干可以拿到股权激励......
强子没有直接回答,反问道: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这个股权激励方案?
小李愣住了。
第二天,强子宣布成立新公司筹备小组,不仅包括管理层,还吸纳了不同岗位的员工代表。小李也在其中。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换个牌子,在筹备组第一次会议上,强子说,而是要建立一套能让每个人都发挥所长的机制。
变革的阵痛很快显现。第一个月,新推行的绩效考核制度就引发了争议。一个老师傅因为不熟悉报表填写,考核结果不理想,直接找到强子办公室。
我在强胜干了这么多年,什么时候在乎过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老师傅很激动,现在倒好,填个表比干活还重要!
强子耐心解释:不是表格重要,是通过表格反映出来的工作质量重要。您想,如果每个环节都能量化考核,我们是不是更容易发现问题、改进工艺?
老师傅沉默了一会儿:理是这么个理,可是......
这样,强子说,我让小李他们做个培训,专门教大家怎么填这些表。
培训的效果出奇地好。当工人们发现,规范化的管理确实能提高效率、减少差错时,抵触情绪渐渐消退了。
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股权分配方案公示后,一些创业初期的老员工觉得自己分得的股份太少,私下里颇有微词。
当年我们跟着强子创业的时候,可没计较过这些。胖子在管理层会议上叹气,现在倒好,开始算账了。
这才是考验。阿梅很冷静,感情不能当饭吃,但光讲利益也会寒了人心。
强子思考良久,做出了一个决定:从自己名下的股份中拿出一部分,设立创业功臣基金,专门用于奖励对企业有特殊贡献的老员工。
这个决定平息了争议,但也让强子意识到,企业管理远比生产螺丝复杂得多。
新公司正式挂牌的前一晚,强子独自来到旧厂房。那台老机器还在原地,擦拭得一尘不染。他抚摸着冰凉的机身,想起创业初期的日日夜夜。
强总。身后传来老赵的声音。
您怎么来了?
睡不着。老赵走到机器前,想起很多事。
两人沉默地站了一会儿。
说实话,老赵开口,刚开始听说要成立股份公司,我心里是反对的。觉得咱们这样挺好,何必折腾。
现在呢?
现在明白了,老赵叹了口气,企业就像孩子,不能永远穿着小时候的衣服。
第二天,阳光明媚。强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牌匾缓缓揭开,红绸落下的那一刻,掌声雷动。
但强子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挂牌容易,真正让这家新公司运转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午,他收到一份猎头公司的邮件,推荐几位职业经理人。其中一份简历格外醒目:某上市公司前副总,擅长企业规范化管理。
强子把简历打印出来,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
窗外,新公司的旗帜在风中飘扬。而在不远处的旧厂房里,那台老机器静静地立在那里,仿佛在提醒他: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组建新公司,不只是换个名字。这是一次蜕变,一次超越。而对强子来说,这更是一次对初心的考验。